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屈原与楚辞
【发布日期:2009-05-27】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屈原与楚辞

屈原,我国古代第一个以浪漫主义诗歌创作著称于世的伟大爱国诗人。他那恢宏深邃、灿烂瑰丽的诗篇,放射着不可磨灭的光辉。他所确立的“楚辞”这一崭新诗体,上承《诗经》下启后代。《诗经》和《楚辞》所开创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2000多年来一直为我国优秀的作家所继承和发扬。

楚辞”一词其本意大概是“楚地之歌”、“楚声之词”。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作家,在吸收南北文化的基础上,创作了一大批诗歌,因为它们直接脱胎于楚歌,也就被称作“楚辞”了。汉成帝时,刘向把屈原、宋玉和汉初一些仿作辑为一书,定名为《楚辞》。《诗经》成书于春秋中叶,此后的300年间,散文勃然兴起,诗歌创作比较冷落,而屈原的楚辞一经出现,恰似打开了一个新天地,给人以特别的清新壮丽之感。

屈原名平,字原,楚国秭归(今属湖北)人,生于公元前340至公元前277年,享年63岁。屈原出身于楚王同宗的一个业已衰落的贵族之家,因此,有机会接受教育并入朝为官。屈原青年时代曾任怀王的左徒,职位仅次于令君(楚相),兼掌内政和外交。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深得怀王信任。

不久,屈原受命起草“宪令”(即根本大法),受到上官大夫的忌恨和谗害,“王怒而疏平”。这部宪令的内容虽然史无记载,但屈原同群小之间的矛盾,决不是个人的争名夺利,而是两种政治势力的斗争。
此时,屈原正是生活在七国争雄激烈,而楚国由盛转衰的时期。生活在这一时代的屈原,怀抱远大理想,希望改良政治,发扬楚威,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而且忠心耿耿投入了这个事业,哪料夙愿被现实击得粉碎。因此,他不能不深深地忧国忧民,痛恨祸国的“党人”,顽强地同他们抗争。屈原被疏罢职后,并没有离开政治舞台,在他27岁-41岁期间,做了三件大事:其一,楚军两度败给秦军后,他出使齐国,谋求恢复邦交;其二,劝杀秦使张仪;其三,谏阻怀王赴约入秦。不难推想,屈原是坚决地主张联齐抗秦。

顷襄王在位时,屈原再次遭到令君子兰等人的排挤迫害,“王怒而迁之”。从此,屈原长期辗转于贵州沅江、湖南湘江一带,其足迹远至安徽、江西。流放途中,备尝艰辛,身心交瘁,但他壮志未与年俱老,矢志不渝。当他看到楚国君臣不可救药,国土一天天沦丧,极度愤懑。及至秦军陷落楚国郢都(今湖北江陵县北),他感到一切都灰飞烟灭,就在汨罗江投水自沉了。

屈原的作品有20多篇。《离骚》是他的代表作,是以诗歌形式写成的自叙传,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九章》是汉代人辑录而成的一组较为短小的抒情诗,共9篇,不是屈原一时之作。其中《桔颂》,是以桔树的坚贞高洁自况,开了咏物诗的先河。《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悲回风》等8篇均写在政治失意之后,直至绝命之前,反映了屈原放逐期间的经历和思想。它们是《离骚》的卫星篇,但某些片断比《离骚》更为深沉激切。如《涉江》自述坚韧不拔、老而弥坚的精神,《哀郢》倾诉对祖国人民深厚的眷恋等。这些诗作更多地运用直接抒发和反复吟咏的手法,现实感十分强烈。

《天问》是一首内容与写法都非常奇特的长诗。“天问”即问天。诗里一口气提出170多个问题,涉及宇宙来源,上古历史,人生哲理,纵横开合,气势磅礴,体现了诗人思想的博大和追求真理,怀疑传统的气概。

《招魂》是利用民间招魂词的形式写成的。有人认为是屈原自招其魂,带有嘲戏性,借题发挥,以宣泄愁苦;也有人说是为了招请怀王的亡魂而作。诗中铺叙上下四方的恐怖景象,恐吓游魂不要远去,又极写人间宫室的华美,呼唤灵魂返归家乡。想象丰富,铺陈宏丽,对汉代辞赋影响很大。

《九歌》是诗题沿用上古乐章的名称,共11篇,是一套祭神的乐歌。《礼魂》是送神曲。诗中环境气氛的描写笼罩着神秘缥缈的浪漫色调,而某些神灵的性格颇具人情的味道。湘君夫妇、少司命以及山鬼的恋爱悲剧,包含着动人的人生经验。“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沅有茝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成了久诵不衰的佳句。 (游炳煌)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