作为全国文明单位的镇海派出所,在争创国家级“枫桥式派出所”的过程中,围绕“以人民为中心、以警情为中心”积的工作理念,社区民警全身心下沉社区,民警挂钩联系社区(村)主动贴靠群众,创新基层治理工作,以协同共治为目标,拓展多元主体参与治理,推动社区综合治理效果最大化。
微网格 大治理
“我们镇海社区共分为12个 小网格,每个挂钩联系民警主动认领一个或2个网格,我们网格员平时工作,有什么疑难的问题,挂钩民警都会主动参与进来。”镇海社区网格员黄彩云说。
镇海辖区划分为3大网格警务区,将9个社区2个村划分为126个基础网格。13名专职社区民警,59名挂钩联系社区民警自觉融入“党委领导、综治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格局,主动认领并以小网格为单位,深化“网格+党员先锋岗”作用,锻造一支由专职社区民警、挂钩联系社区民警、网格员、社区干部等力量组成的网格管理力量,并以党员为先锋模范,依托“综治+”社区治理中心,“党建+”邻里中心,以党建统领的方式,提升社区治理的管理权、组织权、话语权和考核权,努力打造服务群众十五分钟生活圈,实时掌握社区动态情况,将工作触角延伸到社区的每一个角落,最大程度实现便民化、惠民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个模式”,共治显优势。
矛盾纠纷联调模式。“ 这些挂钩民警,他们不是住在这个社区,就是住在这个社区附近,他们对我们社区也很了解,对居民也比较熟悉,有时他们说一句话,可能矛盾一下就解决了。“镇海社区的社区干部黄志勇说。
在每个综治+、党建+中心,社区民警牵头成立一支由社区民警、挂钩联系社区民警、社区干部、党员、居民组长、居民代表、老协会成员和驻村律师等调解队伍,利用人熟、地熟的“近邻”优势,前置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载体,充分发挥公安职能优势,充分发挥社会各界“近邻”力量优势,提前介入、递进干预,有效解决“小纠纷、小诉求、小隐患、小难题”。2021年来共联合调解各类矛盾纠纷4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6.5%,实现“矛盾不出社区,维护了社区的安定稳定。
探索社会治安联防模式。“我们小区最近在周边补了好几个视频探头,特别加装了几个高空探头,现在,我们小区喜欢高空抛物的那几个不自觉的人,再也不敢了,我们在楼底下散步安心多了。”辖区正荣润城小区的居民张元华说。
依托两个中心,专职社区民警、网格员驻站,挂钩联系社区民警全天候连线待命,与小区物业、社区干部联合探索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治安联防防控网络,形成政府负责、公安主抓,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根据警情分布情况,镇海派出所社区民警将社区工作者、小区物业人员等及时拉入安防队伍、联合小区物业、社区全面梳理视频监控盲点,补强视频监控安装,同时整合社会视频资源,实现重点区域感知源全覆盖。目前,镇海辖区及时补强电子监控探头500多个,进一步强化数据关联、动态分析和实时研判利用中心指挥平台,实现安防措施“一体管控”,合成侦查“一站发起”。
应急处置联动模式。在每个社区组建由社区民警、挂钩联系社区民警、社区干部、网格员、居民组长、退伍军人、民兵、志愿者等人员组成人的应急队伍,确保在发生疫情、重大群体性事件等突发事件时,能第一时间赶赴现场。2021年,疫情期间,各个社区应急力量迅速集结,与街道共同护航社区群众在疫情期间平安渡过。
创优服务,精准便民“邻”距离
拓展服务进家门。由社区民警牵头,组建由窗口民警、挂钩联系社区民警、街道及社区工作人员参与的“为民办实事服务群”,对商超、学校等单位进行上门服务,为特殊人群提供“帮带办”、“一次不跑”办证服务,同时常态化深入企业、学校、社区开展服务活动,实现“零距离”警务服务。
依托中心,推动公安服务前移。在中心,通过自助机实现了33项公安业务指上办,其他业务引导网上受理,积极宣传推广社区人员“帮办代办”户籍业务的方式方法。积极推动“网上办、预约办、就近办、随时办”,实现“零跑腿、快办结”。目前受理相关业务1000条项,提供咨询服务2000条次,极大方便周边群众,打造实实在在“家门口的派出所”。
社区民警专职化工作,镇海派出所始终坚持“为民便民利民”初心情怀,启用“基层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拉动警力下沉网格,主动介入高频次反映的民情热点切实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警有所为”,全力提升周边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陈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