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映涵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莆仙的端午节别具特色,时间跨度长,五日连着过,民间称之为“五日节”,从农历五月初一到初五,天天都有民俗活动。
“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爬龙船’”这首家喻户晓的民间童谣所唱的便是莆仙地区的端午节习俗。初一吃米糕,多为枫亭糕,寓意节节高;初二吃粽子,多为四角棕,以纪念屈原;初三吃麦螺,治病明目;初四在门框两边插上菖蒲和艾草,驱邪避毒,而端午节的高潮在初五。初五这天,家家煎“午时草”,煮“午时蛋”;人人洗“午时水”,穿上新衣,吃汤面和“午时蛋”;点雄黄以驱五毒,同时又用雄黄酒喷洒屋角及床下,当然还有少不了的赛龙舟以及斗蛋。
在莆仙民间,五月初五这天,人们会把用“午时草”煮熟的“午时蛋”装入五色丝线编成的蛋兜里,然后挂在小孩脖子上,垂于胸前。据民俗学家考证,这是古时一些地方立夏的习俗。这些做蛋兜用的五色丝线是由我国古代的五行观念演变而来,就是“长命缕”或“续命缕”。汉代应邵《风俗通义》曰:“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又曰:“五月五日续命缕,俗说以益人命。”总之,五色丝线蛋兜有辟邪、祈福、纳吉祥的美好寓意。
最值得小孩玩味的端午习俗便是斗蛋了,斗蛋的规则挺简单,就是“比比谁的蛋壳硬”。大家各自手持鸡蛋,尖的一端为蛋头,圆处为蛋尾,蛋头撞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比过去,敲破了壳的认输,以蛋壳坚硬不破裂的为胜,而最后留下的那个斗不破的蛋被尊为“蛋王”。孩子们顶蛋、斗蛋玩得不亦乐乎,斗败了,吃掉,增加了营养;斗赢了,封“王”,愉悦了心情。
粽情端午,趣味浓浓;端午斗蛋,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