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5岁的颜晓鸿是一位刚工作满1年的新警,说他普通是因为他和许多社区民警一样每天穿梭在辖区里,忙的都是老百姓的事儿;说他不普通,是因为在青涩的外表下,他用短短一年的时间,从“小白”成长为能独挡一面的业务骨干,今天他想讲讲他的社区“新”经。
“脸熟、话熟、情分自然就熟了”
从接手社区包片工作开始,由于没有经验,颜晓鸿也确实遇到了不少的困难。社区工作该怎么做,群众工作该怎么解,千头万绪让颜晓鸿犯了难。
为了能尽快进入角色,警校毕业的颜晓鸿深知基础工作的重要性,白天跟着师傅在辖区村开展入户走访,了解包片村基础信息,晚上开始埋头梳理台账,问题、清单、数据……细细碎碎一丝都不能马虎。一遍不够就走两遍,一次不够就多琢磨几次,嘴说,脚走,耳听,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韧劲儿、不信邪的猛劲儿、不松懈的干劲儿,他一头扎进了社区里。
见到遛弯的大爷问声好,看见玩耍的孩子摸摸头……有事没事到社区走走,包片的社区里到处都是他的身影,从脸熟到话熟,辖区群众也慢慢开始接纳这个年纪轻轻的小颜警官,情分足了,社区工作越来越顺手,颜晓鸿的工作状态也渐入佳境。
“从群众的角度,会看到更多”
“喂,小颜,我们邻居吵起来了,你快点来!”颜晓鸿接到自己包片村的村民来电后,立即放下自己手中的工作,匆匆赶往现场。颜晓鸿到场后两家已经吵得不可开交,经了解得知,原来老杨家在建房时将杂物堆放在邻里之间的过道上,导致邻居无法正常通行,邻居要求老杨家把杂物挪开,因表达方式的问题引起老杨不满,最终双方发生口角。颜晓鸿根据情况,把双方当事人隔离开,将他们一同约到了沙溪警务室进行调解,经过颜晓鸿自家人般的站位分析,两家人很快冷静下来,老杨表示回家后会马上清理杂物,并今后不会再占用公共通道,邻居也表示事发时情绪激动,一时吵上头了,幸亏晓鸿及时赶到制止,没有酿成恶劣的后果。
“看似平常的小事,往往成为邻里矛盾纠纷的导火线,从群众的角度去看问题、想问题,很多事情往往都能迎刃而解”入警以来,颜晓鸿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总结化解机制,逐渐成长为群众口中信得过的“民心称”。
“既要心中有数,也要有理有据”
社区工作光靠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和群众交流,和管理对象沟通,既要做到心中有数也要有理有据。
颜晓鸿包片的辖区出租户、流动人口、娱乐场所、寄递业等数量既杂又大,要摸清庞大的辖区人口基数和复杂的人员结构可不容易,但颜晓鸿有他独到的“良方”。 为了更好分类管理,因类施策,颜晓鸿将辖区的治安要素按“红、橙、黄”建档,按风险程度的不同开展定期的上门走访、摸排工作,进一步规范管理。消防设施是否合格、营业证件是否齐全、是否存在违法经营行为……对于辖区内每一家行业场所,颜晓鸿都能做到心中有数。
当然颜晓鸿深知掌握熟练业务知识的重要性,不管是法律法规、政策解读,还是防范知识、消防安全等,都必须要烂熟于心,才能在“过招”的时候摆事实讲道理,信服度才能高。入警以来,颜晓鸿累计检查各类行业场所上千家次,对发现的问题均下发了整改通知单并督促整改到位,有效消除潜在隐患,维护了辖区安全。
“多想、多试、多做,好思路就出来了”
宣传是社区民警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热爱思考的颜晓鸿发现村居和校园是宣传的一大片“天地”,于是,他把宣传的触角更多地延伸到了这群力量中。
既能普及老年人的法律盲区,防止老年人上当受骗,又能从娃娃抓起提高祖国花朵的维权意识,保护未成年人。入警以来,村居的田埂上、街道上、各中小学校园遍布颜晓鸿的身影,他化身村民的“孩子”、学生的“大哥哥”,把防范电信诈骗、交通安全常识、防火防溺等知识讲解传递到辖区的每一个角落。“给孩子们上好普法第一课相当于上好自我保护第一课,对我而言很有意义,做好校园宣传工作单靠老师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撑,而警察的力量也是不可或缺的”。颜晓鸿说道。
多想、多试、多做,好思路就在不断摸索实践中迸发出来,颜晓鸿一直坚信这个道理,在创新社区治理工作中用自己的节奏稳步向前。(魏静 陈翩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