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巧用“六尺巷”故事解开陈年“矛盾墙”
【发布日期:2023-07-12】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本报讯 近日,盖尾派出所成功调解了一起因土地归属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将“六尺巷”典故蕴含的“礼让和谐”精神注入基层治理,演绎了一个现代版“六尺巷”的故事。

事情起因:20165月起盖尾镇南宝峰村的李某明与其邻居李某华因房屋相邻土地归属问题争议不断。两家人一碰面就会发生冲突,两邻居没少吵架,甚至恶语相向、拳脚相加。从2022年至今盖尾派出所处置双方矛盾纠纷警情35次,当场处置15次,当场调解15次,发生案件受理并予以办结5次,然而双方屡次在处置完毕后再发生冲突,双方在12345等平台的投诉件更是不计其数,心生芥蒂、积怨难解。

 

上下联动,纵向全链接

 

自百日攻坚行动以来,盖尾派出所立即行动,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快速构筑起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工作体系。仙游县领导第一时间主动“揭榜挂帅”,指导盖尾派出所组建化解小组,组织动员全体社区民警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全力攻坚化解该起陈年纠纷,实现定点突破、精准化解。

在县领导的带领下,小组成员积极进村入户走访,从镇村干部、双方亲属及邻居了解矛盾重点和焦点。该事件的矛盾根源就是两家相邻院落的一块土地权属问题,然而迟迟未能攻克的纠纷难点在于对于最终的权属难以取证、双方互不相让。对此,该所领导组织民警深入镇村召开专题会议和进展分析会,探讨研究解决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以民法典中关于相邻关系相关的法律规定作为指导,明晰了以建立“一堵墙”来隔离双方嫌隙彻底解决双方纠纷、防止事件逐步升级、促进邻里和睦的工作思路。今年1月份以来,该所共召开8次乡镇会商,制定专项化解方案10余个。

 

左右协同,横向全覆盖

 

为寻求化解“突破口”,小组成员采用“三联调处”办法,主动邀请镇村干部、乡贤能人、专职调解员等,多次上门详细倾听诉求,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根据多元调解机制,8次动员市、县挂钩警力介入,推动乡镇相关部门、村组干部及双方亲属参与58人次,从人情亲情、乡规民约等角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两家提出的诉求分别予以分析研判,现场给出处置建议,引导换位思考,体谅对方难处,联合盖尾镇政府与南宝峰村支部共同商讨化解方案,逐渐明晰调解方案。

612日,该所邀请李某明与邻居李某华来到盖尾镇首个公安机关主导的“彭钦调解室”再次进行调解。并将此方案告知双方,经过多轮的耐心劝导及10余次的方案修改,双方当事人终于同意各退一步,重新划分边界。两家人在派出所和村委会的共同见证下,在土地边界砌墙,将面积85平方米地块平分,并自愿签订调解协议书。至此南墙落,纠纷息。这建起的不仅仅是一堵墙,是凝结了盖尾派出所上下“纾民困,解民忧,暖民心”的一片赤诚,是社区民警全力冲刺矛盾纠纷大化解的坚定决心。

 

德法兼容,筑起“防火墙”

 

此次事件的平息是“得理可让人”理念得生动体现,期间该所也邀请了法律顾问耐心细致地向双方讲述“六尺巷”的典故和《民法典》中关于相邻关系以及侵害他人财产的相关法律规定,劝导两人以和为贵,各退一步海阔天空。通过背对背调解,以“法”的刚性,“情”的柔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也终使邻里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冰释前嫌,握手言和。因土地为85平分米的长方体,在边长9米的划分上,李某明从一次次的步步紧逼、分毫不让到划定方案中的退步一米,使得地块得以分配,方案就此敲定,矛盾得以调解。盖尾派出所灵活运用“六尺巷工作调解法”,用“让”的精神解怨气,用“和”的理念顺心气,用“礼”的教化明事理,用“法”的底线化纠纷,情理交融、礼法并行,实现矛盾不激化、纠纷不扩大、化纠不留尾、案结事了人和,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该所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发扬“六尺巷”精神,充分运用这一理念让占理者或强者先让,促使大量矛盾纠纷得以和解,在社区形成浓厚的礼让氛围。                  (时报记者 林锦堂 通讯员 方馨)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