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阳文献名邦的文化符号,莆田历史文化名城的名片
《莆阳比事校注》即将出版发行
莆阳文史典籍整理的新成果,兼具学术性通俗性
□莆风
〔明〕刊本书影
《莆阳比事》是南宋莆邑进士李俊甫编纂的一部郡史。全书以人物为中心,概要记载唐宋间莆田的社会历史文化状况,极具历史价值。莆田至南宋初始有郡志,其后续修《莆阳志》《莆阳人物志》等多部郡志,皆已亡佚。唯《莆阳比事》独得机遇,流传至今,成为莆田现今一部最早的古代史,堪称“莆田第一史”。
《比事》作者李俊甫,字幼杰,宋莆田县城厢龙坡(今荔城区镇海街道英龙社区)人。出身书香仕宦门第,家学渊源深厚,是一位具有社会使命感的典型爱国儒士,同时又是一位精通史学、治学严谨的史家。
《比事》全书仅六万言。画龙点睛地记述了莆郡三邑,唐宋间千余年历史面概况,涵盖了旧志主要项目的内容。诸如历史沿革、山川形胜、人口姓氏、科第选举、职官宦迹、学校、人物、艺文、方外、祥异等,几乎囊括了旧志的基本项目。内容丰富而简洁,生动而真实,是为唐宋莆田的一部信史。
《比事》是一部富于特色的郡志,在莆郡志之林独具一体。他突破传统志体,充分利用旧志史料,博采精选材,刻意立目,并大量增补本土名家文集、行实、碑碣、书尺诸多文献,以人物为中心,重整郡志。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比事”之体,立一百四十韵、二百八十条目,骈骊押韵,下自为注。将本为刻板单调的史志,写成一部主旨鲜明、条目新颖、内容丰富多彩,文笔简练,又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郡志。
该书大约成书于嘉定七年(1214)。其书一经出手,便为世人所认可。兴化知军林瑑为之雕版刊行,侍郎陈谠撰序推荐,《宋史》录入《艺文志》。自此流传百世千年,明清皆有重刊,清嘉庆收入皇家《宛委别藏》。并为后世藏书家所称赏,高度评价其传史资政、富有文献价值。
纵观《比事》全书,突出记载莆阳“文物之地”,重教兴学、科第鼎盛、仕宦发达的社会人文特色。此外,还记载了名胜古迹,土产佳木,隐叟逸士,释道异人,谶言奇术,祥异灵验,遗闻轶事,神话传说等。
《莆阳比事》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全书援引各种文献资料,包括史志、杂录、碑记、行状、家传及诸家文集,计有二百一十六种。显示其传史资政及其保存历史文献的重要历史价值。
《莆阳比事》是莆史不可多得之典籍。传世千年,重刊传钞,至今世宋本早已亡佚,仅有《万历刊本》存世,清嘉庆影刊本流传。但清本因文讳而横加删节臆改,几及伤筋动骨,已成残本。近年虽有清刊残本影印重刊,已非原著面目。行世的标点本,未加校勘,以致讹误迭出,谬种流传。
《莆阳比事校注》按国家古籍整理的规范要求,对《莆阳比事》进行校注。校、注并重。校勘上,以国家图书馆明万历刻本为底本,全部复原了清嘉庆本所删除的十六个条目约六千言,以及所有讳改臆改文字数十处,使之更接近俊甫宋本原貌的足本。同时对原本的异体字按规范要求调整统一,并对原文标点、分段,以利阅读。清邑人黄海《续编莆阳比事》(残本三卷),作为古人的续编,作为本书附录,以资参阅。注释上,本书作为莆阳文史典籍普及读物系列之一,注释力求详尽,举凡人名地名,名物制度、文辞典故,俱作注释,并大量援引相关地方史志文献,计达三千九百余条。力求成为现今一册可资参阅的《比事》善本。
《莆阳比事校注》,是目前国内首册明版足本,亦是首家古籍整理校注本,具有较高的学术文化价值。本书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是文史研究者必备之典籍。是了解莆田历史,凝聚乡心,慰藉乡愁的首选读物。莆阳文献名邦的文化符号,莆田历史文化名城的厚重名片。一册充满莆田风味的乡土文化读物,莆田人不可不读的本土历史文化要籍。本书为中共莆田市委宣传部文艺精品扶持项目。点校者阮其山,为莆田学院客座教授。全书约七十五万字。
本书由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全套三册(精装)。现已付印,即将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