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阳比事》的内容与特色
【发布日期:2022-08-3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阮其山

 

 

《莆阳比事》全书六万言,以比事之体,画龙点睛地记述了莆郡三邑,唐宋间千余年历史面概况,涵盖了旧志主要项目的内容。诸如历史沿革、山川形胜、人口姓氏、科第选举、职官宦迹、学校、人物、艺文、方外、祥异等,一应俱全,几乎囊括了旧志的基本项目。

《比事》作为一部创格的郡志,内容极其丰富而充实,生动而真实,是为唐宋莆田的一部信史。综观全书,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纪地灵人杰。

《比事》开宗明示,高度概括莆郡的地理历史概况和社会风貌。其沿革,闽分八郡、莆有三邑,领兴化一县,又以莆仙来属。其地理形势,介乎泉福之间,负山阻海。寿水东绕,壶山南揖。其社会环境安定。所居之地,不动干戈,户口日殷,寺观相望。莆阳,久为文物之地。乌石山前,官职绵绵莆阳朱紫半,仕宦发达,为社会人文之一大特色。故《比事》谓山川人物,独甲他郡

值得注意的是,在《乌石官职,莆阳朱紫》条中,不吝以极大的篇幅,详细记载了莆郡三邑士宦族姓的居地及其变迁情况。计莆城之林、陈、方、李、黄、郑等十七姓六十七族,城外及兴化、仙游之陈、方、黄、林、郑、李等四十九姓二百四十一族。俨然一部莆阳氏族志,为唐宋莆阳姓氏源流研究提供了宝贵史料。

该条还涉及莆田城内外及莆、仙、兴三邑大批宋代地名,诸如城内之乌石、阙下、鼓楼、驿前、留桥、前埭、义门、后塘、柴行、西州角、朱仓、谢仓等数十个地名;城外之白湖、水亭、小塘、延寿、历浔、澄渚、白杜、后黄、黄石、水南、东井、塘南、郑庄、壶山等;涵江、涵头、洋尾、井边、岩浔、江口、迎仙、漆林等;仙游县之丘山、留坡、山浔、柘山、龙华、侯山、西埔、陈库、何岩、赤湖、席麻、道观洋、苏山、上堞、上洪、党田、东门、县角等;兴化县之飘湖、谷目、大松、凤冲、浔阳、白凫、上溪、  溪、马洋、漈坑、百俊、马院、龟岭、鲔潭、西平、搏洋、澚溪、州后等。为研究古代莆田地名源流提供了第一手史料。

上述记载表明,莆郡地不大于曹滕,俗已几于邹鲁。”(〔明〕黄仲昭《皇明兴化府乡贡进士题名记》)山川秀丽,人杰地灵。历经千百年文化积澱,文献名邦,具有坚实的根基,而名至实归。

二纪文教兴盛。

《比事》曰:莆为文物之地旧矣。梁陈间已有南湖先生郑露书堂。原其所倡,非在常衮入闽之后也。国家涵养日久,迄今有三家两书堂之谚云。可见,文献名邦,源远流长。重教兴学,读书入仕,成莆郡之一大风俗。

重教兴学。其风如潮湧起,私学先行,官学继之。《比事》载有黄滔东峰书堂,陈峤北岩精舍,翁氏漆林书堂,林氏福平别墅,郑樵南峰书堂、芗林草堂,黄氏义学,方氏寿峰义斋,郑砥西斋,郑安正友堂,林国钧东井书堂,陈氏行止堂等。这些书堂,往往具有家族性,是为造就人才的基础阶段。湘乡门人”“艾轩弟子,郑厚誉为吾莆文学开山祖。官学始于宋咸平,初方仪伏阙上书乞建兴化军学。此后修建郡县府学,为历朝官府所重。《比事》载仙游陈可大,帅族人合金新修县学,并置游学田。

读书成风,书楼遍地。方略宦达后,所至专访文籍,家藏书至一千二百笥,作万卷楼储之。其从弟方翥读之十六年而后毕。方于宝家有三余斋,聚书数万卷,方崧卿积书至数千卷,榜曰富文阁。尝谓闽人无资产,恃以为生者,读书一事耳。。林霆家聚图书数千卷,告子曰:“吾为汝曹获良产矣。”(《楼名万卷,馆辟三余》)

科第鼎盛。科举入仕,是重教兴学的巨大动力,兴学又促进了科第的鼎盛。《比事》不吝篇幅,全方位多角度记载了莆郡科第盛况。《前代名贤,皇朝进士》条,对莆郡第概况作了综述。津津乐道记载了诸多科第盛事,不仅有进士甲科,诸试优选”“再登词学,首擢贤良的佳绩,更有名亚虎榜,魁占龙头”“南宫高第,璧水上游”“四异同科,七名联第的奇迹。科第亦呈现家族性,遂有父子一榜,昆季同年”“三世登云,四代攀桂”“大魁祖孙,双元文武”“明经五人,学士一门”“凤穴诸郎,龙门群倩的佳话。

科第的家族性,显示家学渊源的传承,带动社会民俗的良好态势。遂有忠惠之家,孝友之门”“纯孝成之,坊表孝义,以及黄氏义学”“陈公义庄等佳事迭现。要之,《比事》对莆郡莆科第的记载可谓尽矣。如同一册多姿多彩的选举志登科录。而科第鼎盛,乃是莆郡文献名邦之一大柱石。

学术艺文,人才辈出,著述丰硕。在官治学卓有成绩。黄艾以秘书丞赞读讲席嘉王府,发明缉熙之学。林光朝以圣贤践屡之学为己任,穷经讨古,莆中名士多出其门。又以国子祭酒对御讲经,获赐擢升。温州教授刘朔,倡永嘉理学;密州教授陈开,兴一州之儒风。方会教授建州,闽士闻风至者几千人。太学博士苏棫,授经高丽王子而获奖。林瑀侍讲禁中推《易》,奉修《周易·会元记》。徐师仁入馆著史,极天下之选得四人而居其一。

在民间,兴化县黄君俞强学著书二百卷,名动京师,召除国子监直讲。冲晦先生徐复、褒光处士张弼,以精于《易》学进京赐号。诏举遗逸,丘奂以布衣入幕,郑樵献书五十种,以草泽上殿,与高宗论史,著《通志》二百卷。

艺文方面,名家如云。《比事》曰:唐贞元间,林藻、欧阳詹以词赋与中朝名士相轩轾。至宋盛时,蔡襄、方蓁、陈睦、黄君俞、朱绂、黄隐、傅楫,皆以词赋名世。南渡以来,有林(大鼐)郑(厚)(公度)、刘(夙、朔),魁大廷、南宫、大学者前后相望。朱邺以能赋名,今所居里因得名曰文赋。《以诗名家,有文行世》条,录五十余家诗文集、二百四十余种。徐寅斩蛇赋传渤海,蔡襄四贤诗播契丹。蔡襄又以擅书及进诗,获得御笔赐字。先贤的学术著述与诗文集,乃是莆阳文化的无价之宝,叹惜至今大多仍尘封于馆阁中。

综之,重教兴学、科第鼎盛、著述丰硕,构成莆阳文献名邦的精华内核。乃是历经唐宋千年间,众多先贤呕心沥血、辛勤创业、代代传承的辉煌成果,一份不可多得的无价的历史文化遗产。既引以为荣,更要珍惜保护,继承创新,再创辉煌。

三纪仕途广阔。

莆阳科第之舟,承载着唐宋千名进士,满怀安民济世的信念和忠君报国的豪情,登上崎岖不平的仕途,足迹遍布五湖四海。《比事》以整四卷、七十七条的巨量篇幅,分门别类,突出记载各路精英的仕途宦绩,为全书压卷之作。

以职位论,一批莆臣进身要职,成为治国栋梁之材。据《致身撰路,列官从橐》条载,计有宰相四人(,《比事》未载正史有论定论之奸相蔡京、蔡攸),给谏(谏议大夫、给事中)十四人,(因一人历多职,同职级者仅计其一,人数或有重复计算),诸阁待制十二人,翰林学士、中书舍人七人,尚书七人、侍郎十六人。《省部寺监,馆学台阁》条,载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诸司郎官九十五人,太常、光禄、大理、鸿胪、太府五寺的长贰卿及属官丞、簿九十五人,殿中,将作、军器监臣二十四人,秘书监臣,及史馆编修、秘书省删定、馆阁校勘等馆臣六十七人。国子祭酒、司业、丞、博士、簿、正、录、书库官,及各类教官七十三人。御史台臣二十人。诸阁修撰、诸直阁侍讲二十六人。合计在中央三省六部的莆籍高级官员(相当今司局级以上)达四百六十人。成为国家政务治理之核心力量和生力军。

以地区论,泱泱中国,地不论东西,抑或天南海北,无不见莆籍臣子的劳碌身影与献身精神。北宋熙宁间,监察御史陈睦奉命出使东北高丽,面对风涛之险,慨然前行,神宗特赐予仙花金带。(《特赐睦带》条)仙游人余祖奭,通判西北兰州,适逢大地震,公私庐舍尽毁,祖奭幸扶置隙地得以逃生。(《地震神扶》条)。

《比事》《列郡帅守,诸路监司》条载,有蔡襄等六十三人出任诸路十八府帅,其中蔡襄历任东京开封,南京应天,及浙西临安府等要地。陈靖历任五地府帅。浙东绍兴五任府帅俱为莆臣。出守诸路的莆臣达九十八个府州、二百八十一人之多,其中十四人相继出守泉州。林豫一人尝历知保德、广信、邵武军、邢、邵、鄜、冀凡七州。诸路监司方面,有总领三人,转运使臣五十六人,其中广东路有莆臣十一人。提举刑狱、常平、市舶的莆臣计一〇四人。

以福建而言,有蔡襄、陈觉民等八人出任福建路转运使、安抚使,洪中林郁等十人提举本路常平官,另有提刑官二人,市舶三人。出知福帅者,有李欣、蔡襄、陈俊卿、郑侨等十一人。出守泉州的莆臣相继十四人。(《出镇闽藩,持宪乡郡》《牧守领邦,仓漕本路》)以上总计(含福建)四百三十八人。

由此出现一系列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盛事。乾道三年,叶颙为左仆射,陈俊卿同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二人对秉钧枢,郡治有两台霁色之词。唐林(披)家九牧陈氏(洪进)九侯,苏烨、棫兄弟两淮分节,傅淇兄弟提举江西、浙西联州秉麾,继守翁孙(曾祖蔡襄与孙扌肃继守泉州)、同漕父子(林孝泽与子枅并漕广东;方监与子廷实提举广东,方廷实与子崧卿漕广西,崧卿尝漕广西,子信孺复为广西宪;林豫与子师说并尝任广东、江西漕、浙东宪)。

又有大小金紫”(方峻与弟峤,并以子方赠金紫光禄大夫),“伯仲从官(李欣与弟歆,分别为谏议大夫、刑部侍郎;陈睦与子彦文,傅楫与子谊夫,蔡襄与孙佃、曾孙洸、从孙戡,父子祖孙俱至侍从)的佳事。临安教授林大鼐,改诸王宫教授,自是六迁为吏部尚书,十年至八座(指尚书)。林震历知济南、东平府、庐阳、汝、泗、蕲、新、润、泉州,凡九任五马(太守的代称)。(未完待续)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