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清代高僧释化光
【发布日期:2022-06-22】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黄祖绪



莆田囊山寺


释化光(18911973),俗姓张,清德宗光绪十七年(1891)生,莆田人,大德高僧。考寂晃法师所撰《遗爱人间的化光老和尚》载:化光老和尚,原籍福建莆田县埭头,俗姓张。自幼秉性僻静,不爱嬉戏,喜闻古圣典故。童年入私塾,通经书,识世事,稍长慧根成熟,每叹人生如幻,世事无常,时诣本乡天龙岩真提老法师座下听闻佛法,始明佛教真义。十五岁时,怀出尘念,独自逃往福州鼓山涌泉寺参学,志求出家,嗣被其严父追至,强令回家,襄理家业,于是志愿未酬,郁闷不伸!越两年,其父不幸病逝,遂得如愿投向本县涵江九峰乡囊山慈寿寺所属的辟支岩染薙披剃,礼广成法师为剃度恩师,因其秉性纯实忠厚,处事有条不紊,严持戒行,勤习教典,深受其戒师囊山慈寿寺住持慧贤和尚器重,悉心熏育,竟成法器。十九岁时,受师命南来在吧生鉴压胶园,襄理树胶业务,雄才略展,德望日隆;后因印度尼西亚廖内妈祖宫整顿宫务,需才正殷,故随其恩师广成法师移锡廖岛,振兴宫务,推行佛化,宏法利生;不久广成法师圆寂,乃由化老继任妈祖宫住持,从此宫门渐盛,法泽宏沾,本佛陀慈悲之旨,以济世为己责,凡对大众有益事宜,无不竭尽心力以赴,诸如排难解纷,扶危济急,喜丧祈祷,疾病求方,择日书联,及代写书信等,凡所希求,百事皆办。且循当地传统习俗,求灵符者,亦以符赐。第因其生平戒行精严,道心坚固,日夜专诚念佛,故能感应道交。每见符化病除,转危为安,甚至小儿惊叫,家庭不睦,精神失常等事,均仗其符,竟获平安无碍,所以不论男女老少,遇有困难问题,必向化老求助,而化老则有求皆应,毫无倦色,积年累月,四时无间,六十三年如一日,廖内居民父、子、孙,三代受其恩惠者,何止万众!

化老年高八秩,犹见精神矍铄,手足轻快,凡事必要亲自检点,早晚课诵不断,勤劳俭约,每说一粟一缕,当知作物维艰,待人宽厚,乃云利人即是利己,洵为老实修行之菩萨僧也。

化老自接任妈祖宫住持后,不但振兴宫务,惠及廖岛万民,同时望木求本,饮水思源,常年接济闽省莆田十方丛林——囊山慈寿寺大众之道粮,并发起修葺库房双层楼宇,创建僧众现代化火葬场等。以其德高望重,建树宏伟,深得两序大众之拥戴,乃于一九四九年受聘接任囊山慈寿寺之方丈,于是宗风丕振,慧炬长燃,僧众云集,檀信皈崇。其时虽屡接囊山寺常住大众之公函,促其回山一行,与众会晤,策励后来,但是化老历时逾半世纪,日为廖岛人民服务,以岛民的福利工作为重,不忍远离。

缁素咸冀化老期颐健在,法乳长流,讵意其自知化缘已尽,反觉寂灭为乐,突于古历三月三十日(阳历五月二日)中午十一时半,遣令侍者,召集好友来宫,告以世寿已终,吾将去矣。言讫垂头直坐,脱体自归。午前尚进餐,工作如故,正午遽尔坐化,目睹者咸称奇异,倍生敬仰,此时噩耗传出,坡众咸感顿失所依,不禁流泪,即时集众会议,组织“化光老师父治丧委员会”举出各会属首领,共同负责办理后事。……于古历四月初四日举龛发引,送至该岛五支石海军军部所有的平原处,举行火化。……参加执绋人数,约有一万八千余众,送殡行列,长达五英里之遥。……众人哀悼,盛况空前,创廖内开埠以来之破天荒纪录。人潮络绎不绝,队伍秩序井然,浩浩荡荡,慢步行程经两小时,始全部到达火葬场,火葬场外,先围临时篱网,内外一片人海汪洋,摩肩接踵,水泄不通,十二时正,僧加诵经说偈,举火焚化,起火两小时后,众闻异香弥漫,咸赞此乃化老毕生修持德行之瑞征,诚亦不可思议之现象!

溯自化老圆寂,以至首七期间,不特廖内人心哀悼、钦赞,事事凑巧周全,而且天公亦作美,刚好化老坐化日晴天,第二天整日及第三天上午皆下雨,入龛时转阴为晴,第四天又见阴雨,第五天出殡,天朗气清,直至下午五时化火甫熄之际,忽尔大雨滂沱,连绵午夜,次晨四时又见粒状雨点,中午稍见晴天,乃立将其骨灰捡起,(十葬坑因有加盖,未见滴水)继后一直阴雨绵绵,递至初六首七日,又见天晴日丽,好像天亦有情,与廖岛人民同哀敬!

金明法师撰《敬悼行菩萨道的化光长老》:上个月初,我应广播电台之邀,前往作了一次《卫塞节讲座》的录音,预备在今年五月十七日卫塞节播出,事毕回苑,听到一个噩耗,廖内化光长老圆寂了。我的内心,深深地感到一阵悲伤!近几年来,每听到一位长老圆寂,都会感到一阵难过,何况化老是我相识数十年的老上座。

廖内是个小岛,化老驻锡在这个小岛上,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了;三十年前我到过这个岛上去拜候他,在为期一周的盘桓期间,我发觉到他是一位慈悲和蔼的菩萨,面上常露笑容,与他相处,如沐春风;而和光同尘,平易近人,似乎是他化众的特长。我之所以称他为菩萨,绝不是随便替他戴高帽子,而是因为他的的确确是每天都在行菩萨道的缘故;这从哪里看得见呢?下面随举几点,以见一斑:

一、帮助别人的精神

化老驻锡廖岛妈祖宫,可以说是作廖岛居民的依怙,人家有危急的事求救济,求他帮助……他老总是有求必应,无愿不从的。难怪廖岛的居民,称他为“万家生佛”!

二、和蔼友好的风度

“律己宜有秋气,处世常带春风”,这是化老为人的写照。他与人接触时,总是和颜悦色,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任何人;每逢人家生病或受到灾难,他都用同情的语言去劝慰他,勉励他;他常用赞叹语,去鼓励、激发人家向善向上;又常用劝导语,去规劝、教诲人家抛弃恶行;在他慈悲和蔼的善言好语劝喻之下,哪怕是个穷凶极恶的人,也会被感动,回心转意,止恶向上。

三、为他人利益着想

化老常说“利人即是利己”;而且说到做到。他自奉淡薄,待人宽厚,时时都为他人利益着想,常常为大家的福利,贡献力量;廖岛的居民与闽莆囊山慈寿寺的大众,均蒙其惠。

四、与大众同甘共苦

化老因为平易近人,故与廖岛各阶层的人民,都能融洽无间。在他的心目中,有钱的人和没有钱的人,完全一样;知识分子跟愚夫愚妇,并无差别;他都一样看待他们,一样爱护他们。他与各个阶级、各种职业的人,都能一起服务和好好相处,真正做到与岛民同甘共苦,与大众打成一片。所以他的教导,在各阶层的居民中,都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化老由于自奉淡薄,一生积存金钱不少;金钱本身,非善非恶,但亦可善可恶,善用之则成良药,可以活人济世;不善用之变成毒汁,也会害己害人;化老为一位能善用金钱者,其在生时,将钱用于建佛寺、印佛书、兴教育、办慈善;到年老时,自知住世不久,乃咐嘱后辈,将其存款,悉数用于布施,与人结缘。视之一些留金钱作后患者,化老实在可以说是一位能用智慧以处理金钱了。

化老撒手西归了,然其利人济世的慈悲精神,还是遗留在人间,令人景仰!令人永远怀念!

佛纪二五一七公元一九七三年六月二十八日于马六甲香林觉苑。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