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悠悠古桥话沧桑
【发布日期:2023-09-1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时报记者 林锦堂

 

 

 



一座古桥就是一段历史,见证了岁月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在仙游县龙华镇金沙村石室溪上,有一座屹立880多年的古桥——安平桥,至今依然保存完好。

金沙村位于我市西南部,与泉州市永春县交界,为莆仙方言与闽南方言混交区。唐末,阮氏始祖阮鹏偕其子卜居兴化军仙游之金沙。宋初,林氏迁居金沙,之后,徐氏、魏氏、郭氏、陈氏、杨氏等相继迁居而来。元明时期,还有王、欧、江、岳等姓氏迁入定居。集散的姓氏汇聚一村,源于这里曾经有条古道,它穿越村庄,从而带动了这个村的壮大、繁荣。

金沙古道,上接邻村东歧,远至泉州,下接金沙溪(古称九溪),可抵仙游县城,也是抗倭英雄魏昇及其魏家军追寇拒贼的行军之路,魏昇还写了一部军事理论著作——《金沙武略》。如今,古道沿线留有仙水坑、古杜杉、杜杉亭、山神庙等实物遗存。杜杉亭,原为路亭,是金沙古道上供路人休憩之所。安平桥因路而生,连系着仙游通往永春、南安、泉州的驿道,承载着传递文书、运输物资的历史使命。










走近安平桥,令人叹为观止。这是一座造型简洁、全石结构的古桥。桥长60多米,桥面以三块长条石并列排置,古朴而美观,宽2.5米。桥54孔,桥墩基座巧妙之极,可谓是天然基座,桥底是巨大的整石石河床,在长年累月的流水冲磨下,巨石表面平整而又光滑。桥墩因地制宜地架设在这块巨石的平面点上,条石一横一竖架筑整齐有形,桥墩形状像船,两端砌成尖形,利于排水,可以减轻水流对桥墩的冲击,保护桥墩坚固不垮。清乾隆《仙游县志》记载:“畔有石浮屠。”因年代已久,桥的两端和两侧的石浮屠,现已荡然无存。

《泉州鲤城军事志》一书对古代泉州通省城福州转京都之驿道有这样的记载:“北宋,今泉州市洛江区洛阳桥建成前,从城北出朝天门,由白虹山左脉至仙游达福州。洛阳桥建成后,改道从东出仁风门,过该桥至惠安县锦田驿,经仙游枫亭驿、莆田莆阳驿、福清宏路驿至福州三山驿,再经建州(今建瓯)仙霞岭入浙江省赴京都。”

仙游县当时有风亭、沙溪、龙华、潭边、中岳5个集市,据宋代黄岩孙修编的《仙溪志》载,龙华市在养志里龙华寺之前(旧有阜安镇,绍兴二十六年废)。龙华镇与泉州府晋江县、南安县、永春县接壤,方志佐证了龙华古镇自古是兴化府仙游县商贸重镇。

由此可见,在洛阳桥未建成前,泉州通往省城的“泉榕古道”,大大提升了金沙古道在当时交通脉络运行中的作用。尽管泉州洛阳桥建成后,改道从惠安县锦田驿,经仙游枫亭驿、郊尾、濑溪过境,但古代交通并不发达,与仙游交界的永春、南安等地的乡民,依然会选择就近的金沙古道通行,经龙华、城西桥、大坪口,入仙游城,经省城,再北上京都,金沙古道依然是乡民通行的重要交通要道。

据安平桥《桥志》记载:安平桥石板建于南宋绍兴高宗赵构建炎在位岁次甲子公元1145年,畔有石浮屠和石碑。因年久失迹无踪。原地有一曲石径通达南安、永春、晋江等邻地。每天人众不断来往。建桥前有一位贤妇林氏为人诚实,心地善良,道德尽慈,慷慨就义。出家南安八都洋坪姚门为媳。其夫唤名新增,夫妻情重,身怀初孕。代夫崚嶒踏步,踽行仙游城关购物,当天下午,天降大雨,洪水满溪,跋前疐后,叹气:“此处荒凉风又雨,洪水守困无知己。出外踽行有谁知,尽在一声长叹里。”屈膝溪边,面向苍穹发愿道:“微妇临盆男孩,出人头地,建造此桥。”言动天地,诸神钦佩,功德无量。胎月已满,孕生男孩。长子取名一富,次子一贵。光阴似箭,三光照善,转眼年华,兄弟年登二九,父逝母在。子孝母贤,遇着一天,兄弟拾到乌金,家庭成富。顺听母命,昔年发愿建桥事宜,今可实现。立即动工,尽金尽用,桥梁竣工,剩余乌金二市斤多,埋藏桥头几步,留赠有缘人。又传,一富、一贵兄弟初建桥时,为确保工地平安,遂请来他们家乡长年奉祀的朱相公于此督工,以至人桥皆安。安平桥头建有一庙,供奉的是朱相公,显化于宋,有志可稽,封元帅,生前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终成神。

从安平桥《桥志》的碑文可以看出,其记载的只是民间传说,没有史志依据,安平桥建造的年考,不具说服力。据清乾隆版《仙游县志·卷之十四·建置志六·桥梁》记载:“安平桥,在金沙村石厝之西,宋绍兴间(1131-1162)建。桥畔有石浮屠。”然而,《桥志》记载:“安平桥石板建于南宋绍兴高宗赵构建炎在位岁次甲子公元1145年……”根据史考,南宋绍兴高宗赵构建炎在位岁次甲子年,即是南宋绍兴十四年,干支纪年是公元1144年;《桥志》记载的干支纪年“公元1145年”有误。因而,《仙游县志》记载安平桥建造的时间,更具可信度。

岁月悠悠,古桥留痕。一座古桥梁,记载着一个时代的发展,见证着一个地方的沧海桑田。安平桥,虽然结构简单古朴,但它记录了商旅过往的繁忙景象,记录了万千赶考士子的匆匆脚步,每一块青石板都印满了斑斑陈迹,刻满了许许多多的往事。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古代桥梁建造技术的实物依据和文化标本。安平桥,如一缕摇曳在历史文化上空的乡愁,让人遐想万千。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