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戚继光有没有在莆田斩子?
【发布日期:2022-08-3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白水

 

戚继光治军严明,不徇私情,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因此,广泛流传着戚继光在莆田斩了违反军令的儿子戚印的故事。但是这个说法是否确有其事,历来众说纷纭。笔者翻阅有关史料进行一番考证,得出的结论是,戚继光在莆田斩子仅仅是民间传说,而非历史事实。其理由有四:

首先,戚继光在莆田斩子的主要依据是清乾隆《仙游县志》的一段记载:“戚公至莆田,将出师,烟雾四塞,其子印为前锋,勒马回,且求驻师。公怒其犯令,杀之。”其实清乾隆《莆田县志》也有类似记载。但是,我们不禁要问:如此重大之事,却不见于有关戚公事迹的正式记载。譬如《明史·戚继光传》《闽书·戚继光传》《孟诸戚公墓志铭》《戚大将军孟诸小传》以及《明书》《罪惟录》等。甚至对戚公事迹有闻必录的《戚少保年谱耆编》一书中也无这件事的任何记载,这是戚公在莆田斩子不能令人信服的主要原因。

其次,史称:戚公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率军入莆平倭,取得林墩大捷。翌年,戚公又与名将俞大猷二度率兵入莆,收复平海卫等地。另据《戚少保年谱耆编》载,戚公在嘉靖二十四年(1545)与王氏完婚,如果说次年得子,到入莆平倭时,小戚印也已十七八岁的话,随父出征是可能的。但事实是,戚公的长子戚祚国是隆庆元年(1567)出生的,戚继光共有5个儿子,皆为庶出,都是在戚公40岁(1567年)之后才出生的。由此可知,戚家军在莆平倭时,戚继光是没有儿子的。

再次,《年谱》还记载:嘉靖四十二年(1563),明朝升迁戚公署都督同知,按照朝廷有关规定,戚继光可荫一子任正千户。然而,戚继光却把这一荫职,给了弟弟戚继美去袭职(汪道昆的《孟诸戚公墓志铭》则说由侄儿戚寿国袭职)。这就说明当时戚公没有儿子,因此才把荫职让给弟弟或侄儿。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戚公与元配夫人是否有过儿子呢?经考,他们的确有过一个女儿。在《孟诸戚公墓志铭》中也提到,戚继光元配王氏“鸷而张,先后有子皆不禄”(汪道昆:《孟诸戚公墓志铭》)。可惜的是,戚公之女死于随军居住时。为此,戚公还写过一篇《祭殇女文》。嘉靖四十二年(1563),戚继光率军入莆平倭时,曾到仙游县九鲤湖向九鲤仙祈祷,所祈请的四件事,其中就有“续嗣之忧”(戚继光:《止止堂集》)。还有一次戚继光在巡边时,有人安慰他说:“无虞不弄璋(得子)也。”(戚继光:《止止堂集》)这些都可以证明戚公在莆平倭时根本没有儿子,何来斩子之事呢?

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继光幼倜傥负奇气。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张廷玉:《明史·戚继光传》)。他17岁袭职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调浙江,次年升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抵御倭寇入侵。嘉靖四十一年(1562)援闽,荡平横屿、牛田、林墩三大寇巢;次年再次入闽,与俞大猷合作,收复平海卫,升总兵,镇守福建及浙江金华、温州二府。隆庆元年(1567)调京,次年任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军务;万历十一年(1583)又南调镇守广东,后以老病辞官。万历十五年(1587),年过花甲的戚继光在大病之后溘然长逝。

在好友汪道昆及戚祚国的请求下,明神宗给予戚继光一般的恤典。但荫子千户却没有兑现,他的儿子只承袭了祖先七代相传的登州卫指挥佥事一职。当时有人对此感到不平,认为“自来功大赏薄,未有如是之甚者”(叶向高:《请戚继光荫谥疏》,《皇明经世文编》卷四百六十二)。直到30多年后,朝廷才给了他“武毅”的谥号。崇祯三年(1630),由于戚祚国的请求,崇祯帝在登州建立纪念戚继光的祠庙,并亲自命名为“表忠寺”。戚公“所著《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谈兵者遵用焉”(《明史·戚继光传》)。

戚继光不仅是明朝著名军事家、抗倭名将,而且能文会诗,留有诗文集《止止堂集》5卷,他的诗“多感激用壮、抑塞偾张之词”(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在明代方正、沉闷的诗坛上别具一格。所以,“明季语将帅具文武资,多推南塘”,清初史学家傅维麟更称戚继光为“儒将”。

笔者认为,“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张廷玉:《明史·戚继光传》)。戚公的军队被誉称“戚家军”,所以,在民间广泛流传着戚继光斩了违犯军令的儿子戚印之说法,况且这个斩子之事被编成曲艺、戏剧演出,成了脍炙人口的故事。但传说不等于是史实,故撰写此文,目的只有一个,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