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生
1984年前,莆田(莆田县、仙游县)电影发行放映业务归属福建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莆田分公司管理。1983年9月,国务院批准成立莆田市。1984年4月,由于莆田市行政体制调整,撤销“福建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莆田分公司”,成立“莆田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以下简称市电影公司)。1984年6月,新成立的市电影公司内部机构调整为:办公室、发行科、财务科、放管技术科等。35毫米影片由发行科直接计划安排放映;16毫米影片则由发行科调配仙游县、莆田县电影公司及城涵辖区影片代理发行。
莆田建市,电影业步入辉煌的快车道。市电影公司自建立后,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开展了一系列电影发行放映宣传活动,如“五四青年节影片回顾放映月”“法制宣传电影周”“中外文学名著影片汇映”等。那些经典影片,以其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为成千上万的莆田人所认同和接受,激发起人们爱电影看电影的热情。各县区的电影放映队伍深深扎根于莆田这片热土之中。
20世纪80年代初期,市电影公司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积极发展集镇电影院和售票点,改善农民看电影条件,朝着从室外到室内,从包场到售票的方向发展。并积极推行承包责任制,改革电影发行放映经营管理。1985年起,对16毫米影片除固定售票点按月安排影片外,其余电影节目采取分开挂牌、自由选择的办法,按片定场定租,使各项电影经济指标均居全省各市前茅。
建市后,莆田市城乡电影放映单位不断发展,位于市区的西湖电影院竣工开业。还新建庄边、梧塘、北高、石庭、新县、西天尾、萩芦、笏石等电影院和新县、萩芦、石城、霞皋等近40个农村16毫米放映队。
20世纪80年代中期,市电影公司对所属各放映单位实行不同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电影放映事业的发展。并且,在1982年普及规划的基础上又增设了大放映点1个,中放映点1个,小点1个,照顾点5个,进一步普及农村电影的放映。特别是对省定的新县、庄边、平海、常太等四个贫困乡、村的电影片租实行优惠减半的政策,以解决老、少、边、贫困地区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影片发行、宣传、管理等的一系列改革,以节目拷贝投入产出为核心的面向市场的经营机制开始初露雏形。莆田市电影放映单位发展到219个。
进入20世纪90年代,社会文化生活结构日趋多样化,以家庭电视普及和录像厅、歌舞厅、KTV、电子游艺机为主体的消费文化的兴起,对电影的发行放映形成巨大的挑战和冲击,观众开始流失,电影市场出现萎缩。20世纪90年代初期,市电影公司内部实行改革,更新经营理念,千方百计增进电影单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遏制电影发行和放映收入下降的趋势。并把内部看片厅改造为对外开放的“庭院深深”电影豪华小厅,拓展城乡电影录像发行放映业务,把电影发行放映市场搞得红红火火。
1991年,全市发行收入358.6万元,比建市初期的111.9万元增长156%。放映单位亦从1983年的92个发展到232个。仙游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成为年发行收入超百万元的县级公司。全市有5家农村集镇电影院年放映收入均超20万元,占全省14家超20万元集镇影院的36%。全市有两个单位被授予“全国电影发行放映先进集体单位”称号。
1990年1月至2月底,我市举办了“莆田市首届农民电影节”。历时35天的农民电影节,共投放影片节目234部,组织全市251个放映单位,放映4000多场次,观众达700多万人次,效果良好,盛况空前。是福建省第一次举办的农民电影节。
不久,莆田市境内放映机都换上新光源,单机、小机、提包机换上双机头、大机和座机。农村集镇影剧和乡村放映队都能放映普通幕、遮幅式、宽银幕影片。莆田县黄石、江口等影院,仙游县榜头、郊尾、大济等影院进行翻修改造。当时35毫米放映单位56个,其中市区(含城厢、涵江)11个,莆田县23个,仙游县22个。16毫米放映单位165个,其中市区17个,莆田县71个,仙游县77个,力求把城乡影院建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宣传窗口。这时,全市农村电影普及率达95%,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在城区、乡镇的电影放映中,市电影公司积极开展了《焦裕禄》《开天辟地》等一大批主旋律影片展映活动,引起了强烈的震动与反响,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后,《孔繁森》《浴血太行》《东归英雄传》《战争子午线》等影片拷贝投放市场,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农村,市电影公司组织了各县区150多支农村电影放映队,深入680多个乡村,开展一系列“优秀电影进农村”为主题的电影公益放映活动和各种形式电影下乡活动,电影下乡放映近6000场次,给农村广大人民群众送去了丰盛的精神食粮。
1996年,市电影公司对电影发行放映机制进行改革,在发行放映体制上,把16毫米影片的发行放映经营权放到县电影公司,电影拷贝单独购买或联合购买,鼓励国有、集体、个人共同兴办电影事业。同时,以乡村集体出资、群众个人出钱、以村为单位集资筹款等多种形式,妥善解决看电影收费难的问题,使农村电影放映市场渐趋规范化。并在城乡各地举办“莆田市第二届农民电影节”。
进入新世纪,莆田电影人牢记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奏响了新时期电影璀璨的乐章。2000年元旦至3月初,市电影公司开展第三届农民电影节和“百队千场”电影下乡活动,仅65天就放映电影3392场,观众逾200万人次。紧接着,市电影公司又在全市城乡开展《大战宁沪杭》等优秀影片和反腐倡廉影片《生死抉择》的放映活动,以及“党旗颂”百部优秀影片展映活动。市电影公司还适时向全市中小学生推荐《棒球少年》《TV小子》《扬起你的笑脸》等一大批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莆田电影可谓花开正艳时。
2003年,莆田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撤销,人员全部并入市电影公司,电影发行放映管理也跃上了新台阶。荔城区、城厢区(部分乡镇)、秀屿区等农村电影发行放映业务由市电影公司全面运营。莆田市各县区放映单位认真做好中小学生爱国教育电影放映工作,探索校园素质教育电影新课程。全年放映优秀国产影片15454场,学校的放映率达到80%左右。是年,莆田市登记在册的电影队有230多支,市电影公司发行收入近百万元。
2004年12月30日晚,“莆田市第四届农民电影节”举行,整个电影节持续2个月,200多支农村电影放映队深入农村放映电影1438场,200部优秀影片送到各县区农村进行展映,人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盛的“文化大餐”。
截止2005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后,市电影公司(含仙游县)农村电影队由原来的100多支发展到300多支,年放映场次由几千场增加到2万多场,观众达20多万人次。
2006年,已经崭露头角的高新技术的数字电影和公益电影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软实力的载体。市电影公司适时购进多套数字电影流动放映设备,开展农村数字电影下乡试点放映。紧接,启动农村数字电影“2131”工程,在荔城区、秀屿区、城厢区等农村进行数字电影巡回放映。
2007年2月10日晚,莆田市2007年农村电影“2131”工程百队千场电影进农村活动启动仪式在市艺术馆隆重举行。从5月份开始,市电影公司协调各县区放映单位,按照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总体要求,组建数字电影放映队,根据各辖区农村情况,全面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在全面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中,莆田电影人爬山涉水、不畏辛苦,把银幕挂遍全市城乡每个村庄角落,千方百计帮助广大观众看好优秀国产影片,赢得社会各界的好评。
自2008年开始,一张覆盖全市农村的数字电影放映网络初步形成,每年超额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下达到全市各县区公益电影下乡10572场次的工作任务(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市电影公司建立23支农村数字电影流动放映队,仙游县电影公司建立18支农村数字电影流动放映队,城厢区影剧院建立3支农村数字电影流动放映队及4支农村个体数字电影流动放映队,涵江新区电影院建立6支农村数字电影流动放映队及6支农村个体数字电影流动放映队,秀屿区建立农村数字电影流动放映队11支。
2011年,“党旗颂”百部千场电影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展映活动,在全市城乡隆重举行,为期2个月。《建国大业》《惊沙》等一批优秀影片,在全市社区、农村集中放映,得到了城乡群众的普遍好评。
2010年后,莆田大地影院、金逸影城、万达电影城等一个又一个的五星级现代标准影城先后落地莆田市各县区,影城配备柔软舒适的阶梯式座椅,环境高雅,设施豪华,服务周到,无不体现了高标准影城的高端放映技术以及细节化的人文关怀。
2023年,是莆田建市40周年。以此共鉴莆田电影业40年辉煌,我们相信莆田电影业会走得更好、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