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缅怀祖德叙宗谊 血脉同源一家亲
【发布日期:2023-10-18】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时报记者 吴芹芹

 





 

渤海家声千秋扬,延陵世泽万代昌。尊祖敬宗礼为重,溯源报本孝当先。近日,纪念吴祭公诞辰1200周年祭祀活动在荔城区黄石镇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上千名吴氏宗亲参加。

当天上午举行了盛大的祭祀典礼,吴氏宗亲汇聚在黄石镇黄石社区重兴街的檀越吴祭公墓、祠前,共拜先祖,缅怀祖德,共叙宗谊,祈愿家乡更加美好,祖国繁荣昌盛。

吴祭,字孝先,系中华吴氏始祖泰伯第六十二世孙,约生于唐长庆四年(824),是唐代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官居工部屯田员外郎,平章政事兼观察使。史记:“祭居官清廉,勤政为民。”卒于唐天祐四年(907),享年83岁。唐朝后期由盛转衰,吴祭为避战乱,携家眷30余人前往福建建州(今建瓯)、侯官(今闽侯),后又迁莆田北隅灵岩山,再徙居黄石。吴祭为最早入闽开发福建的先贤之一。定居莆阳后,他率民开垦莆田的南洋,开沟挖渠,兴修水利,抚民安民。吴祭出生中原望族,居莆阳后潜心办学,广设书院,教化乡民。宋左丞相陈俊卿赞吴祭:“大哉儒宗,百世仰止,粤从中州,居莆水南,……。”









吴祭下传四十余代,繁衍数百万人,子孙后裔遍布海内外。名人辈出,古有唐代义勇侯吴兴、宋代状元吴叔告、明代国师吴大田、明代绘画大师吴彬、清代名将吴英、“阿里山之神”吴凤,近代有抗日烈士吴万桥、新加坡第二任总理吴作栋等。2011年,吴祭公墓、祠被省文化厅定为涉台文物,201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吴祭公既是入闽吴氏始祖,也是入粤吴氏始祖。广东各地的肇基始祖如保玉、保金、保琛、光集、孟魁、安甫、鹏霄、廷瑜、粤川、烈叟、实翁、衍明……诸公均为祭公后裔。祭公祠是闽粤浙等省祭公后裔的共同祖祠。吴祭公有多位兄弟,他偕七位兄弟入莆(吴兴公、吴瑞公、吴良公、吴曦公、吴璋公、吴发公、吴斌公),其中六位留居莆田,被称为“入莆六祖”,祭公祠内挂有与祭公入闽的其他兄弟的仪像,同时祭祀。祭公祠也是祭公兄弟百万后裔的共同祖祠。

活动现场,祭祀场面庄严肃穆、热闹非凡,表达了对远祖的仰慕之情。新加坡延陵吴氏总会会长吴佶财带领20多名新加坡的吴氏后裔来莆祭祖,他告诉记者:“很高兴通过这样的活动缅怀祖德、联络宗谊。”“两岸吴氏宗亲家人团聚在一堂,特别感动,那种感觉真的很棒。”金门县吴氏宗亲会理事长吴启腾心情颇为激动,“无论吴氏子孙身在何处,都是血脉同源,筋骨相连,海峡两岸一家亲。”

莆田市吴祭文物保护中心执行理事长吴智珊一直在忙前忙后,仪式上他还不时招呼老熟人、新面孔,宛如家人聚会。“希望通过这次祭祀活动增强海内外吴氏宗亲的交流,继承和发扬吴氏先祖的优良品德,把中国的孝亲文化发扬光大。”他表示,“吴祭公墓、祠是吴氏宗亲共同的精神家园,无论何时都欢迎宗亲‘回乡’祭祖。”

檀越吴祭公墓、祠位于黄石镇重兴北街,始建于一千多年前,祠墓分别建于莆田十八丛林之一重兴寺内东和南侧。吴祭墓前方仍保留有“半月池”。“半月池”是达官的象征,自唐至今,“半月池”的水都不曾断过。据介绍,重兴寺、吴祭祠、吴祭墓都建于唐代,从唐代至清代,都是由吴祭后裔供养僧侣,并由僧人负责看管,这才使得墓祠得到较好的保护。其间,经历过多次重修,因此现今还有宋、明、清三代的建筑风格。吴公祠位于重兴寺内东,经过重兴寺才能进入吴公祠内。其大门祠额上写着“唐工部员外郎吴公祠”九个字,据说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手迹。据悉,在唐朝有个特别的规定,若建寺庙者,可在寺庙内建祠,在寺附近建墓,墓称为“功德墓”,寺叫做“功德寺”。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