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记者 翁志鹏
湄洲岛,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素有“南国蓬莱”美称,既有湄屿潮音、九宝澜黄金沙滩、“小石林”鹅尾怪石等景观,更有让人眼前一亮的非遗项目。
2006年,湄洲妈祖祖庙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妈祖祭典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妈祖信俗”成功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评审会,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我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
妈祖信俗
妈祖信俗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该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庙会、习俗、传说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它由祭祀仪式、民间习俗和故事传说三大系列组成。
妈祖信众谒祖进香
妈祖信众谒祖进香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地的妈祖庙从湄洲妈祖祖庙恭请妈祖神像和取香灰的仪式分别称为“分灵”和“分炉”,与之相对应的信俗是“谒祖进香”,也称为“妈祖回娘家”。谒祖进香活动可简可繁,简单的只需捧妈祖神像回湄洲妈祖祖庙过一下炉,隆重的则要组织护驾队伍,像妈祖出游一样,浩浩荡荡回到湄洲妈祖祖庙,举行庄重的谒祖进香仪式。
湄洲女发饰服饰
湄洲女发饰服饰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装是妈祖生前最爱穿的服装,上身是中式海蓝色斜大襟上衣,海蓝色象征大海;下身是上红下黑拼接的宽腿直筒裤,红色和黑色分别象征吉祥和思念。传说裤子原本是红色的,由于妈祖常年在海上救助渔民,被海水打湿的裤子下半截远远看上去像黑色的,而上半截没有被打湿的部分还是红色的,久而久之便演化成了现在的样式。
“帆船头、大海衫,红黑裤子寄平安”是湄洲女的传统形象。帆船造型的湄洲女发髻与大海衫、红黑裤子并列为湄洲女服饰的三大显著特征,此发髻相传为妈祖生前亲自设计。妈祖一生未嫁,将身心许于大海,独创的发髻是妈祖短暂一生中“帆髻示志”的象征。“髻为帆、针为锭、线为缆”,湄洲女发髻中各个配饰都有着独特的寓意。在船帆式的发髻中,髻代表帆,银针代表锚,红头绳代表缆绳,波浪形的发夹代表船桨,寓意“妈祖保佑四海万民一帆风顺”。
妈祖贡品
妈祖贡品的发轫,应从妈祖信仰发祥的宋朝开始,如今基本沿袭清乾隆年间湄洲妈祖祖庙最鼎盛时期的样式定制,包括海鲜类114种、面制类36种、斋菜类24种共三类164种。
筵桌是以湄洲岛人们生活当中积累下来的一些典故为原型,取海上的鱼类品种为贡品。这些活灵活现的面塑海鲜是以面粉、米粉、豆皮等素食作为原料,经过多重工艺雕塑而成。
相传农历三月廿三日,湄洲海面水族会环绕浅滩庆祝妈祖的诞生,因此岛上百姓就把这一天定为休渔禁捕日,妈祖贡品便改用素食仿制海鲜品,以示妈祖博爱精神。
祭祀妈祖贡品和排序均有相对固定的规定,供桌上必备:花、果、茶、酒、面、饭、糕果、六斋。筵桌中间为饼筵、一担盘,两边则为文筵、武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