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水乡涵坝魂梦绕
【发布日期:2023-04-2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凌明信

 

 

陈丽洪/

 

 

 

凌明信/ 


 

 

陈丽洪/

 

 

  

凌明信/

 

 

凌明信/

 

 

  

凌明信/

 

 

 

凌明信/

  

 

 

陈丽洪/

 

四月芳菲,木兰春涨。距木兰溪入海口25.8公里处,木兰陂拦溪矗立着。在木兰陂跌宕成诗的溪水,伴随着季节的旋律,在莆田南北洋曼舞轻歌,那飘渺悠远的身姿,且与诗意共远方,倒映着荔林水乡的红砖古厝。木兰溪水刚刚踏进涵江区域,便在兴化平原上呈现出一个完美的“几”字型,在“几”字的上方,是城涵河道白塘沟,沟的东边是福建最大的天然淡水湖白塘湖,西边是闻名遐迩的涵坝水闸。而涵坝水闸,便处于同样闻名遐迩的家具专业村陈桥村。木兰溪和北洋平原的文明水花,其碎片散落于水乡陈桥村的时光画卷,镶进人间的烟火里,也钻到氤氲的家具木香中,千年文化、千年雕魂柔软似水,直抵人心。

一片荔林水乡,半部莆田发展史。今年开春以来,曾经因水而兴的千年一座城,重新寻找与水的切入点,再出发,荔林水乡与城市绿心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开启了新篇,那水道那水韵正在海内外不断“涨粉”;而在“莆阳开春——开河、开街、开村”活动中,陈桥家具和涵坝水闸也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水上巴士”经北大码头、北大古桥、七步农业生态园、四口嘴水域后,分成两线,东线经东墩村、涵坝水闸、陈桥村等水域,西线经西漳村、西洙村、百亩荔枝园等水域。这两条贯通古今、润泽百姓的水脉,在荔林水乡也形成一个字:“人”。“人”字型的那一捺,恰如其分地伸延至城涵河道白塘沟,“水上巴士”3号码头选择建在涵坝水闸附近。

木兰溪北岸的涵坝水闸,距离木兰溪入海口仅9公里多,是莆田市内排水量最大的水闸,也是北洋平原最重要的排洪工程。涵坝水闸所处的这一带,是北洋水系的最低洼处,又毗邻木兰溪感潮段,是北洋水系的最佳排洪点。这里曾经筑有石砌滚水坝,汇集木兰溪、延寿溪两溪之洪水排注入海,从宋代刘克庄的《新修三步泄记》中得知,当时的滚水坝名曰“三步泄”。相传明代万历年间,上梧村有一位云南巡抚吴兆元以其母往返娘家过坝涉水不便为由,乃将坝拆掉,改筑为堤。暂且不说“改筑为堤”这个传说来源可靠与否,但是,“涵坝不见坝”却是事实,这也造成了涵坝水闸“空剩一个地名”,至今已是一个怀旧的载体。每当遇到溪水泛滥、海潮顶托、城区内河汇水“三碰头”,沿岸的水闸就发挥着巨大的作用。1997年出版的《木兰陂水利志》显示,南北洋平原共有水闸21座、涵洞277座。这其中,涵坝水闸无疑是最大的。建于1956年的涵坝水闸,选择在原滚水坝旧址上,闸身长近80米、高近9米,有闸门15孔,每孔宽3米。1964年,原有15孔松木闸门改为钢闸门,1982年把手播启闭机改装为电动启闭。

远远望去,长长的排水闸比三层楼房还高,显得突兀,又是那么的雄伟!涵坝水闸是千年治水的一项伟大工程,是莆田人民智慧的结晶。从唐朝时期吴兴发动修筑水利奇迹工程延寿陂,开了兴化莆阳的“北洋”阡陌,到历经20多年、2次失败、终于在1083年建成“南都江堰”的木兰陂,再到1956年涵坝水闸的建成,以及2011年在旧涵坝水闸下游30米处,选址重建陈桥涵坝水闸,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洪水重现期。重建的涵坝水闸采用液压式启闭机,改15孔为5孔,每孔净宽为12米,闸孔净宽60米,每秒设计总流量330立方米/秒。虽然水闸由15孔改为5孔,可这一带的人还是喜欢用“十五孔”来代指涵坝水闸。古老的与现代的治水工程在此交汇,在时空中衔接,将一片海水出没的盐碱滩变成了沃壤,膏腴之地,鱼米之乡。得益于木兰溪最大的拦洪挡潮、蓄水灌溉于一体的涵坝水闸的建设,如今美丽的白塘湖裙裾,一年四季水绿波平,滋养着涵江著名的“七街三十六埕”,福建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白塘湖耀如璀璨明珠,使这里成为闽中莆阳富饶丰盈的粮仓。

“水阔三江成汇泽”,站在涵坝水闸堤岸上观看,涟漪层层,鸥鹭相伴,百鸟翔集,大量候鸟飞抵这里安家,涵坝水闸一带、相邻的白塘湖水域、不远处的木兰溪入海口,成了候鸟的乐园,它们时而盘旋,时而嬉戏,这一切的一切,呈现出一幅鲜活灵动的生态画卷。此情此境,正应了明代吏部郎中郑善夫《木兰溪》中的诗句:“木兰山下陂水清,南洋北洋风日晴。”如今,“水上巴士”更是可以带着你泛舟溪湖,看鸥鹭翔集,听百啭千声,感受水乡风貌惊喜的馈赠,感怀见证历史、记录风情的涵坝水闸,在壮阔雄伟的溪流与治水丰碑中,获得美的感受和熏陶,这大概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

陈桥自古“桥”多。从涵坝水闸出发,陈桥村一系列架设于河道上的新旧桥梁,在晨晖与夕照里呈现长虹卧波的壮丽奇景。陈公桥始建于1366年,1869年重修,跨于顶沟河上,南北走向,为二墩三孔石构桥,全长29米、宽1.5米,墩石砌方形。陈桥村名的由来,便与陈公桥有关——陈桥村主要以陈姓为主,追溯于宋代,陈啟迪徙居孝义里陈桥,为陈桥始祖;村里又有陈公桥,故村名曰“陈桥”。陈桥中桥位于陈桥村与东墩村之间的大河上,东西走向,也是古大道的必经之地。《陈桥陈氏族谱》记载:“自拱辰门北行十余里,有一桥马,或名乡桥,以其行于桥上,石有声,或名五应桥,以五门故也。”看来,陈桥村不但桥多,而且每一座桥梁都有着故事,比如上面的这座“五响桥”便是。

在城涵河道陈桥段上,有5座桥梁,它们将悠悠河道穿缀起来,而分布在河道两侧的红砖白墙,既依次排开,又珠联璧合。荔枝花开,春和景明,浮岚暖翠,在这片荔林水乡,已经分不清是绿水围合着村庄,还是村庄环绕着绿水。水边天际绿成围,阴阴新绿满林梢,这是春季非常神奇的“流水围庄”吧!而穿梭于绿水上的“水上巴士”,引领着你来“流水围庄”与人间烟火做一次深度的交流沟通。至于夏天,那抹新绿变成水边、溪边、沟边的丹荔,这又是一种美景,也许可以用宋代名相陈俊卿《共乐堂》的诗句来形容:“共乐堂前花木深,登临当暑豁尘襟。红垂荔子千家熟,翠拥筼筜十亩阴。”

身处北洋水系最低洼处的陈桥是幸福的,温暖岁月的除了荔枝之香,还有袭人的家具香味。《陈桥陈氏族谱》记载:本乡木艺生涯,人生十岁以上,稍有气力者,即能学艺往谋食,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家具专业村”——在20世纪90年代,莆田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陈桥生产的“联邦椅”。2015年,陈桥家具制作技艺被列为莆田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莆田本地有两句俗语,一句是“一途精赚有金”,一句是“诚心打石石成花”,我想这期间内涵就是匠心坚守,让品质闪耀成金。“一技在手,世界拥有”,陈桥人还充分利用水乡的自然条件,制作水车,并在20世纪销至莆田、惠安、晋江、福清、平潭、长乐等地。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晓得水车是啥样,水车是一种古老的灌溉工具。陈桥制作龙骨车,分为脚踏水车和手摇水车,选材用的是上等的木料,如水车叶用的樟木、车板用的杜木、龙骨用的赤皮或寒丁、车锤用的抚桐或乌柏根等原料。始于明朝的陈桥水车制作技艺,以一种别样的方式讲述着莆阳文化,古老而厚重的“吱吱呀呀”声响,是当年唱响在荔林水乡的一首歌谣,水乡的河道,水乡的人们,人与自然共同描绘一幅令人难忘的景观。

站在荔林水乡的陈桥百米红砖街上,望着那一大片仍保持着古朴的风貌和岁月本色的红砖翘脊,想想当年溪上舶胪相望,古街市井贸易繁荣,想想当年兴化桂圆从木兰溪、城涵河道出陈桥附近的兴化湾而蜚声全国,总能在古街的深处依稀看到人影幢幢,那曾经的街市永远留在了像《清明上河图》一样鼎沸的市井河埠上,也总有一种特别的暖意涌上心头,正如作为木榼子之乡的陈桥,用红团“印模”印出了莆阳人民千年的“福”“禄”“寿”!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