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祖绪
肃顺在咸丰七年(1857)擢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兼都统。时寇乱方炽,外患日深,文宗忧勤,要政多下廷议。肃顺恃恩眷,其兄郑亲王端华及怡亲王载垣相为附和,排挤异己,廷臣咸侧目。咸丰八年(1858)戊午,调礼部尚书,仍管理藩院事,又调户部。会英法联军犯天津,起前大学士耆英随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往议约。耆英不候旨回京,下狱议罪,拟绞监候,肃顺独具疏请立予正法,上虽斥其言过当,即赐耆英自尽。大学士柏葰典顺天乡试,以纵容家人靳样舞弊,命肃顺会同刑部鞫讯,谳大辟,上念柏葰旧臣,狱情可原,欲宽之;肃顺力争,遂命斩。户部因军兴财匮,行钞,置宝钞处,行大钱,置官钱总局,分领其事。又设官号,招商佐出纳,号“乾”字者四,“宇”字者五。钞币大钱无信用,以法令强行之,官民交累,徒滋弊窦。肃顺察宝钞处所列“宇”字五号欠款与官钱总局存档不符,奏请究治,得朦混状,褫司员台斐音等职,与商人并论罪,籍没者数十家。又劾官票所官吏交通,褫关防员外郎景雯等职,籍没官吏亦数十家。大学士祁寯藻、翁心存皆因与意见不合,齮龁不安于位而去,心存且几被重罪。
肃顺日益骄横,睥睨一切,而喜延揽名流,朝士如郭嵩焘、尹耕云及举人王闿运、高心夔辈,皆出入其门,采取言论,密以上陈。于剿匪主用湘军,曾国藩、胡林翼每有陈奏,多得报可,长江上游以次收复。左宗棠为官文所劾,赖其调护免罪,且破格擢用。文宗之信任久而益专。
自咸丰八年(1858)戊午,桂良等在天津与各国议和,廷议于“遣使入京”一条坚不欲行,迄未换约。咸丰九年(1859)己未,乃有大沽之战,敌却退。咸丰十年(1860)庚申,英法联军又来犯,僧格林沁拒战屡失利,复遣桂良等议和。敌军近逼通州,乃改命怡亲王载垣、尚书穆荫往议,诱擒英官巴夏礼置之狱,而我军屡败之余不能战,车驾仓猝幸热河,廷臣争之不可。事多出肃顺所赞画,遂扈从。洎敌军入京师,恭亲王留京主议和,议既定,敌军渐退。留京王大臣吁请回銮,肃顺谓敌情叵测,力阻而罢。肃顺先已授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至是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署领侍卫内大臣、行在事一以委之。
咸丰十一年(1861)辛酉七月,上疾大渐,召肃顺及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入见,受顾命,上已不能御硃笔,诸臣承写焉。穆宗载淳即位,肃顺等以赞襄政务多专擅,御史董元醇疏请皇太后垂帘听政。肃顺等梗其议,拟旨驳斥,非两宫意,抑不下,载垣、端华等负气不视事。相持逾日,卒如所拟。又屡阻回銮。恭亲王至行在,乃密定计。九月,车驾还京,至即宣示肃顺、载垣、端华等不法状,下王大臣议罪。肃顺方护文宗梓宫在途,命睿亲王仁寿、醇郡王奕譞往逮,遇诸密云,夜就行馆捕之,咆哮不服,械系。下宗人府狱,见载坦、端华已先在,叱曰:“早从吾言,何至今日?”载坦咎肃顺曰:“吾罪皆听汝言成之也!”谳上,罪皆凌迟。诏谓:“擅政阻皇太后垂帘,三人同罪,而肃顺擅坐御位,进内廷出入自由,擅用行宫御用器物,传收应用物件。抗违不遵,并自请分见两宫皇太后,词气抑扬,意在构衅,其悖逆狂谬,较载坦、端华罪尤重。”赐载坦、端华自尽,斩肃顺于市。
林扬祖历任京官十八年,外任十一年,所任皆要职,尝得旨有“办事认真,操守端方”的嘉奖。
穆宗同治元年(1862),奉旨以原品致仕。其时直道安贫,清介绝俗,奈何关山万里,盘缠不足,至于举债,乃不足,扬祖乃以高利贷向山西汇局贷款,始克成行。同治三年(1864)甲子旋里,抵家后典卖衣物还债。扬祖居家,热心桑梓教育,在兴安书院、擢英书院及仙游、厦门、永春等地掌教,为书院山长,对童生课卷,皆亲手批点,榜发,召童生来,面喻其优劣,教以读书为文之法,历二十三年而不倦。
扬祖事母至孝,生母年青孀居,柏舟矢志,抚育幼子成人,翁氏得享遐龄,弥留之际,尝召扬祖与全家子孙至病榻前云:“我们家中人丁旺盛,已不像从前孤单,但有一事应该牢牢记住,即如果家中有一男不幸夭逝,其年青媳妇,必须立即准其改嫁,切勿以门风或面子关系,令其守寡孀居……”翁氏的遗嘱,确是老人家留下的开明警语,也是自己在旧礼教桎梏下孤苦守寡的泣血倾诉,闻之令人潸然下泪。扬祖家居在教书侍亲之余,著有《归食日记》,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主持编修同治《莆田县志稿》。其志稿共分二十一卷:卷一城池,桥梁;卷二公署;卷三海防、户口、田赋;卷四风俗、物产、祥异;卷五职官;卷六官绩;卷七政绩;卷八学校、书院;卷九兵制、武功、屯田;卷十科举;卷十一诸科;卷十二荐辟;卷十三封荫、应例、年劳;卷十四名臣;卷十五列女;卷十六列女(增);卷十七古迹;卷十八隐逸、塚墓、寺观;卷十九祠庙;卷二十典籍;卷二十一丛谈。
莆阳才女陈淑英,系林扬祖的表嫂,著有《竹素园集》。其撰《课子》诗曰:“浮生日月付游移,皓首穷往悔已迟。千古英雄书得力,勋名大半少年基。”其二诗曰:“立业先宜立志坚,笔为锄耒纸为田。世间除却文章富,纵有千金不值钱。”其撰《戒子》诗曰:“持家勤俭是先筹,境遇丰屯不自由。花酒每将豪杰丧,诗书全在苦中求。安时须切思危计,长处应留补短谋。儿辈果能循简朴,庶堪世业绍箕裘。”
扬祖为撰《竹素园集》序:“淑英女史陈表嫂、余母党中表翁朴园茂才之配也。朴园讳焕文,邑增广生。博通经史,善属文,兼谙词赋。余发汴省时,朴园在署代办家务,常为余言嫂陈氏亦能诗,自号淑英女史,有《竹素园集》,惜未带入行箧相就正。余素念陈嫂持家有法,佐夫读书知礼义,能文章。教二子皆成大器,久为乡人所推重。余母翁太夫人爱之,敬之,称道不衰。不知其能吟咏也。岁甲子,余罢发旋里,朴园公已没,陈嫂命其子兆兰、兆熊,屡以时文质证于余,时兆兰已食饩,兆熊亦补邑弟子员矣!兆兰兄弟因袖其母《竹素园》示余,余熟读几回,词皆泽古品不入庸,特以吾邑俯处海隅,即文人学士以古近体诗所擅此者,亦罕有积成卷秩,付之梨枣,不意闺阁中能以和声鸣画,而措词温厚,不但藻丽为工,洵风教所开也。且其人即为余中表至亲,岂特兰水壶山为之生色乎!余见集中远近士大夫题跋,珠璣满卷,金石成声,则《竹素园集》一集,固不待余之称扬,然见诗而缀一辞,余固不可无言也。因诗而敬其人,余又不能已于言也,由是益信吾母知人不轻推许,有所誉必有所试矣。今兆兰昆仲欲阐扬母教不惮,广求题序,是亦显亲一大义也。余读其母之诗,乌得不附名于简未哉!爰不揣固陋而为之序。同治六年(1867)丁卯立冬日觉口。林扬祖拜撰。”及陈淑英卒,名士刘尚文挽陈淑英联云:“一朝绝笔椒花颂,千载道篇《竹素园》。”
林扬祖虽年老读书尤勤,每日阅读史鉴二十余页,手不释卷,通宵秉烛观书,亦无倦意。有时手中茶杯竟经常落地,铿然有声,习惯成自然,家人常引为谈笑。日习柳公权秘塔百余字,作《归食日记》数则,虽盛夏严寒不废。自云:“终年赖掌教束脩(喻教师报酬之代称)二百千以自给。”听者或不信,扬祖也不求其信。其为清代著名书法家、史学家。至于勤奋刻苦的精神常令后生汗颜。扬祖有时外出访亲探友,扶杖步行,从不坐轿,衣饰朴素,见者不知其为二品大员。其时左宗棠随军入闽经莆田时,扬祖亦未参加迎送,其傲岸处令人称奇。且为人十分谦和,每遇里中或亲戚的喜丧之事,必亲自前往庆吊,见贫无以为生者,辄施以泽惠。
西岩寺坐落在雷山西麓,前身乃明礼部尚书、国师陈经邦别墅。明亡清立,其孙钟岱剃度为僧,与师超嵩改别墅为寺,名为“西岩广福寺”。昔时岩景别致,素以夕眺著称,号称“西岩晚眺”,誉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道光十三年(1833)癸巳,西岩广福寺重建大雄宝殿。时过境迁,仅隔四十一年,即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甲戌,林扬祖、林寿熙捐金助僧怀静重修。扬祖为大雄宝殿题撰楹联。上联右额首同治甲戌季春吉日“广福田须凭心地,安黎庶以格苍穹”。下联左侧落款“里人林扬祖沐手敬题”。
重修平海旧卫学圣庙落成,其撰《重修平海旧卫学圣庙碑记》:伊古祀事,有其废之莫敢举,有其举之莫敢废也。平海在城东九十里,有明寘卫设学,我朝顺治年间(1644-1661)因之。诸生弦诵其中,掇巍科者不绝。康熙罢卫,以学额犹存,别营城西射圃地寘学,即今改为兴安书院者,人往往称“平学”,沿其旧也。嗣以学校统诸郡邑,卫学额也裁。盖学与卫并废者,百余年于兹矣。虽然,卫学裁而平海学宫固未尽毁也。已废之卫与学莫敢举,而平海旧学崇奉先圣、先师,安妥神灵之所,又莫敢废也。但己地不立学,不立宫,不致祭,春秋屡易,屋宇倾颓,上雨傍风,无所盖障,而圣庙之立亦失。乾隆年间(1736-1795)、居人夜见宿莽有光发,视之得故宫先师主。闻之官,太守范公宏遇率绅士进入兴安学,旋又奉主归故庙,则太守灏公听近海诸生吁请重建。
道光二十年(1840),平海县丞边君锡龄捐廉倡修,劝暮金得五百有奇,葺大成殿,傍及文昌宫,工未竟而财告匮,盖举之而犹有待也。癸卯(1843)岁月,海外漂大木至,一桅一舵,无所归,应归公,久寄海岸。時圣裔山东昭慈权莆邑,或以木竟之工清,公清贫无能助,筹以桅、舵价藏,乃事未成孔公去,盖欲举而有志未逮也。甲辰(1844)冬,郡司马刘公办事至平海,诸生率相告,公欣然临海滨,起桅、舵付售。诹吉鸠工……学故也,祀则举矣。夫以既裁之学,未毁之宫,亡而复存之主,皆二太守或为之迎入新学,或为之奉归故庙,是举其所未尽废,举之者未为失礼。苟举矣,而终于废,大违于礼矣。呜乎,莆俗信鬼神,辄醵金事神,刻桷丹楹以妥之,俎豆鼓钟以享之,况圣如孔子,生民未有其教为万世所推尊,其庙为国朝所崇祀。学虽废而宫犹在,出主于莽,得木于洋,海若效灵,显应迭见。天之心也,人之愿也。倘借口曰:“废学旧庙,无庸再修。”岂有识者所忍言哉!是役也,刘司马告余曰:“奉谷、武盛二里,地近海隅,人多稚鲁,每采风所至,接见诗书之士,相与论道德,谈文章,辄油油不忍去,有古儒者风。滨海诸生,离城既远,恋恋于旧学故庙,思欲表章圣道,扶植斯文,可以振聋聩,可以息浇淳、其盛举也,子不可以不书。”余曰:“唯唯。”此余所乐道也,谨退而载笔焉。刘公,江苏武进人,官兴化粮捕通判兼管水利,有政声。姓、字、爵应与边丞、孔令并附勒石,以垂永远。是为记。
赐进士出身、巡视北城御史、莆田林扬祖撰记并书。
莆阳旧俗若逢过年或正月十五元宵,城内各地红灯高照,张贴灯谜互猜,已成文人雅士竞相角斗智慧之时尚,兴趣甚浓,此老(扬祖)亦未能免俗。扬祖喜欢亲手撰灯谜,任人猜射,其一题为:“人字下面一点。”射四书句,谜底是“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有士子宋琢堂猜射为:“嬖人有藏倉者阻君,君是以不果来也。”所射新鲜活泼,较原谜底尤佳,扬祖遂以珍藏之端砚一方赠送。
德宗光绪九年(1883)正月二十二日,扬祖卒于府第,享年八十五。扬祖生有五子,后代以扬祖的格言“寿以仁为本,忠堂孝立功”排辈。长子寿熙,优贡生,官陕西潼关抚民同知,左宗棠用兵新疆,襄办军需,于勤务著卒于任。次子寿勋,附贡生,试用训导。三子寿煦,咸丰五年(1856)举人,入内阁中书。四子寿燕,邑庠生。五子寿照,户部候补主事,监督京仓,庚子拳乱卒于京。
林府新第坐落于庙前街东侧,坐南朝北,为双座七间厢加护厝和后供堂。前院用规格青条石铺成长方形大埕,为莆阳古民居建筑,独树一帜,风格注重士大夫宅第之古朴大气,高昂壮观。石埕三面围墙,北面为院前方的照墙,东西两墙则各开一个石框仪门,西门临庙前街道,东门可通罗巷里直达后街。宅第的建筑布局和梁架结构,充分凸现莆仙民居的传统风格。它的主屋建在高约0.7米的石砌台基上,故比普通单层建筑显得高昂。第一进前廊宽敞,廊柱粗壮,大门高大。廊檐梁架及斗拱、雀替等雕饰简洁大方。大门额的悬匾已摘毁,仅余门簪一对。正房和厢厅、重厢厅的前窗均采用古典式的拼木花格窗棂。外墙自下而上砌四层条石、五层红砖,顶层以黏土夯筑,外加白灰抹面,全墙形成青、红、白相互搭配的基本色调。正厝屋顶作三段脊、高低檐,但只有其中段作双头翘脊。这种法式在莆田实属独创,如不登高俯瞰,还真看不出。上厅依例敞口,两厢有廊道通向厢厅和护厝。东护厝的前段之间原是林扬祖的读书屋,其内外装修亦相当朴素。这与林扬祖少年失怙、出身贫寒有关。
在林扬祖宅第的东边后退一点,还有一座坐向相同的二进五间厢大厝,据说是林扬祖族弟之宅。此宅大门却建在宅右前角,即东仪门之外,故进大门还要穿过仪门才能到达前院的大埕。该故居虽历经百年风雨,却依然完好,可以说是一座标准的莆田士大夫宅第。其廊檐雕饰、卷书彩绘、窗棂花格均完好无损,只是色彩褪了许多。此宅已作为林扬祖故居的附属建筑,一起于1993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扬祖其生平事迹可见《晋安林莆田长城金紫族谱》《广西古代职官资料汇编》《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陕西省志》《福建兴化文献》《莆田市志》《秀屿区志》,以及乾隆《莆田县志》、同治《福建通志》、民国《福建通志》、民国《莆田县志》。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