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家乡的年味
【发布日期:2023-05-3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陈夏韵

 

莆田是一座闹春的城市,年味从腊月十六的尾牙便开始渐渐浓了。结婚、做寿、乔迁……家家户户大大小小的喜事都凑到一块,喜庆和热闹弥漫在城市和乡村的每一个角落里。

过年,人们都图个吉利,笑脸相迎,祝福相赠。红衣裳、红灯笼、红春联映出红红火火的日子。

无论你身在何方,无论你工作生意有多么忙碌,过年了总要放下手中的一切回家团聚。聚的是那份真挚的乡情、友情、亲情。亲朋好友串串门,喝喝茶,聊聊天,谈谈工作,话话亲情。一年到头难得闲下来彼此交流,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大年三十,一家人围在一起边吃边看春晚。大人们喝酒,我们喝可乐,彼此碰杯祝福,欢乐的说笑声和着酒菜的香味,一家人都沉醉在幸福之中。吃过饭,我们给长辈拜年,收获了不少压岁钱。父母总找借口说帮忙保管,把压岁钱回收了去,只留下一点儿零钱。但我们依然高兴得很,一年到头也就这么几天可以阔气一下,买鞭炮、玩具……

过年时的母亲是最忙的,变着花样做吃的。今天杀鸡宰鸭,明天炸豆腐、炸荔枝肉、做豆丸,一定还会蒸一锅又一锅香气腾腾的红团。或许是希望日子红红火火团团圆圆吧,我们这里家家户户过年都要做红团。母亲反反复复地在簸箕上揉着大块大块的面团,从面团扯下一小块,让我们搓成圆球,再用小圆棍把圆球擀成圆面皮,接着把蒸熟的绿豆或糯米揉捏成团,用面皮包成圆团,然后用木模刻对着圆球一按,形成了一个小圆丘,模刻上的图案也印在小圆丘上。最后给它上红,垫上芭蕉叶,放在炊具上,用柴火灶的大锅蒸。我拉着呼啦呼啦的风箱,把火烧得旺旺的,恨不得一下子把红团蒸熟。蒸呀蒸,芭蕉叶、糯米、绿豆、面食蒸熟了,热腾腾的香味跟着蒸气从锅里四溢开来,屋里屋外便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刚出锅的红团还冒着滚烫滚烫的热气,但我早已急不可待了,拿起热腾腾的红团,左右手不停地倒腾,咬一口,那味真是妙不可言。烫烫的,驱走了冬的寒冷;香香的,送来了春的温馨;黏黏的,含着团圆的温情;软软的,绵绵的,甜甜的,似母亲的爱意,那感觉,真好!

放鞭炮对孩子们来说是件快乐的事。孩子们乐此不疲,或用火柴,或用一炷香,点燃导火索,听着“滋滋”作响的火舌,我们便迅速地捂着耳朵跑开了。一阵鞭炮响后,我们总要在炮灰中寻一些遗落的小鞭炮,小伙伴们把鞭炮重新点开,互相投掷,玩“炮仗”。那时鞭炮种类并不是很多,我们管可以在地上到处跑动的鞭炮叫“地上蹿”,类似烟花的鞭炮叫“冲天炮”,炸出一团团火焰总能吸引一群孩子兴奋叫喊。

我们这里有“跳火”的习俗。跳火,顾名思义,大概是要跳出红红火火的日子吧。人们用枯草、干树枝燃起一堆篝火,年轻的小伙举着大灯笼或是肩上抬着一顶小花轿,绕着篝火堆跑着跑着,忽然猛地高高跃起,身子跳过烧得旺旺的篝火,犹如矫健的雄鹰在火海中穿行。看着我们心里痒得很,好想自己也能潇洒走一回。

闹元宵是春节的重头戏。我们这里的元宵从正月初五就开始了。各个村庄的元宵时间都不一样,你家闹罢,我登场。每一回闹元宵,都要挑一些年轻的姑娘、小伙和孩童,穿上戏服,好好打扮一番。被选中的孩子都很兴奋,打扮得美美的,骑着高头大马,坐上花轿跟着元宵队伍出巡,好不得意。村里戏台的锣鼓声就没有停过。大人们看戏,孩子们看戏台下小商贩摆着各样的小吃,山楂、油条、葱饼、糖葫芦、橄榄串……各个村庄的元宵闹完了,又来一次总元宵,每个村庄组一队人马形成盛大的游行队伍,人们穿着各色戏服,或抬轿,或踩高跷,或骑马,敲锣的,打鼓的,跳舞的,举旗的……游行队伍所到之处,鞭炮声响个不停,队伍走到哪里,哪里就热闹非凡。

想着想着,年又来了,母亲又开始忙了。我仿佛听见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渐渐响起,戏台的锣鼓正闹腾,孩子们畅快的笑声伴着红团的香味飘了很远很远……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