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林光朝红泉书院讲友、理学家方翥(一)
【发布日期:2022-11-2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黄祖绪

 

 

 

理学家方翥

 

 

 

史学家郑樵

 

 

 

白杜古井 

 

状元黄公度 

 

方翥,字次云,生于宋政和元年(1111年),莆阳尊贤里杜塘(今西天尾镇溪白村)人,为仁杰十一世孙。方氏出自姬姓,郡望为“河南郡”(今河南洛阳一带)。方氏族联云:“一山衍派,六桂联芳。”上联说传说中的方氏起源,相传炎帝神农氏的八世孙帝榆罔的长子方雷,因协助黄帝伐蚩尤有功,为左相,被封于方山(河南嵩山一带),成为方氏始祖。下联说唐代固始人方廷范的六个儿子相继中进士,时人称六桂联芳,誉方廷范为“六桂之父”。杜塘(白杜)方氏为唐末入莆先祖廷范之第七子仁杰,文学府君,为杜塘方氏始祖。仁杰笃志业儒,素负不羁之才,屡试不第,而六桂诸兄弟却科甲联登,簪缨云集,固暗室图维终身避处,遂携子(延俊)、孙(闳)三代人,从城内刺桐巷迁居白杜,立堂号“杜塘”。刘克庄云:“出莆城北可十里有白杜(亦作白渡)。其地皆平畴沃野,清泉古木,方氏聚居焉,数百年文献故家也。上世有与伊川同学者,又有与坡公厚善者,有为朱张高弟者,一门擢科第为名卿大夫者,不可胜数。”

九华山环拱,绶溪水汇沐,地灵人杰,杜塘方氏自此起,子孙繁衍昌盛,科名雀起,克绍前徽,同称七桂,志在谱乘,系金紫的支派。自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方峻擢王拱辰榜进士,直至清末科举制度废除,白杜方氏世宦题名达百人。如方镐为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丁未特奏名,廷试第一(状元),据《八闽通志》地理·市坊载:“状元坊,在尊贤里白杜,宋淳熙间为特魁方镐立。”白杜方氏举进士者五十六人(含特奏名),人誉八闽进士第一村。

方翥曾祖父峻,字景通,廷范裔孙,初官润州,识名士程太中珦(字伯温),珦为政廉谨宽和,与周敦颐(字茂叔)游,命二子颢、颐从之学,因反对熙宁新法,称病归,与方峻友善。天圣中(1023-1032年),峻为建安簿。景祐元年(1034年)试秘书郎,官福州左司理。嘉祐中(1056-1063年)请老,分司南京,榜其家曰“植德堂”。峻致仕后聚徒讲学,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其弟子不仅对闽中的理学文化作出贡献,而且其知识、造诣和声望日隆,深得朝廷的赏识和重用。峻凿井植德堂傍(六角古井今存),祷曰:“愿子弟居官如此水”。及峻卒,程珦之子颢(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状峻行,并托翰林学士范祖禹(淳甫)为撰神道碑,其见重如此。    

方峻传子三:士宁、子容、元寀。士宁(字彦昌)推究经史,工古文词,凡四上乡书。宋庆历六年(1046年)擢贾黯榜进士,尝为剑浦尉,有治绩,蔡襄荐其才,官至朝请郎都官郎中。累赠银青光禄大夫。弟子容(字南圭),皇祐五年(1053年)擢癸巳科郑獬榜进士,任威武军节度推官。与大文豪苏轼(字子瞻)友善,子瞻称“其有拔薤之政”。绍圣三年(1096年)二月,子容以朝请郎知惠州,官终朝散大夫。时苏轼被贬惠州,两人往来甚欢洽。苏轼为子容撰《野史亭记》,并为子容之父方峻书神道碑额,因缘巧合,方苏两人留下诸多唱和之作。及苏轼再贬儋州,与子容书问无虚日。子容酷爱收藏书籍,家藏文集古画多经苏轼亲手校正题跋。故家中存有苏轼手迹四百余纸。直至明代,苏轼手迹犹存。其先祖遗下“白杜万卷书楼”,经子容不懈搜集,整理扩充,规模之大,藏书之多,精品之富,堪称莆阳藏书家之最,且著有《南圭诗集》一卷。二弟元寀(字道辅),元祐六年(1091年)特科出身,少与程珦之子程颢、程颐(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同游,伊川贻书元寀云:“圣人之道,坦如大道路,学者病不得其门耳。……异日见卓尔于前,然后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将不加勉,而自不能止矣”。大儒朱熹见帖书其后云:“伊川先生德盛言重,不轻与人接,今观其眷眷如此,则方公之贤可知也。”时朱熹将元寀收藏的三纸程頣手迹刻于江西白鹿书院。方氏之昌,究其要有三:“曰阴骘(安排)、曰讲学、曰大节”。诗书不改,簪笏相承,仁德之茂,世科之盛,可与莆阳山川相悠久。

元寀卒,官终威武军节度推官,著有《方元寀文集》十二卷。元寀传子仑(字循道),元寀公长子。宋嘉祐七年(1062年)生,乡荐,娶柳宅林氏,生子三:邦佐、畴、翥。仑享年五十五,与乡书,终身不至都下,有壶中阁,行藏寓焉。仑传子翥,自幼庄重,颖异过人,读书甚勤。“六岁而孤,多所通解,书一过目即贯穿,下笔有轶语。尝与州里为首选,然实非其志也,有隐君子翁深父者,子多往从之。”翥之从兄略(字作谋),子容孙。崇宁五年(1106年)擢蔡嶷榜进士,初官崇德尉,召除删定官,累迁修书局,请外任,提举广东转运副使。建炎中(1127-1130年),秩满致仕,年方四十八。方略居官廉贫,平生唯酷爱藏书,在其宦达后每到一地,专访书籍。遇民间有古籍异本,倾尽金帛相求,在其祖父“万卷楼”藏书的基础上,再度扩充白杜万卷书楼储书千二百笥。略为宋藏书家,其语翥曰:“次云才性,不出户十年,可移吾书入肝膈矣”。(见《重刊兴化府志》)。黄公度(字师宪)其为杜塘方氏之女婿,其撰《次云见过留宿有诗因赓其韻二首》:“茅舍嚣尘外,青灯笑语中。相逢今夕款,忽忆去年同。瓶澁倾无绿,炉寒拨更红。卧闻窗雨响,簷溜受斜风。”“惜别情无赖,狂吟意有余。琴尊闻院落,花柳暗村墟。行乐真聊尔,论交莫后予。裹粮山下约,来往未应疏。”

绍兴八年(1138年),莆人黄公度(字师宪)高中状元,陈俊卿(字应求)为榜眼,两人特地到白杜谒方略。及方略送客退语所亲曰:“陈他日胜于黄”。后果如其言,俊卿拜相,公度仅止于左朝请郎。公度尝撰《和陈应求春日见寄》:“满目繁春事,题诗寄所思。轻寒欺酒力,宿雨褪花姿。经世知无术,追欢要及时。郊原賸晴景,莫负去年期。”

白杜祥应庙东有座小山丘,名曰“龟湖山”,依临山麓“龟湖池”,旧时山上建有一座读书亭,为方氏子孙读书最佳处。距白杜南侧仅一里之遥的延寿村,建有唐宋两状元徐寅、徐铎读书的延寿万卷书楼,斯楼与白杜万卷书楼两相辉映,大史学家郑樵(字渔仲)未成名之时,常年驻足延寿村与白杜村两座万卷书楼中,搜奇访古,一往情深。唐“延寿郑”为运使廷芬后,自浔阳移居(《见莆阳比事》卷一《乌石官职,莆阳朱紫》)。郑樵与方翥私交甚笃,莆中故家多书者,披览殆遍,犹以为未足。自是气识益高,志量益大,专以讨论著述为业,昼理简编,夜观星象,究飞潜动植情性,重金石、图谱之学,不知饥渴寒暑,欲实现“会天下之书而修之,集天下之书为一书”的宏愿。

翥居家读尽略之藏书,“弭然而长,曳然而强,弇然而张,庋然而扬,缘尺寸而下又下之,而人以为高,自视若无所用,而人以为简,闯门见客如不欲出,而人以为高夸”。(见《艾轩集》卷九·墓志铭)。白杜祥应庙,故号大官庙,大观二年(1108年),赐号曰“祥应”,翥从兄略撰《兴化军祥应庙记》(庙在龟湖西,即白杜池边),“祥应庙”三字额,由方翥所书。公度撰《方次云伏枕,久不入城,独宿知稼堂有怀》:“吹笛清宵何处声,隔窗斜月听人行。梦回案上青熒火,魂断城头长短更。三伏故人怜卧病,百年薄宦任浮生。春风尚忆茅堂话,相对哦诗天未明。”(按:知稼堂在城内东里巷,闽中文章初祖黄滔裔孙居焉!)

方翥与邑人郑樵(字渔仲)、黄公度、陈俊卿(字应求)、林光朝(字谦之)、仙游陈昭度(自号“西轩子”)友善。“艾轩林光朝,正字刘夙(字宾之)方翥,著作刘朔(字复之),皆尝至其家,登堂拜母,谊均兄弟。”昭度渊源濂、洛之学。有所造诣,为文得古法,简严闲淡,理致深远。艾轩谓其学不缘师授,视横渠为同时独晓者。君子不以其言为过云。”(见《游洋志》)。《宋元学案》《艾轩学案》表:吾郡之人陈俊卿、方翥、陈昭度,皆其(艾轩)讲友。谦之尝云:“子先于我,先我而闻道,吾事之犹吾兄。我于弱年邂逅得,子饮酒可至数斗。”后五年,客居浙江钱塘,翥撰《冬夜忆谦之》诗云:“忽忆夫君阻笑言,出门南望欲飞翻。孤城隔水初侵夜,画角因风自入村。短句有时随意得,古心近日与谁论。未除习气君应哂,月冷梅香易断魂”。光朝撰《直甫见示次云乞豫章集数诗偶成二小绝因以自喻》云:“修水佳人白玉欄,花前何似妾容颜。从来未省伤春意,犹自楼头画远山。”“莫怪骚人大颉颃,曾闻阿母语刘郎。神仙本自无言说,尸解由来最下方。”黄公度撰《寄方次云》:“近有清源信,官期报早秋。时危从薄宦,情在惜同游。簪笏趍新幕,琴书别故丘。君能访茅宇,尊酒话离愁。”再《和方次云至日作》诗云:“至日空相忆,何时复此来。素书烦蜡炬,往事付寒杯。梦破风惊竹,诗成雨绽梅。江城低婺女,回首亦劳哉。”可谓“黄金虽多有尽时,结交一成无竭期。”方、黄、林、陈四友“结交贵知心”。

谦之特别喜爱嵇康、阮籍、李太白、石曼卿之为人。翥谓谦之曰:“翥今也不然,一等人物可同出于舞雩之下,则翥也。唯恐后,翥今也不然。”谦之闻此语如宿醒,欲去是非心,盖自此分矣!谦之又爱晋人风度,不入俗调。翥曰:“此人来孔门,恐一日著脚不得。”谦之遂愧悟,以翥为先闻道,以兄事之。盖杨龟山之学,传之王信伯,信伯传之盐官施廷先,翥与廷先居最久,敬事廷先,至是谦之亦定交焉!及翥东归,益与谦之讲明道理,以淑后进。谦之留苕霅,作《别方次云》诗云:“姑苏台上姑苏馆,共说南山竹火炉。湖上相逢又相别,不知何处说姑苏”。方翥亦撰《寺中别林谦之兼寄诸郑》诗云:“游从忘朝晡,尊酒轻招呼。笑语恣玩狎,翻覆云雨。我友数君子,古心相与娱。每见辄宾敬,衣裳俨而趋。恶石寓规诫,美疢疾佞谀。深山足风雨,零落梅花株。亭亭岩上松,霜姿一何孤?感兹各努力,勿以发事徂!”次云与谦之在姑苏寺中话别,兄弟吟诗互诉衷肠,来表达两人“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惟克果断,乃罔后艰”的共勉之心。

考刘克庄撰《竹溪所藏方次云与夹漈帖》载:“昔闻之林井伯(名成季),孔初平诸老,言麟台方公(次云)给札时,院史先送策题,却之曰:‘何待我之浅也’!发策者遂以三国六朝形势战守为问,廋辞僻事,若傲以所不知者。公一挥六千字,条列缕析,如响答声,凡陈寿、王隐、孙盛、习凿齿、沈约、魏收诸书所载,无毫栗漏失。学士大夫读之失惊。入馆未几而去。性高亢,惟友夹漈,善艾轩。今遗文惟诗卷,又律赋‘一马渡江,五龙夹日’之联见于《夷坚志》。素妙心画,今大字惟存‘祥应庙’三字,行草惟竹溪所藏此帖,有二王笔意。以公精博,眼空四海,而犹约艾轩相聚,尽借夹漈新书读之,前辈尚友服善如此。然则公恃材傲物,不容于馆阁者,非笃论也。”(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之一百一十题跋)

林光朝撰《送夹漈先生赴居》:“别墅生涯富古今,凝流梦卜苦追寻。一封细札三家市,万卷新书四海心。北阙龙吟清昼水,东皋猿啸白云深。满怀经济今休靳,闻道苍生渴傅霖。”(见明郑岳《莆阳文献》卷三)

再如刘克庄撰《夹漈艾轩帖》云:“夹漈荐丘铎于某人云:‘尚书之门可以遗郑樵,不可以遗丘铎。’噫,其先人后己有如是耶!艾轩与夹漈书云:‘兄去吾圣人千余岁,得不传之学。’又云:‘前数年闻夹漈说,便心开目明。’其推贤服善又如是耶!今人仕同时则噪,惟恐人之先己也;名轧己则忌,惟恐人之胜己也。前辈之所以为前辈欤!”(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之一百丹五。《重刊兴化府志》卷之三十一·杂记录载朱熹撰《跋孔君家藏唐诰》。丘铎尝官兴化军莆田令。)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