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回忆涵江老街巷
【发布日期:2023-05-2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康乃真/文 陈晓威/

 



 

涵江又名涵头,因唐代贞观年间先民在此围垦造田,筑涵排涝而得名。涵江地处木兰溪的入海口,濒临兴化湾,自古以来就是福建省及莆田地区的重要商镇与港口。早在宋代,涵江凭借临海地利,业已是“游商海贾”云集。明代中期,原为莆田、仙游、惠安三县商贸中心的黄石市集,因遭倭患而衰落;涵江取而代之成为名闻遐迩的中心商埠。清代涵江又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外船可直抵三江口贸易,是闽中主要的物资集散地。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沿海各港口均被日寇封锁,只有三江口轮船出入比较安全,故成为了福建省唯一的吞吐港,大大促进涵江经济的繁荣昌盛,故荣获“小上海”之美称。

涵江由于商贸发达、经济繁荣、商人云集、店铺林立,城镇建设也颇具规模;因而涵江的街巷特别多,据说街巷有百多个,长达二十多华里。当时涵江街道很有特色,多为青石路面,商店一般为木质结构,但油漆得很华丽。店铺招牌十分醒目,其中有许多老字号。涵江街道布局很合理,功能划分也很清晰,例如前街卖五金、布匹,后街卖布鞋、家具;横街头则是饮食点心店的集中地;三角埕、咸草顶、衙前街是闹市区,多为百货店、服装店、食品店等,顶铺也是商业街,还有许多牙科诊所,著名的兴仁医院和基督教堂也坐落在此;宫下街主要经营建材;宫口沿河两侧多为小商贩,叫卖各种蔬菜、瓜果、海鲜、杂货等。涵江街市之所以规划得别具匠心,安排得井井有条,一方面是为了形成规模,方便顾客;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经营有序,方便管理。

涵江的“巷”有点类似北京的胡同和上海的里弄,但是规模和长度都相差甚远。涵江的“埕”也颇像现代人所说的广场,但面积较小,多为红砖铺设,可搭台演戏,也可搞其他活动,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涵江巷和埕的名字可谓五花八门,很有意思,往往还有一些典故在其中。而涵江有些巷的名字是根据此巷的功能特点来命名的。例如“打铁巷”就是铁匠的集中地,这里家家风箱呼呼、炉火闪闪,铁匠们赤膊抡锤,叮叮当当地打制各种铁器用具,不禁让人想起古代作坊劳作的情形,既淳朴又浪漫。又如“竹巷”则是经营竹器、箩篾的地方;店主用毛竹作为原材料,加工和编制各种竹器用具,大到竹床、竹椅,小到箩筐、簸箕;那些能工巧匠,技艺精湛,堪称一绝。还有豆菜巷,那是顶铺通往城隍庙的一条巷,这里原是过去专门生产豆芽的地方,现在早已改换门庭了,但人们仍然沿用老的名字。三角埕通往宫口的一条巷叫做“乌猪巷”,据说是过去养殖乌猪的地方,因而得名;星移斗转,时过境迁,现在这里可是闹市的黄金地段了。鳗巷则是宫口河道通往陡门头沿岸的一条巷,这里水流湍急,适合鳗鱼生长,故得此名。

涵江还有一类街巷则是以其标志性建筑来命名的。唐代,孔子第四十一代孙孔仲良曾任莆田县令,他去世后子孙聚居在涵江观顶坡,并共建一座孔庙,即涵江书院,从书院通往大街的那条巷就叫“涵江书院弄”。后来人们在书院的石坊两旁盖起许多住宅,便改叫“石坊巷”。令人惋惜的是那些石坊后来被毁。相传清初曾在涵江设立“巡检司”(地址在原涵江邮局内),而“衙前街”则是巡检司衙门前面的街道。前街北边有一条能容单人通过的小巷,由于人们从早到晚经过此地挑水、洗衣,地面总是湿漉漉的,故人称“水巷口”。20世纪30年代,涵江商业大发展,富人在此盖起一幢远近闻名的“远东大旅社”,这里是当年涵江灯红酒绿的高档消费场所,这条巷也就改叫为“远东巷”。

涵江的另一类街巷则是以姓氏命名的。例如清代乾嘉年间,顶铺徐姓家人以航海起家,富甲一方,就在顶铺临街盖房聚居,此地就名叫“徐弄里”;里面有条小巷让族人通过,称之“徐巷”,至今不变。除此之外,霞徐的黄家,宫下的林家,前街的陈家,都是当地的富商望族,发迹后往往大兴土木,所建住宅都十分豪华、排场,其“府第”附近的巷和埕也常常以主人的姓氏来命名,这也在情理之中。大千世界,五花八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涵江是名闻遐迩的千年古镇,素以地理优越、人文荟萃、物产丰富、商贸繁荣而称誉八闽。涵江的水系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江水如带,小桥流水,颇具江南水乡之韵味。沿河两岸的荔枝树、龙眼树青翠欲滴,到了收获季节更是硕果累累,令人眼馋。这里风光景色优美,人文底蕴深厚,堪与江苏的周庄、浙江的乌镇相媲美。

涵江又是一片充满生机的热土,近代莆田的许多新生事物都是由涵江发端的;自晚清以来,莆田第一家银行,邮电局,火电厂,无声电影院,以及大量制造业都诞生在涵江;新式碾米机和铁质织布机也都是由涵江推广到莆田各地,大大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涵江对莆田近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涵江变迁和发展的历史,这一条条老街古巷都是最好的见证!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