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岳母
【发布日期:2023-05-2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牧云

 

 

新旧年交替之际,岳母“红佛”走了,带走了她96岁的人生,也带走了我难忘的莆田涵江传统岁月。

这种走,对她是红尘羁绊的解脱,而对后辈子孙,却是难以弥补的伤痛。

岳母姓名方凤玉,但亲朋戚友、左邻右舍都亲切地称呼她为“红佛”,那不仅因为涵江俗称“红头”,更因为她身上有股慈悲待人的“佛气”。

相识岳母数十年,能与她毫无隔阂,得益于她的亲和与无私,她身上集中体现出一种老辈人的传统生活方式,以及令人着迷的涵江民俗特质。

在《兰水长歌》里,我曾这样描写地域品质与父老乡亲:

青春岁月,我几度邂逅“小桥、流水、人家”的涵江古镇,夜宿鳗弄里岳母家,隔墙就是江南周庄般的幽幽水巷,水巷深邃细长如鳗鱼,连夜里梦中都是接喋的流水声。半夜里,往往有“船上了——船下了——”的深长吆喝闯进梦境。

原来水巷狭小如鳗身,水流湍急,船只不能交汇,仅容一船逆流而上或顺流而下,为避免迎头相撞进退不得,上水船或下水船通过时,都会高声提醒,相互避让,因此招来这种独特且深长的吆喝声。

那种迎着风霜浸着夜色挣扎向前的吆喝声,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带着湿漉漉的水汽,穿透旧年的沧桑,有种震慑人心的力量!

我从不怀疑,岳母身上那种生活的坚韧和果敢,那种市井民间的“佛气”,也是地域性格使然。

印象深刻的是,1997年,她的丈夫和唯一的儿子因病,在“鳗弄里”接连辞世,家中两根顶梁柱摧折了,在命运接连打击下,她把悲苦藏在心里,在亲戚们的帮忙下打理了后事,义不容辞成为家庭的主心骨,默默地拖着生活的重轭负重前行。

后来,孙儿一家为谋生计赴苏州打拼,曾孙儿女异地就学,岳母竟以85岁高龄离乡,前往姑苏采买煮洗,悉心照料,那是一种毫不犹豫的出走,无怨无悔的付出。

她年登九旬时,我有一次去涵江,看到她竟然沿着颤巍巍的长竹梯,抱着被子爬上六楼平顶晾晒,那斜度那高度,连我看了都捏着一把汗。

岳母虽是一介平民阿婆,身上却折射出一种老市井老岁月,老时光老亲情。

她出生于涵郊农村芳山,娘家虽不富裕但人丁兴旺,有十多个兄弟姐妹。涵江夫家也有小叔和三四个小姑。

如此复杂的民间家族交往应酬,少不了磕磕碰碰家长里短,能做到端平一碗水没闲话很难,赢得尊重更难能可贵,这就需要细致周到,更要有相当的肚量和大气。

简言之,她身上有种勤快、勤勉、谦和、善良的地域特质。亲朋戚友有啥难事,但凡能帮衬得上,她总是古道热肠,力所能及。亲朋戚友那一群“猴子”样的调皮蛋,不少都得到她的携带和照看。

年轻时她在饭店打磨,蒸煮炸炒厨艺颇高。小孩儿来串门,有好吃的她就要端上。她有一句口头禅:“人是铁,饭是钢,多吃点,长得快,长得壮!”她自己反而“缩水”,显得越瘦越小了。

那种对后辈的慈爱,那种恨不得把最好的东西都给予亲友的情意,是那片涵江水土长期熏染的,也是她生长的地域传统性格使然。

那种性格,令我想起广义的莆田母亲,总以勤劳为标签,以付出为常态,以给予为喜乐。

这些年来,她始终秉持着代代传承的信念,真心希望孩子们都快长快大,没灾没病,成家成才,而自己却逐渐老去。

当然,后辈们回报这种传统亲情,回应这种放大的慈母之爱的,是亲密贴心,外加尊敬和尊重。

涵江名登福建四大古镇,商贸气氛浓郁,作为市井居家,岳母身上集中了这个古老商埠的烟火气,逢民俗年节或农历初二、十六“做牙”,她一般都要炊糕煎粿炸“炒骨”。

岳母端午包的粽子,过年做的红团、“番薯起”,总以制作精细口感细腻而诱人口腹。涵江市面繁荣,海货较多,她挑选螃蟹眼光独到,只只饱满。看到我们喜欢绵鳝(细小的鳗鱼),她在市场看到,总要买回,炸得酥脆托来市区我处。

岳母身上,自带一种民间传统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令人着迷。

当老辈人在世时,接受他们的慈爱好像天经地义,对他们的感情和付出往往未加珍惜,当我们重捡健忘的记忆学会珍惜时,他们却已经不在了,那些感情又变成了伤怀。

这时,你就会想到,在他们步履蹒跚时,能再扶他们一程该有多好啊,那是最好的感恩!

人生就是这样,一代代长辈消隐于老时光深处,留给后辈亲友揪心的回忆;一代代新人又争相前来,日长夜大,带来了崭新的岁月。

但我们绝不能忘记,我们是在老辈人的牵携中走过来的,他们是我们成长的宝贵“踏梯”,是子孙心中的“佛”。

而今,怀念又如草木漫山遍野地返青,并开出一簇簇白白黄黄的花来,那是远行亲人岁月深处的笑貌。

市井中的“红头”,时光中的“红佛”,请一路走好!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