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东汾端午节民俗大戏
【发布日期:2022-05-25】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文/王元凤  图/曾炳麟

 

 

 









 

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即将来临,这一民俗大节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体验为一体,是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习俗之一。而莆田灵川东汾五帝祖庙每年展演的端午节大戏——闽台送王船习俗也总是按时开演,精彩绝伦,节味浓郁。这一习俗,沿袭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独具特色,脍灸人口,是海峡两岸送王船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425日,被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当日,前来观看送王船习俗的村民们从四面八方云集在东汾五帝祖庙内外,摩肩接踵,欢呼雀跃,热闹非凡,犹如欢庆自己的狂欢节一般。这一天,庙内披红挂绿,灯火通明,香烟氤氲;庙埕上笙歌悠扬,鞭炮声、锣鼓声响成一片,好一派节日喜庆景象。

最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是送王船习俗,这也是端午节期间最大的看点。该习俗包括五个部分:糊船、祭船、点眼、请圣、化船。

糊船,即用纸扎糊一艘巨型龙舟和20多只小型的凤船。  

通常在农历四月初一,纸扎师傅便开始用杉木、竹子绑扎龙舟和凤船的骨架,再以白纸作底色,用五颜六色的油光纸裁剪裱糊。龙舟长28尺,高65寸,宽7尺,桅高24尺,龙舟两侧描画着色彩明快的鱼虾蟹及水浪纹饰。龙舟上,姿态夸张、雄健有力的水手,栩栩如生;四个皂隶,面目狰狞,大有见恶便拿之势;吹鼓楼、戏棚、庙宇,搭贴精巧,造型逼真;还有仿那庙里的五帝和十将等神像,形态各异,惟妙惟肖;尤其是站在船首的那两尊苏爷,神情诙谐,活泼可爱,其头部在微风吹拂下,还能前俯后仰,酷似活人,令人称奇。整艘龙舟,外型酷似真舟,体积庞大,做工精细,巧夺天工。

祭船。即谢船户主带领家族成年男女祭拜龙舟。下午三时半,巨型龙舟由十名壮汉从五帝庙的前殿右边抬到前殿中央。四时,十多位谢船家族女青年,身穿红衣黑裤,肩挑十个盘的供品,从五帝祖庙山门口鱼贯进入庙埕,到达顶埕,然后将琳琅满目的供品排放在十多只八仙桌上。紧接着,七位法师上场,其中一位领班执剑,其余六人手拿铜质敲击器,在古朴典雅的鼓乐声中,设坛诵经。他们时而低声诵念,时而高声吟唱,时而绕桌表演。领班者或举剑在空中画符,或向空中喷一口水洒净,或向空中撒出纸钱。站在顶埕南边的四位乡老和二十多位谢船家族代表,面向正极殿,在领班法师指点下,频频虔诚跪拜,心中默默祈求五帝赐福。最后法师抛撒福饼,观众纷纷争拾。至此,祭船仪式在神秘、活跃气氛中结束。

点眼。下午五时,七位法师在顶埕供桌前开始做道场。他们在鼓乐齐鸣声中,念经祷告,穿梭跑场。在神秘而热烈的气氛中,只见一位法师抱着一只大公鸡,领班法师右手执宝剑,左手端瓷碟,在鸡冠上取血,然后二位法师用毛笔蘸着鸡血,庄重而虔诚地分别给龙舟、凤船及神像点眼。龙舟又高又长,点眼时手臂不够长,无法触及。这时聪明的法师就想出一个巧办法,把毛笔绑在一支两米长的竹枝上,增加了长度,顺利点眼。点眼的顺序是从船首到船尾,从船外到船内。令人称奇的是船首高处那尊苏爷,点眼后头会活动,栩栩如生。船上庙宇中的五帝,点眼后好像有了灵性,正在指挥十将和水手驾御龙舟和凤船,驶向大海,驱瘟去邪,保佑信众平安。

请圣。即恭请神灵上船。下午六时许,龙舟由前殿中央移到顶埕中央,并竖起双桅,挂起双帆。龙舟左右摇摆,桅顶的旗幡也迎风飘拂。远远望去,龙舟就像乘风破浪前进一般。此时,一位法师双手托着一只小凤船,不断穿梭摇摆行进,另一位纸扎师则手举火把引航,并不时往火把上撒抛松香粉,使之腾起一阵阵耀眼夺目的火花,激起观众连连喝彩。喧天的锣鼓声和观众的喝彩声,响成一片,气氛十分浓烈。就这样,法师在庙堂与龙舟之间,往返穿梭了四十二次之多,把五帝等神灵恭请上了龙舟。

化船。晚上八时左右,整个送王船习俗达到了高潮。前殿中央的执事分列两旁,神情肃穆,并高声吆喝着,大锣开道,长号轰鸣,铳枪齐放,焰花腾空。在惊天动地声中,八名壮汉迅速地将龙舟抬到大埕的贡银堆上,点火焚化。顿时,熊熊的烈焰冲天而起,场面极其壮观,方圆二三十里内都能看得见。正所谓“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场上的人们也齐声欢呼,一片痴狂!紧接着20多只凤船也被一一送入火堆焚化。至此,长达四个多小时的闽台送王船习俗宣告结束。

轰轰烈烈的东汾五帝祖庙闽台送王船习俗,已成为东汾村村民端午节特有而又雄壮的篇章,它寄寓着百姓禳灾避祸、祈求平安吉祥的美好愿望,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了传统文化,闪耀古今,盛行不衰。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