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读《台湾民俗笔记》有感
【发布日期:2023-04-12】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朱合浦

 












一本书从台湾宜兰出发,乘着顺风,跨越海峡,终于来到厦门,放在我的书桌上……

这本书就是我盼望已久的《台湾民俗笔记》,作者蔡文婷,台湾光华杂志社资深记者,是我的挚友。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书,精美的装帧、精美的图文、精美的印刷,一下子将我深深吸引!按照以往的习惯,我先迅速浏览一下目录和《序》,再选择重点文章先读一读,然后等有时间的时候细读全书。

总的印象是:现场感很强,读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闻其声,如见其影,尤其是许多狂热的民俗活动场面,既有长镜头画面又有短距离特写,十分震撼。这应该得益于作者的记者身份,擅长田野调查,擅长现场报道。此外,作者文笔优美,表达流畅,也给人深刻的印象。

 我的主要感受有两点:一是闽南民俗过台湾;二是妈祖信俗是台湾最重要的民俗文化。

先说第一点:闽南民俗过台湾。

纵观全书内容,几乎所有的民俗活动名称都与闽南或福建沿海的名称相同,如,放天灯、炸寒单、元宵乞龟、送王船、宋江阵、妈祖巡游,等等,而且在溯源时无一例外都提到,是闽南或福建沿海移民将该民俗活动带到台湾来的。诚如李丰楙先生在该书《序》中所言:“在汉人移民的历史经验中,‘坐船来的’乃是人神一同的空间经验。”这让我联想到2012年厦门博物馆编撰出版的一本书——《闽南民俗过台湾》。因为我正好在该书编辑阶段参与了一些文字修改工作,所以也顺便了解了其中叙述的民俗活动内容。现在两相对照,更加深了对这些民俗内涵,以及随移民东渡台湾扎根宝岛的认识。这本书是根据厦门博物馆“闽台民俗”陈列内容编写的,而“闽台民俗”陈列是2008年推出的。该展以春、夏、秋、冬四季的“正月、花月、桃月、梅月、蒲月、荷月、瓜月、桂月、菊月、阳月、葭月、腊月”为纲,以各种民俗节日为目,纲举目张,线索十分清晰。有趣的是,《台湾民俗笔记》这本书也是2007年出版的,时间基本相同,连纲目设置的形式也相同,也是以“正月、桐月、梅月、荔月、巧月、菊月、腊月”为纲,在“纲”下面分别列出当月的民俗节目。这与厦门博物馆“闽台民俗”的设计如出一辙。

请看,这是厦门博物馆“闽台民俗”陈列的“纲”:

 

这是《台湾民俗笔记》一书的“纲”:

 

两岸同时做同样的一件事,却有着同样的构思,堪称“心有灵犀一点通”!

接着说说第二点感受:妈祖信俗是台湾最重要的民俗文化。

这一点很容易看出来。该书共20篇文章,其中直接描写妈祖信俗的有两篇,即《鹿耳门天后宫文化季》《最平安的一条路——大甲妈祖绕境进香》,而间接描写的就更多了,如《庙会发烧》等;加上我曾在多篇文章中介绍了作者一口气连发《一尊妈祖两岸情》等3篇文章,这些都说明作者完全了解妈祖信俗在台湾的巨大影响,因此给予更多的关注。

《最平安的一条路——大甲妈祖绕境进香》写的是在台湾久负盛名的妈祖信俗活动——大甲镇澜宫妈祖绕境巡游。巡游活动为期87夜,提前掷筊杯卜三月的吉日由大甲镇澜宫起驾,随后数万信众组成的进香团簇拥妈祖銮驾,浩浩荡荡一路步行,向新港奉天宫进发,途经台中、彰化、云林、嘉义等县市近百座庙宇,沿途吸引百万人参与。大甲妈祖在新港奉天宫驻跸两天一夜,举行妈祖庆寿大典之后,进香队伍又浩浩荡荡步行回宫,往返约322公里,方告活动结束。作者全程跟踪报道,既有田野的观察,也有实地访问信众和专家学者,让多元观点具现于其中。这让我想起著名摄影家阿钵,他曾特地赴台,全程参与大甲妈祖绕境进香活动并拍摄大量很专业的照片,回莆后从中精选照片100多张,又配上隽美的文字,编辑出版了一部《台湾三月“疯”妈祖》的大型摄影画册,在两岸妈祖文化界和摄影界都有较大的影响。而蔡文婷这篇文章与阿钵的摄影画册摆在一起,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中涉及的主要两座妈祖分灵宫庙——大甲镇澜宫和新港奉天宫,我都去过,且与大甲镇澜宫董事董振雄、新港奉天宫董事长何达煌都有交往。

读了《鹿耳门天后宫文化季》一文,又唤起1994年夏天我在台南鹿儿门圣母庙参与“妈祖民俗文物展”的记忆。其实鹿儿门圣母庙与鹿耳门天后宫相距不远,两宫遥遥相望,我站在圣母庙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天后宫的庙貌。记得当时我曾偕几位同事一起去天后宫拜访,天后宫顾问林竹松先生热情接待了我们,详细介绍天后宫历史,以及正在筹备的文化季活动内容。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