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仁良
朱瑞柱为汉白玉童子像打稿
孔子像
九莲观音
西方三圣
在莆田,有一位以雕刻石头为乐,把人物、花鸟刻雕得栩栩如生的民间艺术家——朱瑞柱。他几十年如一日,早出晚归,勤恳付出不问收获。我有一次见到他时,他的右手正执笔“穿梭”在一块汉白玉童子像上。他用蘸濡墨水的细毛笔和削尖的红铅笔交替,仔细地画出道道灵活的线条。顷刻间,童子的脸上曲眉丰颊顿显,蛾眉皓齿,白璧无瑕。有人问他:“为何如此仔细?”他笑笑说:“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专心细致!”
他气定神闲地描绘石像,像是给石像洗脸一般,只是瞬间的工夫,石像的脸上就干净了,眉宇清晰。你会惊讶于这石头兄弟长得好像故人,就连浅浅的笑都那么亲切,我想艺术来源于生活就是这么理解的吧。朱瑞柱的石雕人像雕刻技法,在结合应用并融汇木雕的基本技法上,充分突出了圆雕技法的造型魅力。来到位于九华山麓下的莆田二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么一尊沉静、肃穆、轩昂、闲雅的孔子像。走近圣像,你会不由自主地屏息静气瞻仰,虽心有狂澜,亦即刻入定。在半身高的栏杆前,可见猫咪般大小的精微透雕石狮子,一左一右坐在小亭子里的柱头上,摇头晃脑、鬃毛横立,活灵活现。围栏的主图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经典故事,配图为花花草草,而这尊孔子像便出自于朱瑞柱之手。朱瑞柱用他的巧手,把孔子像刻得栩栩如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十二个字不仅概括了先师毕生的教育和学术思想精髓,还是圣人“立己达人”思想的生动写照。
“新时代需要文艺大师,也完全能够造就文艺大师”,当年应邀给梅阳山人故居筹划设计《戒石铭》仿木坊嵌石时,朱瑞柱不顾自己年届六旬,坚持开车上山,亲自考察、测量,并连夜绘制样图。第二天一早上班,众人看到1:1等大的蓝图,为之惊讶,而底座上南宋黄庭坚手书的雕龙作品纤毫毕现,更是让人感受到了一种雕刻艺术的张力。朱瑞柱化抽象为形象,知石善选、相石以用、度石切方、以石为体、摩石画像、凿石刻骨、削石为肌、磨石润肤、捏塑雕石,不论大小材质,必会亲力亲为,确保雕刻作品品质。朱瑞柱时常说:“不求量,只求精。”的确,他是这么说的,也是么做的。
古今中外,人类的建筑,都有石雕的影子。万古不衰的石头,满足了能工巧匠对美的遐想。30多年来,他为世界各地的善男信女,设计、建造了大量的宗教或者纪念性建筑。当你漫步在某处城市雕塑群或者是大型浮雕前,没准就能与他的作品同框。在泰国,在台湾,在广西,在舟山群岛,在壶公山凌云殿,都有他精心雕刻的作品。朱瑞柱的雕刻作品,紧紧地贴近群众,老百姓需要什么,他就雕刻什么。“无宅不雕花,无刻不成屋,有刻斯为贵”,朱瑞柱的一些雕刻作品中,总是透着浓浓的烟火气息。
朱瑞柱经常观摩古代的石雕作品,以期发现自己的不足,在他看来,这样会让自己的雕刻工艺有更大的提升空间。站在汉白玉童子像前,我不禁发出感叹:“这童子像是活的一样!”是啊,他在石头里投入了自己的思想和心血,这样石头就有了新的生命力。为了把石头的美发挥到极致,朱瑞柱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知识面。谈及自己的石雕创作,朱瑞柱微笑着说道:“创作的过程,既有苦的一面,也有喜悦的一面,倘若能把心中想说的话,通过作品表达出来,那就太让人满足了。”
龙凤观音
竹林观音
关公
观音海会图
1999年,朱瑞柱团队为佛教圣地普陀山成功规划设计、并制作安装好大型浮雕《观音海会图》(长38米,高7.5米)。此后,普陀山宝陀讲寺延请朱瑞柱父子以龙门石窟为参照,创作了天池石窟等作品。莆田二中、哲理中学等学校,多次邀请朱瑞柱父子为校园创作石雕孔子像。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百年以来,其自高曾祖起,即以雕刻为生。传延至今,在莆田四大丛林、壶公山等圣地,均留下了朱氏一族的雕刻作品。“匠心传承续薪火”,回望朱氏一族雕塑历程,令人不由心生感慨,百感交集!几辈人用青春和热血在泥塑石雕天地里,留下耕耘的足迹,留下历史和精神的积淀……
朱瑞柱说:“每一尊雕像,我们都浇铸心血,唤醒沉睡千年的顽石。”他用一个工艺美术师的坚守,诉说着对石雕工艺美术的感情和追求。
朱瑞柱,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莆田工艺美术大师。1976年,他进莆田工艺一厂,涉猎并学习泥塑、木雕、石雕等工艺。1998年,他创办了祥瑞雕刻厂,现拥有资深工艺师数十名。多年来,他以精湛的技艺、丰富的经验、严谨的态度,设计、创作、生产各种雕塑,深受广大市民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