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千年习俗承古韵 海上龙舟祭英烈 东埔镇“吉了寨端午赛龙舟”民俗活动掠影
【发布日期:2023-06-2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时报记者 翁志鹏

 





 

619日(农历五月初二)上午,北岸东埔镇吉城村举行“吉了寨端午赛龙舟”民俗活动。

当天上午8时许,西亭迎潮宫、衙前延福社妈祖圣驾等各社执事和民俗队伍从金鸡庙广场上出发,队伍沿着金鸡庙、吉江城隍庙、吉蓼路、西城门、东岳庙、离山宫(妈祖庙)等一路蜿蜒前行,开始了五帝、妈祖陆上绕境巡安。队伍行至该村的南宫沙滩时,再次集结,之后举行“龙舟竞逐祭海”仪式,浩瀚的海面上两艘装扮一新的龙舟和着锣鼓声快速前进,并向海中抛撒粽子等,以此祭祀抗倭英烈,弘扬抗倭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当地村民向往和平、祈福平安的美好愿望。











据介绍,北岸东埔镇吉城村“吉了寨端午赛龙舟”习俗历史悠久,起源可追溯到宋代,是由端午习俗与水军训练结合演变而来,已有近千年的传承历史。每年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一直持续至五月初五,按照五村六社的方式轮流举办爬龙舟仪式,初五日达到活动的最高潮。“吉了寨端午赛龙舟”习俗的主要内容有海边祭江(海)、海上龙舟竞逐、巡海去瘟,岸上五帝、妈祖绕境巡安布福等。

吉了港(即今东吴港),是“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深水良港。宋熙宁四年(1071),朝廷在此建寨设立吉蓼巡检,衔带兴化军泉州巡捉私盐兼沿海巡检,辖弓兵125名,距今已有950多年的历史。宋元时商贸盛行,海船聚泊吉蓼寨城下,莆仙地区出口的陶瓷、荔枝干、蔗糖、海盐等商品以及外地进口的粮食多经吉蓼进出。明洪武二十年(1387)为防倭在此重修寨城,改名吉蓼巡检司,城周150丈,高1.8丈、厚1丈、建垛308个,警埔8个,开城门,建门楼2座。明正统九年(1444),明朝廷迁南日水寨于此,驻扎水师数千人,防范倭害,成为明代莆田地区抵御倭寇入侵的前沿阵地,见证了那段保家卫国、英勇抗倭的烽火岁月。清初沿海截界,居民悉迁涉涵江等地,港口荒废,复界后易称吉了港,港务渐兴;民国年间,公路运输业兴起,该港货运量减少,只有渔船时有与台湾通航;建国后改称东吴港。

自宋元以来,吉了港商船云集,贸易兴盛,东吴村海域至今还有多处唐代以来的沉船遗址,在旧码头旁,现存宋代东岳庙,明代妈祖庙、城隍庙、金鸡庙、孔子庙,还存有关帝庙碑以及诸多佛寺,不久前还发现元代摩尼教碑刻,这是我市目前唯一一块完整的摩尼教碑刻,它与元代梯亭石塔、明代东吴石塔以及众多的宫观寺庙等共同见证了宋元时代海上贸易的繁荣,见证了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一日走吉了,三日讲未了”,这句俗语口头禅至今还在莆田民间流传着,其意思是到吉了城逛了一天回来,所见所闻三天都说不完。足以说明当年吉了寨城商贾云集的繁华景象。

锣鼓声声中,竞渡的龙舟如离弦之箭,在海面上划起一条条白练。岸上观众掌声、呐喊声不绝于耳。“吉了寨端午赛龙舟”民俗活动,不仅传承了南日水寨军民英勇抗倭的集体记忆和家国情怀,也抒发了吉了寨人民向往祥和、祈福平安的美好愿望。20183月,该民俗活动被列入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目前我市唯一的龙舟民俗非遗项目。据了解,东埔镇吉城村也是我市唯一一个举行海上龙舟竞渡和祭海仪式习俗的村庄。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