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仰望长空一颗璀璨的明星
【发布日期:2022-07-1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涂雨

 

 

黄维垣,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有机氟化学的奠基人之一。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的氟化学研究从无到有,几十年就赶超西方发达国家。

19211215日,黄维垣出生于莆田县城内东里巷(今莆田市荔城区镇海街道英龙居委会东里巷)。他东里故居隔壁,有他的远祖、晚唐五代著名文学家、福建文坛盟主、闽中文章初祖黄滔的祠堂。他的4年初小课程,就是在祠里江夏初级小学完成的。文献名邦的浓郁书香,壶山兰水的浩然气势,莆阳大地的风情民俗,时常萦绕在他的脑海间。

1935年秋季,黄维垣考进哲理中学(仓后巷校区)高中部,19387月高中毕业以后,他便长期在外求学和工作,但故乡莆田,有他许许多多的留恋与牵挂:城内,有他青少年时期读书和生活的一长串记忆。回忆起高中生活,黄院士深情地说:哲理中学高中三年,为我后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三年间,留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得到了一批学问渊博的老师的教诲。那时,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在莆田城上空盘旋轰炸,学校组织学生及时疏散,事后坚持上课、军训。恶劣的环境磨练了他的意志,奠定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基础。

早年,家庭的清贫与生活的坎坷,使得父亲执意要他长大后做一名医生。1941年,他在福建协和大学读完三年预科课程,考进北平协和医学院,初见行医就业的曙光。可是日寇入侵,北平沦陷,他不得已留在协和大学并转入化学系,随校迁至闽北山区邵武就读,从此结下了与化学研究的不解之缘。

19437月,黄维垣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497月获广州岭南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527月获美国哈佛大学有机化学哲学博士学位。

1952年,黄维垣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经过一个月的准备,黄维垣申请回到祖国。但美国移民局以朝鲜战争为借口,拒绝其申请,他只好继续留在导师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归来报效祖国的念头,每年都会向移民局提交申请。1954年,黄维垣与师昌绪、张兴钤、林正仙等26名中国留学生,抓住新中国总理周恩来率团参加中、苏、美、英、法五国在瑞士召开日内瓦会议的机会,请人把迫切回国的愿望传达给中国代表团。1954531日、85日,两次联名给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写信,请求撤销不许中国学生离境的禁令,并向开明人士和新闻界呼吁。85日的联名信终于发表在《纽约时报》和《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得到大批爱国侨胞、美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19556月,在中国政府和黄维垣等中国留学生的不懈努力下,他们终于冲破重重阻力,踏上了回国的征程。

19558月初,黄维垣回到魂牵梦绕的祖国,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这一进,就一直做到年老退休,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4年至198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兼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化学学报》和《中国化学》副主编、主编。

黄维垣刚进有机所时,从事甾体化学和中药化学有效成分的基础研究。甾体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类天然化合物,甾体化学的研究,广泛运用于各类药物制造项目中。国内当时甾体化学属于空白领域,他便结合博士期间的研究基础和国内的资源优势,带领团队,开展甾体和天然产物化学研究,运用化学转化进行构型相互关联的方法,测定了植物甾醇C24的绝对构型,取得突破性的科研成果。

正当黄维垣甾体激素和中药化学成分研究领域的研究顺利进展时,中国进入原子能时代1958年,我国两弹一星工程正式启动。知道国防建设急需一批研究人员进行高能燃料的研制,黄维垣毅然放弃自己的研究领域,转向有机氟化学和含氟材料领域,从事硼氢高能燃料研究,他坚定表示: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课题。他带领团队,白手起家创建有机氟化学实验室,夜以继日攻关,成功做出二硼氢、五硼氢和十硼氢。又接下了研制氦氟的任务,在他和他的团队成员共同努力下,三乙基十硼氢和其含氮衍生物研制成功。

最硬的骨头项目还是研制含氟润滑油脂、含氟聚合物等材料的攻关。制造原子弹的原料是铀-235,从矿石中冶炼出天然铀之后,需要用氟将铀-235与铀-238同位素分离出来。由于六氟化铀具有强腐蚀性,用于扩散分离机的润滑油必须耐腐蚀,要保证在高速摩擦下不燃烧。当时,苏联撤走了浓缩铀厂的专家,没有人知道如何制备这种润滑油。制备任务落到有机所后,所里将其命名为“111任务,寓意这是摆在第一位的、非常紧迫的任务。正是在这个档口上,黄维垣被调入“111任务组,他二话没说,听从所里安排,尽快投入新的科研领域,带领团队,精心细致设计,一丝不苟实验,攻克一个个难题,终于成功拿下了这个举足轻重的项目。有机所研究员戴立信院士说:氟油研制总体设计由黄维垣先生负责,他在氟化路线的选择上做了很多工作。不到三年时间,他和有机所的同仁完成了氟油的剖析、研制、中试、扩大生产的全过程,摸索出液相法制造全氟油的新工艺,这些科研成果,为中国核能事业做出重要贡献,获得国家发明奖。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黄维垣等科研人员的集智攻关、敢为人先。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所长到北京开会,钱三强拥抱他,说:你们的这项工作太重要了,有机所帮大忙了。”“由于你们的工作做得快,我国原子弹比原计划提前一年爆炸。所长把话带回所里,黄维垣和同事们听了非常激动。

改革开放后,黄维垣带领氟化学研究室从军用转向民用,又取得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在氟化学民用领域中取得重要突破,1979年成功研制第一代氟碳代血液,并于1985年正式投入使用。研制的新型抑铬雾剂,为中国电镀行业提供防止铬害的途径。研制的全氟碳代血液经数百例临床应用,居国际先进行列。发现的氟化学中的亚磺化脱卤反应为适用性广泛的新反应,为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研制出一系列关键的含氟材料。发现并系统研究了氟化学领域著名的亚磺化脱卤反应,发展了全氟烷基亚磺酸盐和磺酰卤的化学。在黄维垣的努力下,有机所从白手起家到渐成气候,发展出氟化学这门学科,在基础研究和应用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研究被国外学者称为上海氟化学2011年,中国化学会设立了以黄维垣名字冠名的中国化学会黄维垣氟化学奖,以奖励杰出的氟化学研究人员。

黄维垣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编著了《高技术有机高分子材料进展》《中国有机氟化学研究》和《中国有机氟化学十年进展》。作为博士生导师,培养出50多名优秀硕士生、博士生。科研成果获国防科委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199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1998年获陈嘉庚化学科学奖。1986年在法国巴黎获莫伊桑(MOISSAN)奖章等。1988年获国防科工委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1979年先后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何梁何利基金会评语恰如其分:黄维垣先生一生对祖国,对科学事业无限热爱。他艰苦奋斗、自主创新、唯实求真、谦虚严谨,为中国化学事业,特别是有机氟化学的开创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非凡业绩和高尚品格,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晚年,黄维垣回顾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一往深情地表示:如果再给我一次人生,我仍然会回来,为共和国旗帜增光添彩。

20151117日,黄维垣院士不幸病逝,享年94岁。斯人已逝,精神长存。黄维垣院士,长空里一颗璀璨的明星,让人时常仰望……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