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学而优则仕”之我见
【发布日期:2009-06-05】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学而优则仕”之我见

“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篇第十九:“子夏曰:lsquo;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rsquo;”子夏是孔子的学生。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他继承和发展前人“国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创立儒家学说,要求统治者要爱民、教民、富民等,带头讲仁义礼智信忠等。孔子的学说代表了中国社会科学的早期成就。子夏的这一主张体现了任人唯贤的路线和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从战国初期起就受到各国政治家和理论家的重视,成为选拔中央和地方政府官员,以及对在编人员进行再教育的理论依据。

“学而优则仕”学什么?内容也十分广泛。一是学习经典著作,接受民本思想教育,牢记爱民、富民、教民等方针政策,把握仁义礼智信忠等尺寸;二是各种各样的专业知识,有天文、历算、医学、水利、建筑、国防科技、文学艺术等。这是因为各行各业无不需要专业管理人员,但编制人员都有限。实行“学而优则仕”之后,人们就需要一专多能,等待空缺。由于继承和发扬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精神,勇攀世界科学文化高峰,所以造就了一批批优秀分子。例如,据《后汉书》卷八九《张衡传》记载,“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hellip;hellip;衡善机巧,优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常好玄经hellip;hellip;”这位大科学家的重大成就是发明创造了浑天仪和侯风地动仪——世界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张衡是如此,中国古代许多科学家也是如此,博学多才,拥有雄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令人赞叹不已。

中国科举制本意在公平竞争,让人们自己举荐自己,并勇敢地走进考场,和全国各地考生比高低,择优录取。只要把好考场纪律、评卷公正两道关,那就基本上实现任人唯贤的愿望。所以,科举制实行后,严惩考试、评卷等作弊成为历代研究的焦点。

有人爱就会有人恨,科举制也是如此,一开始就遭到士族的反对。士族制开始于曹魏的“九品中正制”,把州郡人才分为九等,作为政府选用官员的依据。后来,评定品级,首先看门第,大地主大官僚的子弟总是被评为上品。一部分大地主把持了中央或地方大权,世世代代做大官,叫做“士族”。许多士族子弟不学无术,但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可以做官,养尊处优,腐败无能。科举制的实行,很显然是革了士族制的命,要士族不反对那是不可能的。

618年唐朝建立后,把隋朝开始实行的科举制坚持了,首先迎来的是政通人和的贞观之治,接着是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开元盛世”。同样是一个中国,江河湖海依旧,但是科举制实行了,却发生了那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称得上是一大历史奇迹!

实行科举制度之后,中国科技成果更喜人。拿隋唐的科技成果和秦汉比,隋唐时期显得科技发达,建筑业兴盛,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时期的雕版印刷品;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最早的火药武器是火箭;唐朝的僧一行测算出子午线的长度,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唐高宗时,政府组织人编写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等等。这说明,科举制的施行推动和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否则隋唐的科技成果就无从谈起。

凡此种种说明,“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科学两样重大的研究成果。二者一经被统治者接受,就一直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事物是发展的,任何制度都不能一成不变,都要与时俱进,“学而优则仕”的科举制度也一样,越到封建社会后期,它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扼杀人的天性。尤其严重一点的是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任用后只注重知识与能力,而忽略了对官员品德的考核,致使假丑恶的人混进官场以造成官场腐败hellip;hellip;今天我们提倡国学,对“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要有一分为二的客观分析,在选拔和任用人才的时候,在注重其文凭学历与能力的时候,也要关注考核其道德品质hellip;hellip;(林劲松)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