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蔡炜琳 阮榕 图/蔡佳欣
图为陈清云和儿子林农接受采访现场。蔡佳欣/摄
图为陈清云的革命五老定期生活补助领取证。
一对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的战友:西天尾镇洞湖村“五老”林金标(已过世)、陈清云夫妇。
6月28日,莆田学院“时光小分队”的大学生志愿者们走进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洞湖村,93岁的陈清云老人是这座村子里最后一位革命五老。她住在洞湖村9组26号的一间小房子里,如今生活起居完全依靠儿子照顾。
“虽然她的身体状况总体比较稳定,但患有老年痴呆,脑子现在不太清楚了,身边基本离不开人。”儿子林农坐在陈清云身边介绍道。
据林农介绍,1929年,陈清云在浙江出生,战火纷飞的年代里,陈清云的父亲带着她南下回到莆田市涵江区白沙镇澳东村的下茹山,并重组家庭。后不久,陈清云的父亲又再次离家,将她留给继母,自此便没了消息,年少的陈清云就此过上了孤儿般的生活。
陈清云的老家澳东村见证了闽中第一批农村党支部、第一支工农红军游击队的诞生,该村的澳柄宫是中国工农红军207团驻地旧址。而下茹山是闽中党组织早期领导莆田革命的重要驻地。1930年,闽中游击支队在澳东村下茹山秘密建立储粮库,为红军开展革命活动提供后勤供应。下茹山至今还保留着当年游击队的储粮库旧址。
据陈清云介绍,当年游击队的领导有的就住在她家。无人管教的陈清云也没有书读,在游击队领导们开会时,她就经常跟着旁听,顺便为游击队员纳些草鞋,当下的环境犹如一个天然的学堂,耳濡目染下,陈清云自然萌生了想为解放莆田做贡献的念头。
1945年8月,在陈清云的舅舅、闽中沿海区地下工作交通员张坤(后历任中共莆田县工委委员、莆田县人民游击队队长、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莆田大队长)的带领下,16岁的她正式参加游击队。组织看她是个女孩子,便派她从荔城区西天尾镇挑粮食回白沙镇,后又负责枪支弹药的运输,并传递一些地下情报。
“女娃娃目标小,不容易被敌人盯上。”林农说,那个年代交通不便,加上为了掩人耳目,只能步行走小道,组织的后勤补给保障和地下情报传递几乎都靠陈清云一步一步走出去、送进来。
1949年7月,国民党军组织“清剿”大洋乡,妄图歼灭闽中支队司令部。敌军在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后,纠集福清、莆田、永泰、仙游四县的兵力从四个方向围攻大洋。闽中支队司令部得到情报后,与解放军先遣队共同研究确定“反清剿”作战方案。20岁的陈清云满腔热血,以闽中游击支队队员的身份参与了此次战斗。
同年,莆田解放后,陈清云随队伍进城,在莆田县公安局做炊事员。后在张坤的介绍下,陈清云和同为游击队员的林金标结婚,育有两女一儿。婚后,土地改革如火如荼,家里分田分地,陈清云辞去炊事员的工作,同林金标回到西天尾镇龙山村溪安自然村务农,积极参与社会新农村建设和水利工程建设,并多次得到上级表扬。
在提及陈清云所获得的奖章荣誉以及革命老物件时,林农面露遗憾。他告诉记者,1958年莆田有场大水灾,父母带着全家搬迁到了地势较高的洞湖村,许多物件踪迹全无,唯一的革命五老证是由母亲亲自保管,但她现在已经记不清放在哪里了。
许是受到了祖父母的影响,陈清云的两个孙子都入伍参军了。说到他们时,陈清云苍老的脸上绽起收不住的笑意,眼里满是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