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柱
“明勅赠承德郎户部主事白塘默轩李先生神道”碑
《白塘李氏重修先祠碑》
《永思堂记》碑
《重建大宗祠碑》
“鳌壶会秀”碣
洋尾村位于涵江区白塘镇西南部,今辖西墩、西林、东墩、李角、塘边、霞楼6个自然村。2003年1月,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洋尾李氏家族兴旺,人才辈出。南宋爱国将领、莆田大慈善家李富故居坐落于东墩自然村。
洋尾村留存古石刻5通,分别是:明代广东按察司佥事孝子李元镇为其父立的神道碑,明代监察御史周宣书“鳌壶会秀”碣,明代刑部左侍郎彭韶撰文、侍经筵官周文通书丹、直文渊阁王琎篆额《白塘李氏重修先祠碑》,明代太子太保、刑部尚书林俊撰《永思堂记》碑,清乾隆二十八年立《重建大宗祠碑》。现综述之,以存史料。
神道碑
洋尾村白塘科第坊旁存立一通明代广东按察司佥事孝子李元镇立“明勅赠承德郎户部主事白塘默轩李先生神道”碑,高279厘米,宽85厘米。上款“弘治十八年(1505)岁在乙丑二月吉日”,下款“广东按察司佥事孝子元镇谨立石”。
李元镇,字元镇,莆田洋尾李角(今涵江区白塘镇洋尾村李角)人。曾祖李龙,祖父李旸童,父李悌,母林氏,娶吴氏。明正统二年(1437)正月二十五日生,行二。明成化五年(1469)张升榜二甲第49名进士。明成化九年(1473)授户部主事,历刑部员外郎,成化二十一年(1485)九月升广东按察司佥事。明弘治九年(1496)正月致仕。卒后,其墓位于涵江区国欢镇都邠村北山(鳌壶山),明周宣题“鳌壶会秀”碑,墓毁于20世纪60年代,今存部分墓石。
“鳌壶会秀”碣
洋尾村白塘科第坊旁原立一通明代周宣书“鳌壶会秀”碣,高232厘米,宽54厘米。落款“明正德丙子年(正德十一年,1516)秋,监察御史清江周宣书”。
周宣,字彦道,号秋斋。莆田县连江里清江村(今荔城区黄石镇清后村)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初授常德推官。历任浙江道、云南道监察御史,改巡按山西,提调北直隶学校,擢山西按察副使,广东按察使,明嘉靖六年(1527)六月转广东左布政使。明嘉靖十一年(1532)十月初十卒于家,卒后入祀莆田乡贤祠。其工书法,书绝似米芾,书法遗迹有“鳌壶会秀”碣等。
白塘李氏重修先祠碑
白塘镇洋尾村李角117号李氏大宗祠内墙上嵌立一通《白塘李氏重修先祠碑》,碑高185厘米,宽90厘米。明弘治二年(1489)八月撰书,刑部左侍郎彭韶撰文,侍经筵官周文通书丹,直文渊阁王琎篆额。记载白塘李氏的渊源和繁衍。碑文录下:
白塘李氏重修先祠碑
惟李氏世家,为莆之望。辨族姓者,谓唐宗室江王后,遭武氏难,沦落泉南。五季板荡,讳言系阀,至宋录其裔格,授泉州助教,再世转入莆,微弗史见。其显而可征者,自承信郎讳富(李富)公始。尝从大将韩蕲王(韩世忠)有功,辟殿前统制司幹办公事,事母孝,乐施与,创修桥梁至数千,人食其德,居白水塘东墩,至今呼为“制幹家”。盖功行完具,不待稽诸清门,自足为世世不渐之祖矣。三子,次庭耀为惠州佥判,又徙居西墩。六子,长次若、茹,首登科第,重辉袭芳,震耀一时,以后支属屡荐乡书。若之子暨孙,又割己产以为圭田,西墩之宗祀益盛。历元世,五世宴老号西塘者,实生五子,而伯仲叔文森、文善、文材尤克家,业乃益昌,爰定祠墓祭规,以垂于后,孟、季二房不与焉。入国朝,书泽如故,宦绩不绝,然大概皆西塘后也。永乐间,佥判故第厅事罹于郁攸,子孙各随小宗世数,祀私亲于室,而统祀制幹诸先祖,岁时权寓他所而已。正统丁巳(正统二年,1437),西塘四世孙德文为族长,乃即厅事故址构祠堂,广三丈八尺,深四丈有奇,中设大龛合祀上世神主,其于仪制草创未备。至天顺甲申(天顺八年,1464),嗣族长德怀又构前厅,为祭毕燕饮之所,中为大门,外缭以廊,石砌甬道,拾级而上,其合祀仍旧。成化二年(1466),岁在丙戌,故族长孟殷,贤而好礼,始以义起,彻中龛甃石为台,广丈有二尺,深三之一,釐为五龛。中祀制幹、佥判诸祖;中左祀割田有功颐斋父子与近代亲尽之主,以颐斋年邈不嗣,故专祀之;中右并左右三龛,则祀文森三昆仲以下神主,人自为龛,盖出四亲以上,于家有再兴之劳,故世祀之。若四亲之祀,则各仍私室,兹堂不以入也。又沿故规定祭物,俾三房子孙递收蒸尝年租以供具。若上墓,若讳日,若冬年俗节,皆有祭,因以燕,朔望则参谒惟谨。故家遗俗,盖彬彬矣。先是,孟殷之群从纯体广,虽拔儒科,未大发泄,自后不数年,五人连得俊。元镇登进士第,今为广东按察司佥事;长源、文献为学谕,偕伯通、有嘉四人者,亦将显融春官;其他待举,难一二数。长源乃孟殷之孙,暨有嘉皆文善后;元镇则文森后;伯通、文献又文材后也;上距制幹公凡十二世矣。宪臣行部,矜式其闾,为树进士坊于嗣南道中。其南旧有栏墙横窗,下瞰白水塘,加润色焉,风致旷远,殆与此祠相为悠久。佥事与长源谋曰:“先祠改观,惟先祖是赖。不有碑刻,何以示后人知今日也?”而以属予。尝闻之,礼有不一而情无穷。为人后者,不知其祖则已,知之而能忽然乎?昔者,程子尝祀始、先祖矣,紫阳夫子本之,著于《家礼》,后疑其不安而止。我太祖洪武初,许士庶祭曾、祖、考。永乐年修《性理大全书》,又颁《家礼》于天下,则远祖之祀亦通制也,然设位无专祠。今莆诸名族多有之,而世次龛位,家自为度。或分五室,左右祀高、曾以下;或虽分五室,子孙左右序房,各祀其高、曾以下;而皆以中室祀先祖。或按礼分四亲各室,以西为上,而先祖祭于墓所,人反惑之。议礼老儒,迄无定论。诚以人之至情,有不能已,不能一焉。今白水塘之祠,上祀十有余世,揆诸礼意,似非所宜。然族属之众且疏,舍是不举,则人心涣散,无所维系,欲保宗祀于不坠,绵世泽于无穷,岂不难哉!呜呼,是祠之关系,其重矣乎!嗣修后人,尚其监诸。申以铭曰:天潢肇迹,经于异域;怀山沃日,莫知其极;胡以蠡可测?承信有赫,忠信维则;舆梁毕力,民怀其德;斯君子之泽。自东而分,于彼西墩;科第萃门,佥判后昆;肆厥家有闻。高堂言言,垂三百年;守懈弗虔,欝攸是延;其尔后之愆。孰往不复,是营是度;祀事攸作,以合晏酌;惟执事有恪。来格洋洋,降尔百祥;甲乙联芳,文物益扬;更千百年,勿替厥常。
弘治二年岁在己酉(1489)秋八月吉,赐进士出身、通议大夫、刑部左侍郎邑人彭韶撰,中书舍人、直内阁、侍经筵官莱阳周文通书,征仕郎、中书舍人、直文渊阁豫章王琎篆。十六年(1503)岁癸亥八月立石。
1995年6月第1版《福建宗教碑铭汇编·兴化府分册》收录《白塘李氏重修先祠碑》碑文,笔者核对原碑文,改正错别字16字,添补34字。
彭韶(1430-1495),字凤仪,号从吾。莆田县涵口(今荔城区新度镇港利村)人,后移居城内朱紫巷(坊巷)。明天顺元年(1457)进士。授刑部山西司主事。成化初改广东司。未几,署员外郎。寻进广东司郎中。明成化十一年(1475)正月,升四川按察使。明成化十四年(1478)正月,升广东左布政使。明弘治二年(1489)八月,刑部左侍郎彭韶撰《白塘李氏重修先祠碑》。明弘治四年(1491)九月,官至刑部尚书。明弘治八年(1495)卒,赠太子少保,谥“惠安”。其著有《彭惠安集》十卷等。《明史》有传。
周文通,字亨道,山东莱阳人。初起翰林院秀才,授鸿胪寺序班,制敕房办事。久之,改中书舍人。明弘治六年(1493)秩满,升大理寺右寺副。明弘治十八年(1505),以东宫侍从恩升光禄寺卿。文通善楷书,与姜立纲名相埒,而遒劲或不逮。
王琎,江西豫章(今江西南昌)人。明弘治二年(1489)八月,直文渊阁王琎篆额《白塘李氏重修先祠碑》。
《永思堂记》碑
洋尾村东墩129号李制幹祠(李富纪念馆)内墙上嵌立一通《永思堂记》碑,碑高220厘米,宽85厘米。明嘉靖五年(1526)十月立,太子太保、刑部尚书林俊撰文,陈寿征书篆。碑文录下:
永思堂记
孔子尝子贡曰:“济济漆漆,异欤!”子曰:“容也,远也,自反也,夫何神明之及交?”君子修其宫室,备其百物,悫焉,信焉,敬焉,礼焉,所以交也。广宪伯李君廷安之先伯玉,由泉入莆,居白水塘东墩,祠东墩;玄孙制幹富(李富)逮仲子佥判廷耀徙西墩,祠西墩。子孙岁祭,以东墩为大宗,以西墩为小宗,自余则各祀于其寝。君别治居室,先祠堂以祀曾祖祁阳令龙、祖处士旸童、父赠承德郎户部主事悌,别为四室,以次而实,虚其右为已祔位。盖孙可以配祖位而祔之,事生之道得矣。名曰“永思”,取下武永言孝思意云。下武,美武王也。世德作求,嗣服受祜,创业守成之道焉。李之先将无有维周其心,后将无有绳武其心?达济济漆漆于悫焉,信焉,敬焉,礼焉,而忄禺忄禺憧憧焉,遂遂粥粥焉。结诸心,形诸色,严威俨恪,精意以承。承则孝,孝则思,思则立而敬心生;不则慢,慢则怠,怠则忘而忽心生。诗曰:“明发不寐,有怀二人。”盖言思也。自秦废礼,天子外无敢立庙。汉祠墓,晋魏以官不立私庙,唐犹有为执法论。苏氏族谱犹高祖茔墓之西,先王制礼未之有复焉。礼,人之履也。秦灭人之履,而人亦卒灭其履。明义能事,其将谓然。我国家稽古定制,倣仪礼而准程朱,易庙以祠,世品官四、士二,制中为堂,堂之外为门,夹以两階,缭以周垣,遗书祭器有库,丽牲有所,别为外门,加扃闭焉。其严其慎如此,而犹有若诸侯无国、大夫无邑之论者,是又未可以言礼矣。宪伯君再命为大夫,礼得立三庙,而同堂异室,又不越居今之制,所谓顺也。章之顺事,教也,教立顺从而神明交。故君子贵飨焉,飨孝子之志也。祠成,君二子材、植请记。曾孙九峰婿吾子、申之,乃记。
明嘉靖丙戌(嘉靖五年,1526)十月朔日,赐进士出身、荣禄大夫、太子太保、刑部尚书致仕凤山林俊撰文,后学泮西居士陈寿征书篆。
1995年6月第1版《福建宗教碑铭汇编·兴化府分册》收录《永思堂记》碑文,笔者核对原碑文,改正错别字3字。
林俊(1452-1527),字待用,号见素,晚号云庄。莆田县城内柴坊巷(今荔城区凤山社区东大路)人。明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历任云南按察使副使、湖广按察使、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兼理操江、江西巡抚、右副都御史、右都御史、工部尚书。明嘉靖元年(1522)四月转刑部尚书。明嘉靖二年(1523)加太子太保致仕。明嘉靖六年(1527)四月六日卒于家。卒后入祀莆田乡贤祠。明隆庆元年(1567)赠少保,谥“贞肃”。《明史》有传。其工书法,书法遗迹有洋尾村李制幹祠内墙上嵌立林俊撰文《永思堂》碑、蒲坂村郑氏宗祠内墙上嵌立林俊撰书《蒲坂郑祠增建记》碑等。
陈寿征,以字行,号泮西居士。莆田人。业经考古,工数体书,尤善八分。与林俊友善。林俊延其就家塾。明嘉靖五年(1526)十月,刑部尚书致仕林俊撰文,寿征书篆《永思堂记》碑。
重建大宗祠碑
白塘镇洋尾村李角117号李氏大宗祠内墙上嵌立一通《重建大宗祠碑》,高183厘米,宽90厘米。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立,篆文书额,楷书碑文。本碑载有大宗祠因清代沿海截界而遭兵燹后倡修的内容,颇具历史价值。碑文录下:
重建大宗祠碑
盖闻先王制礼,家有庙,所以展孝也。我世祖伯玉公由泉入莆,相居白塘。至制幹澹轩公肇建东墩祠,祀赠制幹思泮公,又推所自出之始祖江国安王,追祀于庙。传至西塘公开文森、文善、文材诸公为西墩三房初祖,即厅事故址构公祠堂,定礼制统垂后绪。又得故族长孟殷公善承先志,彻中龛,甃石为台,设五龛,作庙翼翼。顺治辛丑(顺治十八年,1661)祠燹兵氛,时则有若司藻、司受、彩侯、鸣土、尔蕃、学雄、兆得、季拔、眉初九人捐赀倡复。仍各拨租,送父若祖从祀于庙。迄今百有余岁,栋宇将倾,子姓同倡兴建,朔旦入祠诸告。余闻之喜曰:“子孙之贤,祖宗之幸也。因念西塘公创于前,孟殷公继于后,九人者倡复于兵火之余,今又得仁孝相承,力肩鸿绪,知天之眷我族未有艾也!”爰命侄孙光文董厥事,不日告成。谨将乐捐银数勒之贞珉,俾后之人知所劝云。特记:
文森公祠内捐银叁拾两,畏广公祠内捐祁阳祠后厝壹座,文善公祠内捐银叁拾两,文材公祠内捐银叁拾两,士金捐银贰百两拾两,主敬捐银壹百两,光藜捐银壹百两,大炳捐银伍拾两,庆师捐银伍拾两,茂林捐银伍拾两,浴师捐银拾四两,立仁捐银拾两,贵山捐银拾两,懋师捐银拾两,建仲捐银捌两,英山捐银伍两,精山捐银伍两,万师捐银伍两,爱师捐银伍两,銮师捐银伍两,彰德捐银伍两,珍师捐银伍两,嘉师捐银伍两,峰师捐银叁两,与梓捐银叁两,名世捐银贰两,尧师捐银壹两,毓耀捐银壹两,世经捐银壹百两,绍裘捐银壹佰两,鸣时捐银伍拾两置租,世纬捐银贰拾两置租。
时乾隆二十八年岁次癸未秋八月日,裔孙正莱等拜立。
1995年6月第1版《福建宗教碑铭汇编·兴化府分册》收录《重建大宗祠碑》碑文,笔者核对原碑文,改正错别字6字,添补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