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华岳仰高山 东风拂桃李
【发布日期:2023-09-1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黄志强

 

 

张英是福建当代著名古典人物画家李耕的得意弟子,他从师六载,颇得李耕的真传。他人生多舛,却坚持创作,晚年生病期间,福建省领导对省立医院表示,要不惜代价全力抢救他的生命,还亲自扶他上手术台。福建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散文家林懋义曾有一首《题张英先生罗汉画并寿六秩》诗,聊表他敬仰之情。现录下:“张子擅画佛,下笔孰能匹?智慧出由衷,栩栩呼欲出。弥勒笑闻声,达摩嶙峋骨。仰天毒龙降,俯首山君慄。文殊何雍容,端坐象背上。普贤意悠然,斜依狮子旁。六十志春秋,风云挥彩笔。写意见其真,功力见纤悉。华岳仰高山,东风拂桃李。愿祝长眉寿,更得江山助。”林懋义的诗概括了张英的形象,有呼之欲出之感,其评价也是非常恰切中肯的。


 

十年风雨人

 

张英(1920-1984),字千子,号长缨,仙游县大济镇坑北村人,生前系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1980年被聘为福州画院画家。张英幼承庭训,其父张渔翁为当地一名民间画师,擅壁画,工雕塑,曾受业于李耕先生,与李耕亦师亦友。小学尚未毕业的张英就随其父为寺庙作壁画。20世纪80年代末,在仙游大济金井武林岩还留有张渔翁、张英父子合作的《林龙江传说》壁画。为了提高张英的画技,18岁那年,张渔翁送他到故友李耕家学画,先后与黄羲、陈薰成为同学。张英资质聪慧,在家传基础上又得名师的点拨,画技得以迅速提高。在研习画艺之余,张英还与黄羲、陈薰切磋技艺,阅读许多诗书画论,这不仅扩大了他的知识领域,也弥补了他艺术素养的欠缺。

六载的潜心求学,奠定了张英扎实的中国人物画基础。为了增长见识,结业后,张英继续负笈游学,先后在泉州、厦门等地举办画展,得到泉州山水画家李硕卿、厦门花鸟画家张人希等人的器重。28岁那年,张英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只身来到名家云集的上海举办个人画展,即席挥毫鬻画,一时扬名十里洋场。不过,张英谈起他初到上海时的情景说,求画者拿来各种不同质地的宣纸,一次他连续画了八张,都因不谙纸质而失败,他只好边画边尝试,直至绘到第九张时才驾驭了纸张的性能,使自己略感满意一点,可是那时他已汗流浃背了。在上海期间,张英得到画家孙雪泥(1889-1965)的肯定,并介绍他加入由周肇祥、金城为会长的中国画学研究会,有了与海派名家切磋画技的机会,他的眼界得到开拓。

从上海载誉返闽后,张英便定居福州,从事中国画、雕塑与脱胎漆器工艺创作。19491月,在福州南台青年会与恩师李耕举办他毕生难忘的师生联展,有人用“名师出高徒”来赞誉他们师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英任福建省人民科学馆、博物馆美术技术员;同年底,福建省人民科学馆撤销,成立省博物馆,张英留任博物馆干事。他创作的脱胎人物彩塑《洛神》参加福州市工艺美术展览荣获一等奖。1953年,张英与福州脱胎漆器创始人沈绍安的后人沈忠英合作的脱胎漆器《荷叶瓶》《鲁班》荣获福建省第二届工艺美术展览特等奖。张英还发明了一种以手推漆技法,即用手掌在磨漆画上打磨推光,从而使漆面更加光滑如镜,因而被誉为“掌上之艺术”。其学生、磨漆家林光旭(仙游人)十分推崇他这门独技。由此可见张英在脱胎漆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19574月,张英被调到福州市特种工艺管理局任设计室技术员。这时,他创作的国画《荔枝大熟》入选了全国画展获金奖。19581月,张英被下放到福州市工艺美术瓷厂任技术员。一年后,他又满怀热情与泉州籍漆器设计师、画家李硕卿一起把恩师李耕创作的《松青鹤白东方红》《松鹤遐龄》作品制作为脱胎漆画屏风,悬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正中央(现悬挂在一楼贵宾厅南北两侧壁上)。

1961年,张英调任福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设计员,还兼任福州市工艺美术学校教师,教授人物画和山水画技法。19644月,张英被调到福州市第一脱胎厂任设计员,为工厂创作了大量人物画作品。有一段时间,他的创作活动暂停。197810月后,他开始恢复创作活动。张英曾篆刻了一枚“十年风雨人”印章,也以“面如满月坐如山,微笑婆娑心自闲。破颜应是拈花悟,喜看天上换人间。”题他所绘的《弥勒佛图》。

之后,张英多次赴京、沪、苏、杭参观访问和写生创作,北京故宫、荣宝斋和上海朵云轩的古今名作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其作品内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78年,张英的《宋慈》《三仙醉酒》作品,参加福建省美术展览,荣获创作奖。1981年底,张英创作的《李白醉酒》《怀素书蕉》《弥勒佛》《观音》等作品参加在香港举办的首届福建美术展览。1982年,张英创作的27幅古典人物画,作为礼品,以福建省人民政府的名义赠送给日本横滨与福州缔结友好城市代表团。1983年,张英携带一百余幅作品在香港集古斋展出,新加坡著名书法家潘受为画展题字。张英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首位在香港举办画展的画家,画展获得极大成功。同年,张英在新加坡举办了个人画展,又获好评。新加坡连续三年为张英出版作品挂历,《南洋商报》等多家报刊连续发表评论文章,盛赞张英是中国当代的“神佛画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福建电视台相继作了全程介绍。

19849月,张英不幸患胃癌,医治无效,英年早逝,享年64岁。


 


直追师心

 

张英的古典人物画创作与其师李耕一样主要走民间美术和文人画结合的路子,因而雅俗共赏,或俗多于雅,蕴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张英既擅长古典人物画创作,又善于雕塑,1982年,他为福州鼓山涌泉寺泥塑一尊身披红色甲胄、手持琵琶的一丈六尺高金刚——东方持国天王,其形象十分威武,为观众所激赏。凡此等等,足可显示张英雕塑的卓越成就。

张英的古典人物画作品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道释人物等,如《苏武牧羊》《羲之笼鹅》《西施浣纱》《木兰从军》《岳母刺字》《风尘三侠》等,尤以《弥勒佛》《观音菩萨图》《十八罗汉》《天官赐福》《八仙过海》《刘海戏蟾》等作品为佳,寓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张英在继承李耕“奇拙”的基础上,兼收并蓄黄羲古典人物画的清逸画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创作实践,形成清新淳雅的风格。张英善于发挥李耕工写结合的笔法,线条简洁有力,人物衣襟的下摆循环往复,一笔而就,给人以风吹云动之感。其人物造型虽然讲究解剖的准确和透视的自然,但透出笔简意赅的写意。这种写实和写意的结合,使张英笔下的古典人物画形象雅俗共赏。如《观音大士图》,张英以中锋用笔刻画她的脸部,身姿端庄娴雅,眼中充满慈爱之情,浑身上下极有韵致。

张英上虚下实、以人应景的作品构图,有时为了突出人物形象,或不画背景,或以虚衬实,任凭读者作自由的想象。如需设景者则围绕主题发挥,主次分明,有咫尺千里之势。如张英的《十八学士登瀛州》作品,描绘的是唐太宗长安文学馆的一派繁华景象,他以抚琴、弈棋、书字、赏画、垂钓、投壶、谈禅等为主线贯穿整个画面;景物中融入了他得心应手的山水画构图,满目春和景明,分明有世外桃源之感。张英在有限的画面上,营造出与恩师李耕不同的园林风光,楼亭馆阁、假山峻岭、茂林修竹、祥云映带等景观,令人流连忘返。

张英以独辟蹊径的勇气进行艺术创作,特别是他的晚年,作品笔调闲逸,色彩清新儒雅,富有浓情逸致的风骨。新加坡作家协会主席周颖南曾收藏了不少张英的佳作,他赞赏张英的画法上承瘿瓢(黄慎,字瘿瓢),在李耕的基础上贵有己意,不落前人窠臼。张英的《弥勒佛图》,其弥勒形象酷似张英晚年的形象,一副心宽体胖、笑容可掬的举止,令人一见心生欢喜。张英用折芦描的笔法,寥寥几笔,就把弥勒形象栩栩如生地勾勒出来,给人以欢快愉悦之感。福建师范大学俞元桂教授不仅有幸得到一幅李耕的《弥勒佛图》,还得到了一幅张英的《弥勒佛图》,两相比较,俞元桂大加赞誉,说:“张英所画,形象直追恩师李耕,笔墨简练、线条轻快,弥勒笑容可掬,微带调侃神态,又有出世情怀。”林懋义也高兴地说他得到了一幅张英的逸笔《达摩图》,该作画于1981年秋,其时,张英正准备赴港展览,先在福州于山福州画院预展。预展前一天晚饭后,万事皆谐,张英心情轻松,便利用一张余纸,应林懋义之邀一挥而就。这幅画和题款,信笔随心,为无意中之佳作。这幅画不仅令林懋义十分满意,而且海派画家黄昌中也认为是张英古典人物画中最好的作品之一。

张英也是山水画的能手。因为人物画创作与单纯的山水画创作不同,其人物的意境往往有山水等景物。五代两宋的山水画家如荆浩、关仝、董源、范宽、郭熙、马远、夏圭等,都是将人物与山水互为衬托,所以人物画家绘制山水画,比山水画家更能驾轻就熟。张英的山水画与李耕不同,李耕多绘些家乡的名山胜水,如《仙游四大景》《东圳水库》等,张英不仅创作了《仙游四大景》等山水画,还别出心裁创作了《闽江风光》《武夷之春》等佳作。张英的《闽江风光》系列借福州“三山两塔一条江”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热情讴歌了闽江两岸的山山水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发生的天翻地覆之变化。张英的《武夷之春》系列集中呈现了武夷山的玉女峰、大王峰、九曲溪等风貌。张英的山水画虽然传承了其师李耕的斧劈皴和树木画法,但又兼收并蓄了传统之长,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所以其《闽江风光》《武夷之春》系列作品的题意都极富诗情画意,此后《武夷之春》《闽江风光》还成为福建美术创作的母题。诸如泉州籍画家李硕卿便创作了《武夷风光》《武夷春光》等作品;张英的同乡、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杨夏林也写生创作了许多武夷山水的作品。

李耕的弟子中能自己题诗者可谓寥寥无几,张英会自作题画诗,因而显得更为难能可贵。张英题其《嫦娥奔月图》曰:“人间传喜讯,歌舞出广寒。”就是他画境和心境的写照。

画里用印为中国画必不可少的形式。李耕弟子中,只有黄羲和张英会篆刻印章。但是,张英的画里用印,大都出自己手。如“千子”字章、“张英之印”名章、“风雨十年人”闲章等,十分疏朗大气。可见张英多才如斯。

1983年,张英百幅作品在香港售出,他将所售的画款全部捐献给福建省儿童基金会,救治了一大批患儿,深为社会各界所称道。张英和许多汲汲于名利者相比,更见其赤子之心。有其师必有其徒,而这一切应受李耕先生人格魅力的影响,因为李耕先生生前也多次把作品捐赠给中央文史研究馆、福建省文史研究馆、仙游县人民政府。


 


余论

 

张英的古典人物画作品,不能说没有一点挑剔之处,他应该在李耕四大弟子黄羲、陈薰、周秀廷、孙仁英之后。在艺术上,张英的可贵之处是他将其师李耕的作品《松青鹤白东方红》转换为漆器屏风。张英虽然创作了一系列中国古典人物画作品,但是其《闽江风光》《武夷之春》等山水画,却受人激赏,以至李硕卿、杨夏林等人也受其启迪,喜画武夷山水。张英晚年被聘为福州画院画家,在福州画院创办的初期,可谓高手如林,如院长郑乃珖、书法家沈觐寿、全国著名甲骨文专家潘主兰、画菊大家林暖苏等。所有这一切,足见张英的艺术魄力和担当。张英的艺术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高度,是他努力的结果,也是他用生命换来的。

在李耕的弟子中,张英与黄羲、陈薰被人称为“李门三杰”。遗憾的是张英辞世以来,其艺术成就一直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原因是他至今没有画集传世,更因他辞世日久,其昔日的辉煌逐渐淡出年轻观众的视线。这对一个矢志于艺术探索的画家来说实为一件憾事。但是张英之幸是,作家周颖南、俞元桂和林懋义均十分喜爱和极力推崇其艺术,可见他们慧眼之独具。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