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1月9日 星期四
天气预报:
汀港村手工线面制作技艺
【发布日期:2023-11-24】 【来源:本站】 【阅读:947次】

□李福生

 

 

 

马金焰/ 

 

早在宋代,手工线面就已经融入莆田人民的生活,大小喜事都能见到它的影子。线面,在莆田也叫索面、长寿面,人们过生日的时候必煮上一碗。大年初一早上,莆田每家每户都会准备线面。纯手工制作的莆田线面,有着独特的魅力。莆田许多地方,都有手工制作线面的历史。

埭头镇汀港村三面靠山,北面临海,贫瘠的土地催生出独特的生计。据村民介绍,汀港村的中房自然村是一个手工线面制作专业村,其线面手工制作历史悠久。相传宋代时,中房自然村的林氏祖先林勉带着一家人,从河南千里迢迢来到汀港定居。他带来小麦种植技术,在这片土地上精耕细作,每年小麦长势好、产量高。林勉把小麦种植技术在全村进行推广,从那以后,家家户户田间种植的小麦都有好收成。小麦也成为村民的主要粮食,他们用石磨将其磨成面粉,做成各式各样的面食,诸如面条、馒头……

林勉等人天生聪慧,在一日三餐的生活中发现莆田线面人人爱吃。于是,他们吸收了莆田先人手工制作线面的技术,并在制作工艺上进行改进提高,做成的手工线面既细又有韧劲,其色泽洁白,线条细匀,质地柔润,落汤不糊,香爽可口,名扬四面八方,慕名而至的购买者络绎不绝。

汀港手工线面要经过近10道工序,一般选用质量好的小麦,经石磨碾成精白的面粉,把面粉放在面缸里,用手拌搅成糊状的面团,最开始和面时,就得注意时令区别,不同季节要进行相应的调制。醒面后,将面团放在面板上用面刀切成大条面团,盘面四次(用手搓成一次比一次细的面条需要四次,再搓的时候要加上食油及醒面时间),再把约筷子粗的面条一层层绕在两根竹竿上(再放在面架上醒至第二天)。等到太阳出来后,再将配好的面架子拿到室外,把两根组网的面条,一头插进面架上,一头拉在手中,用力逐步一拉一抻,慢慢地拉至面变细长,使它们不相粘在一起,这样更容易得到阳光的照耀。晾晒的时候,在线面中间放根木棒,这样会让线面变得更细。

制作线面不但要有技巧,还要看老天的脸,因为线面需在太阳下晾晒。制作者每天要关注天气预报,选择晴朗的天气制作并晾晒。晴天,村里各晒面场上,面架一字排开,面架光滑的木料显示其已有一定年月,数百条线面高悬其间,倾泻如帘,状若飞瀑。同时,还要留意线面晾晒的时间。等到线面快干时,再折成需要的长度继续晾晒。收起的线面丝丝宛似流纱,洁白如玉。然后把线面分别用红线捆缚成一结(莆仙方言)又一结。据中房自然村的老人介绍,汀港线面都是纯手工精制而成,工序复杂且费时,从面粉到线面打包,大概需要10多个小时,一人一天只能做18公斤左右。每年冬至过后,是汀港手工线面销售的旺季。

汀港中房自然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以做线面为业,线面加工产业在这个村得到很好的传承发展。前不久,我和几位文友到汀港村采风,偶然在中房自然村的一个晒面场上,看到一位年近半百的老者手持两根细木棍,忙碌地穿梭在面架间,不时地扬起木棍在线面间上下挥舞,动作娴熟而又轻柔。一拉一抻,面条就在这样的“跳跃”中变细变长了。这位老者向我们介绍说:“制作线面首先要精选优质的面粉,随后要经过发面、捶打、挤压、团圈、搓细、拉抻等,传统的做法全部由人工操作完成,包括绑扎线面的细红绳,也是我们自己将麻线丝染红而成的。”那天,我们还在汀港村一位老乡家里吃了一碗点心面,碗面有煎蛋、油炸花生米、油炸紫菜,还有香菇、黄花菜、点心肉等,寓意欢迎来自东西南北的朋友来汀港做客。

晒面场上,阳光照射下的线面,好似跳动的五线谱,正在谱写着汀港手工线面之曲。难怪村里文化人戏称晒场上的线面是“能吃的五线谱”。

——选自《莆田市文史资料》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