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刘备临终教阿斗的启示
【发布日期:2009-05-25】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刘备临终教阿斗的启示


公元223年,刘备和东吴作战失败,病死于白帝城永安宫。临终之前,他写了一道遗嘱给他的儿子刘禅:“朕初疾但下痢身,后转染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死复何恨,但以卿兄弟为念耳。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卿父德薄,不足效业。卿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勿怠!勿忘!卿兄弟要求闻达,至嘱!至嘱!”

刘备的遗嘱,表达了他对儿子的期望。他听说诸葛亮称赞刘禅聪明,进步快,虽然也很高兴,其实并不全信。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在“贤”和“德”两方面都能有所长进,既要多读一些有关治国和行军打仗策略的书,更要注意道德修养。俗话说:“知子莫若父。”刘备又是以有“知人之明”著称的。他对刘禅应当说是有所了解的,他已经预感到这位太子可能出息不大,所以他临终时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同时,他对儿子在道德上的主要要求就是注意小善与小恶。

当然,真要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并不容易,人们常常因为事情小而放松警惕,马马虎虎,自己怨自己,也容易得到别人的谅解,有的父母往往认为事情小,而忽略了对子女的教育。然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防线突破以后,就会积小成大,造成致命伤害。这位刘禅,也就是人们熟悉的“刘阿斗”,确实在历史上并不怎么争气,对其父亲的肺腑之言他并没有听进去多少,甚至当作“耳边风”。

作为今天的我们,翻看一看三国蜀后主刘禅的一生历史,从其十六岁登上皇帝宝座到投降魏国为止,既没有什么“大善”也没有什么“大恶”,他的坏处就是宠幸宦官,纵情享乐,不懂得治理国家之道。诸葛亮生前对刘禅还有监督约束作用。然而,从诸葛亮写的《出师表》看,当时刘禅就做了很多不象样的事,为此诸葛亮说了三件“不宜”,一是不宜妄自匪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二是对官吏的升降奖罚不宜异同;三是刑赏“不宜偏私”。如果没有这方面的事实,诸葛亮是不会说的。等到诸葛亮去世,失去监督的刘阿斗这些毛病就全发展了。小错误可以酿成大伤害,刘备以小见大意识到自己儿子日后的问题,在没有开始形成即指了出来,可是他却没有来得及改变儿子的思想品德,就自己撒手西去,致使后来,魏兵兵临城下,刘禅不战而拱手投降,成了后人常说的“乐不思蜀的阿斗”。 (蔡新林)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