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东阳形胜绘新图
【发布日期:2023-03-08】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凌明信

 











 

科举文化是莆阳的一个鲜明特色。自梁陈间郑氏开莆来学以来,文教昌明,俊秀如林,名宦辈出,“科名之盛,甲于闽中”。而科举文化又常常与众多的邸第、祠堂、书院之类的古建筑相关联。在时光穿梭的古建筑中,我们总能读懂兴化大地灿烂而又充满神奇的科甲佳话,像“一门九刺史”“一门五学士”“一门三宰相”“魁亚占双标”。可以说,一座古建筑,就是一个家族的摇篮地,凝结着一个家族的共同情愫。比如,位于荔林水乡的东阳村,就曾经书写过“三代五进士”的科举传奇,因而得名“进士村”,这些进士在外为官几十年后,荣归故里建起大厝,同时,村里历史上还建造了九宫十八祠,现存御史第、德基祠、瑞庆祠、通礼祠等等。历经500多年的岁月沧桑,一座座悬山顶抬梁结构的明清民居建筑,一座座见证莆阳科举文化活化石的大厝,早已是村里人一桩共同的回忆,一份无形的精神资产,记录了一片土地最深刻的情感。这不,早在二十年前,东阳就被评为莆田市第二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获得这个“奖项”,东阳实至名归!悠久的科举文化历史,完美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这也让东阳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被纳入我市“莆阳开春,开河、开街、开村”活动的“开村”项目。这“开村”,是在新时代下对东阳的一次深情回望,成为最美最暖的时代力量。

悠悠木兰溪水,在木兰大桥数公里处,以华丽的身姿转换流淌的态势,在荔林水乡留下了一道漂亮的圆弧——圆弧内是溪流对岸的黄石西利村,圆弧外便是莆田十大最美古村落之一东阳村。在清代族谱里的“东阳形胜图”中,描注有淇流环带、荔树列屏、壶山倒影、东海浮沙、孤寺依堤、六桥月夜、绿野春光、两宫拱翼等“淇阳八景”,自古就是荔林水乡间淇水环流的东阳村,鸥鹭翔集,丹荔映水,科举的荣光照耀着红砖古厝,而潺潺流水面朝兴化湾的方向,多少笔墨都写不尽这个江南水乡的蓬勃!

东阳形胜既成,地灵而后人杰。处在这荔林水乡,绝美之地的东阳村开始声名鹊起,甲第蝉联。

最靠近木兰溪转弯处的是东阳牌坊。雄伟的牌坊上,雕刻着“科甲联芳”的金字。从牌坊处出发,进入“科举文化第一街”。长长的石条掩映于荔枝树间,铺向随处可见的红砖古厝,通向当年东阳莘莘学子赶考的渡口。踏上充满科举胎印的石板,人们都在脑海中重温着岁月的年轮是如何跨江河、越湖海,在东阳划出一道深深的印迹,而热情的东阳也在兔年新春发出诚挚的邀请:来东阳村,过吉祥年!

沿着“科举文化第一街”前走,在一座古代学堂院壁上,嵌刻着一块“庭训”石刻,上面刻有六十四个字——“家不在丰,贵在能守;业不在盈,贵在可久。居逸无逸,虽有匆有;行必忠诚,居存孝友。礼以律身,书不释手;远佞嫉邪,节欲止酒。辱先有诫,著书如柳;后予生者,肯堂舆否?”这是东阳走出的第一个进士陈道潜留给子孙的家训。陈道潜幼年丧父,与母亲龚氏相依为命,在母亲的精心教导下,其从小熟读四书五经,于建文二年(1400),功成名就,考中进士,走进了莆阳文化扉页。在母亲谆谆教导下,陈道潜在三十多年的为官生涯中恪尽职守、清廉守身、造福一方,并任广东道监察御史、湖广巡按、江西道监察御史等职,曾预修永乐皇帝敕撰《性理大全》,被后人誉为理学名臣。

“庭训”传承家风,福佑子孙,绳绳相继、绵延不绝,家家相袭、代代相传,形成以家风族规形式劝勉子弟、垂范后昆的传统。“庭训”与东阳村中瑞庆祠的那副对联一脉相承——“一门相友绳亓祖威,四庆同和诒厥孙谋”。此联的核心之意,就是继承祖业,踏着祖先的足迹继续前行。“青松寒不落,碧海阔逾澄”,陈道潜的科名和出仕,“庭训”家风成为东阳源源不断的清澈河流,这极大激励着东阳的子孙砥砺深耕、潜心笃志,高扬继往开来的风帆、鸣奏携手前进的交响曲。事实上,当第一缕科举阳光照亮东阳村,东阳也开始落笔新的一页——从1400年陈道潜考中进士,铺开东阳陈氏一族子弟步入进仕的坦途,到嘉庆十四年(1809)陈云章、陈池养同中进士,东阳共有进士11名、举人28名、贡生18名,太学生国学生近百名;官至御史3名,获历朝皇帝敕命封赠褒嘉的有8名,并出现“三世五进士”、“祖孙、父子、兄弟、叔侄进士”等科举盛况。11名进士分别是明代的陈道潜、陈岳、陈文滔、陈云衢、陈叙、陈志、陈应元,清代的陈汝亨、陈云章、陈乔龄、陈池养。这自是名副其实的“科甲联芳”,足以让东阳村扬名立万至今!

处处是屋脊高翘的红砖古厝。当我在御史第古厝门口拍照时,恰巧有人从里面打开厚重的古式木门。他敞开的是一扇充满温暖与记忆的大门:御史第是传统的南方坐北朝南走向,共三进,有七个天井,建筑结构以砖木为主,石砌墙基,以木为柱础,利用挑梁减柱,梁柱相连处雕着的龙凤和花鸟鱼虫,壁、廊、脊细部装饰、花纹、样式十分精致,显得那么古朴,却又是那么的沧桑。特别是隔扇窗户上雕刻蜻蜓、螃蟹、瓜果和蝉,寓意着东阳学子历经寒窗、金榜题名。惟妙惟肖的外观造型、繁杂美丽的雕艺展现、形神兼备的国画艺术、笔补造化的书法艺术、巧夺天工的工艺美术,就是赓续莆阳文明基因库、品读东阳科举文化最有力的告白。在东阳村,处处可见石雕纹饰:陈道潜故居有圆鼓状柱础,象征着主人“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德;通礼祠门口有一对用绿豆芯雕刻的猕猴、梅花鹿等吉祥图案的抱鼓石,寓意“封侯”“爵禄”,体现对仕途的追求和步步高升的理想。

御史第是清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陈云章的宅第。陈云章并未任过御史,这“御史第”三字是借用先祖陈道潜担任监察御史的官职命名的,并刻成匾额悬挂在大门上方。御史第是莆田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官宅之一。

住在御史第里面的老人今年八十出头,是陈云章的第八代孙。他能准确讲出陈道潜之后的十六代孙的辈分:学、为、君、子,德、召、祖、先,家、传、孝、友,世、际、忠、良。老人能一口气讲出这十六个字,口吻中充满着自豪之情!

在御史第的斜对面,是东阳小学,其前身是庆源祠。祠建于清道光年间,是地方官府为嘉奖村进士、名御史、慈善家陈池养而建。顺便提一笔,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与莆田进士郭尚先、陈池养、林扬祖等都有密切的联系。道光元年(1821),陈池养告辞居官十载的河北诸地,返归莆田故里。在此后的三十九年里,他为家乡兴修近五十个水利工程,特别是重修泽披后世的镇海堤,保护兴化南洋平原良田,成为莆田水利功臣,其编纂的《莆田水利志》堪称莆田水利史料全集。从陈道潜到陈池养,在他们亲民能干、廉洁奉公、所到有声中,浸润着东阳家训族规的影子。

从御史第往前一小段,新建的送考亭偎依于清澈溪水畔。当年,莘莘学子揣着东阳饼,从这个荔林水乡间的渡口出发;而今天,人们则坐着游船,往来于白塘湖,欣赏一幅幅城市绿心的时代画卷!

淇水环流,在莆阳开春的春风中,古老的东阳开始新征程的起飞,新建了济美坊、望棹归荣室、送考亭和游船码头,为东阳导入了新的美学元素,新时代的东阳形胜以全新的面貌向外呈现。而东阳将继续弘扬“耕读继世,读书传家”的家风家训,开村迎福、开门迎客,开启乡村振兴、绿心保护与发展的新篇章。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