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天马山纪行
【发布日期:2022-12-07】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丹诺/文  刘爱红/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城厢文脉”文艺采风团走进龙桥社区时,龙桥社区的乡贤提及天马山宝泉寺门口有一块石头形似官帽,石头上刻有诗句。我们乘车盘山而上,见到了这块有故事的石头。

 

在车上,我佩服着司机的开车技术,山路既陡又弯,有些弯道呈90度转弯,但司机的车技让我们放心,平稳,匀速。下了车,我佩服着一座山的人文内涵。

这块有故事的石头在一棵高大的榕树下。在莆田,每一个村落,每一座山,一转角你可能都会遇见一棵高大的榕树,有些村落即使拆迁了也会保留榕树的位置,因为它生命力旺盛,年岁长,大树底下好乘凉,有庇护乡民之吉祥意。眼前的这棵大榕树站在山路旁,宝泉寺(图1)门口,枝繁叶茂,树冠远望像大鹏展翅,见证了一座山的人文内涵,见证了一块石头的传奇故事。

乡贤说的这块石头形似官帽(图2),确有几分像。但它表面看起来似乎并不出众,大山里类似的石头应该不少吧,若不是有文化底蕴的人,大约觉察不到它的出众。

石头正面刻着许多字,字迹基本是石头一样的原色,没有上漆,有几个字略有红漆的印迹,刻度颇深,仔细辨认还是能看清字迹。相关资料有记载,这是邑人名士张琴(1876-1952)于1949年撰写的《重建宝泉寺碑记》。

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张琴此摩崖石刻所记曰:松峰为莆城主山,其坪突出一峰,势如奔马,故名曰“天马”。有泉一泓,涓涓涌出。屋仅三椽,临于泉上,岭曰“宝泉”。建自何年,志缺无考。清光绪末叶,外国教士借为避暑地,屋舍栉比。后寺僧他去,旧址仅存。六十年游人罕至,盖古迹湮没久矣。民国己丑(1949)秋,居民采樵,见摩崖有宝泉寺字,惊传异事。乃鸠金重建,延梅峰恩上人住持,迎郡庙观音法像进殿。居士数百人登峰瞻礼,叹为希有。属张琴记之……

据史籍记载:张琴,字治如,别署知庐、天马山民,莆阳城内十八张厝(今太平街)人,是兴化历史上在封建科举制中产生的最后一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篆刻皆工。民国元年被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后兼任福建省教育司长。忧民之心,经国之略,为众称道,他是一位为社会做过贡献的爱国进步人土。晚年悉心著书立说,作诗绘画,著有《莆田县志稿》《张琴题画诗七百首》等,为繁荣兴化文化作出贡献。

张琴的书法精美,文采斐然,他的摩崖石刻为秀美的自然风景增添了深厚的人文内涵。我们沿着宝泉寺后门山间小路探寻他的另一处摩崖石刻。山道狭窄、原始,石阶上的青苔记录着年深月久,落叶,青草,藤蔓,篦子草,点缀了山道的原始况味。采风团二十余人行在山道上,热闹了整座山林。我们很快寻到了另一摩崖石刻,这是一块大岩石,中间红字“佛”(图3)远远可见,左侧刻有张琴的诗(图4),近看字迹尚清晰:“十里松峰锁翠岚,三间茅舍结精蓝。山如马首空中勒,泉似禅心咽后甘。到此尘埃都不染,何妨耶佛与同参。半生虚负山民号,未共弥陀坐一庵。己丑(1949)冬日/天马山民张琴题。”

两处摩崖石刻里提及的“清光绪末叶,外国教士借为避暑地”“耶”可见外国传教士来莆传教的历史,果然山林中有几座传教士避暑别墅遗址(图5-6),但见残垣断壁,零星的地基。一块块不规则、不平整的石头垒筑起来的墙在岁月的更替里变成灰黑色,青苔、野草、藤蔓恣意生长。

“别墅”附近长眠着一个不平凡的外国传教士,汉名叫高德理。他是莆田一座西学堂的校长,为救一个在操场上体育运动时不慎摔倒昏迷不醒的学生,背着学生狂奔几里外的医院,学生获救,他却心脏衰竭而去,年仅39岁。他的墓碑上刻着英文墓志铭(图7),其中一句是:“他们虽然停歇了自己艰苦的劳作,但其光辉业绩将伴随着他们的美名永存。”为纪念德绩双馨、舍己救人的高德理校长,学校后来改称兴郡哲理中西学堂,又称莆田哲理中学,即今莆田二中前身。他合力创建的哲理钟楼至今保存完好。

“过龙津桥上天马山圣地琼林生善果,攀凤尾竹登卧虎石宝泉慧水渡慈航。”不禁想起宝泉寺里的一对楹联。

一座山的高度在于它的人文内涵,我们还在天马山的山腰已在仰望它的高度。当我们抵达山顶见到了天马阁(图8),东瞰兴化湾畔,西揽东圳胜景(图9),南望壶山兰水,北眺九华叠翠。这座山愈发高大了。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