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母校
【发布日期:2022-04-20】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南山松

 

1977年冬季,我荣幸地考上省商校。商校位于福州郊区螺洲杜园,报到那一天,当接新生的校车徐徐开进杜园时,我轻声喊道:省商,我来了!

那年学校开设财会、统计、储运和粮食会计四个专业七个班,新生来自八闽大地,莆田籍学生就有三十多个。我念的是储运管理,相当现在的物流专业。同学年龄间差距很大,最小的才十九岁,最大的也有二十五岁。

还记得环绕校园的那条小河流,悄无声息地把商校与杜园村截然分开。紧靠学校的岸边,是一大片水稻田,大家没料到,刚入学就赶上春耕生产,脚上泥巴还没擦净,这下又要下田插秧。插秧这农活对于莆田农村出来的孩子来说,那是根本不在话下,同学们仅用个把钟头,就把田里的秧苗全部插完,望着绿油油的秧苗在晨风吹拂下微微荡漾,大家有说不出的高兴。长在校园里的农作物就是与农村不一般,这里的秧苗闻不到雄鸡啼鸣,却可以天天听着学校里练习算盘的拨打声。珠算是商校学生的必修课,为了拨得一手娴熟的算盘,同学们那是见缝插针练手法,每到清晨和夜晚,教室里总会响起一片“噼里啪啦”的算盘声。

忘不了来自家乡的教师,他们是涵江籍的语文老师卢庆贤,声音不大,但授课认真,同时兼授书法课,每天二十分钟的毛笔练字,提高了学生书写水平。记得有一回,我的毛笔字被老师贴上墙,让我暗自高兴了好些天。来自莆田市荔城凤山社区的陈祖模老师,担任学校语文组长,有一回在礼堂里为学生朗读作家徐迟写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陈老师铿锵有力的报告极大感染了大家,同学们纷纷表示以陈景润为榜样,努力学习报答祖国;还有老家萩芦的庄国贤老师,讲起会计原理,条条是道;教语文的詹文建老师,后来调回莆田市财贸委担任办公室主任。

当年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同学们异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时光,连老师都夸我们,77级不愧是考上来的,个个学习不简单,尤其是莆仙籍同学。大家上课十分认真听讲,做的作业字迹工整,任你怎么挑剔也找不出毛病。平时除了练习算盘,不少学科需要熟读硬背才能牢记。背得最多的是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记得每到期末考之际,老师都会划出很多复习重点,接下就是拼命地念呀背呀,直念得天昏地暗。那时教室里太吵了,同学们就各自找安静的地方躲起来。教学楼左侧后面有座小山包,山上有茂密的树林,幽静的小树林很快成了大家读书首选之处。每当期末考之际,同学们就会相约来到树林里,背靠小树念书,然后互相抽题答对。

19802月,商校77级学生经过两年学习后终于毕业。莆田籍的邓庆雄同学因学习优秀,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那年代商业人才十分匮乏,毕业生供不应求,三十多位莆仙籍同学刚回莆田地区报到,就被各级部门抢得精光。有的直接分配到地区机关,有的分配回莆田、仙游两县,安排在商业、粮食、供销社等部门。

毕业四十多年来,商校77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迅速成长为各部门中坚力量,一批同学走上厅、处、科级领导岗位。

前几年,我上省城办事,特地来到螺洲杜园,却再也认不出当年母校,只见校门上悬挂的是“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牌子,承载过男生多少梦幻的红楼也不见了,矗起的是一座雄伟壮观的新教学楼,唯有陪大家度过两载时光的旧教学楼,依然坐落在校园一侧,默默倾诉着曾经有过的坎坷与辉煌。

再见了,杜园,我的第二故乡。

再见了,省商,我魂牵梦萦的母校!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