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开创篆刻“莆田派”的宋珏
【发布日期:2023-11-29】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俞宗建

 

 


明代宋珏像

 

宋珏其人其艺

 

宋珏(1576-1632),又名瑴,字比玉,号浪道人、国子仙、荔支子,别号荔枝仙,自谓莆阳老人。明万历四年(1576),出生于莆田城关双池巷。宋珏初为县庠生,不愿受八股时文束缚,放弃举子业;后进南京国子监读书,为国子监生,又中途弃去,游学于南京、苏州、杭州等地三十余载。宋珏初游金陵,走吴越,侨寓武林、吴门间。宋珏是位优秀的文人名士,诗书画印,样样皆擅,系明代著名诗人、书画家、篆刻家。宋珏经常与“嘉定四先生”等名流一起吟诗作画,其人品高洁,技艺超群,为当世士林所赏识。晚年与钱谦益为文字友,与黄道周为气节友。当钱谦益、黄道周两人处于危疑患难时,他疏财仗义,济急难,无所畏避,时人无不传为美谈。

宋珏有“琴心酒德,书圣画禅”之誉。与文豪钟惺、诗人画家程嘉燧、诗文家顾梦游、文学家谭元春、书画篆刻家李流芳,成为莫逆之交。李流芳特地建一座“垫巾楼”让其居住,宋珏曾于李家作《山楼对雨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祟祯五年(1632),宋珏病逝于南京,归葬莆田文赋里(华亭镇)山牌村梅陇山麓。据《兴化府莆田县志》载:“客死石城,归葬于莆。”钱谦益为其作行状。明崇祯十四年(1641),浙江道御史李嗣京巡按福建,笃念世交,即刻尝心者代为掇拾之《宋比玉遗稿》于金陵;旬宣来莆,复立石表墓,谓“琴心酒德,风流倾江左之英。书圣画禅,购求尽海外之使”。题其额曰“海内盛名士宋比玉先生墓表”十二大字,文又备至推崇,其于激扬风雅、宏奖义烈,盖有至意存焉。其友顾梦游谓比玉不可无墓道碑,于殁后十年入闽,访其墓,酬而哭焉。适兴化李少文亦比玉友,巡方于闽,嘱任表墓。前辈风流如比玉之落拓,梦游之情挚,谈之令人齿颊俱芬。

宋珏开创“莆田派”。其与李在、吴彬、曾鲸并称明代“莆田四大家”,是“闽中画派”一位杰出的大画家。宋珏也是明代吴门画派的重要人物。 


 

宋珏题跋《文天祥〈木鸡集序〉》(局部)

 

 

 

宋珏《楷书元日书怀二首扇页》


 

静观自得


 

宋珏所刻蔡襄《古香斋宝藏蔡帖》(局部一)

 

   

宋珏所刻蔡襄《古香斋宝藏蔡帖》(局部二)


 

 

宋珏所刻蔡襄《古香斋宝藏蔡帖》(局部三)


 

宋珏所刻蔡襄《古香斋宝藏蔡帖》(局部放大图)

  


中兴汉隶第一人

 

隶书在宋元明三代逐步式微,只不过在金石学和复古书风的影响下,并未彻底消亡。至明代前中期,隶书更是低迷。“隶法宗汉”在当时还未成为一个书法认知常识,书法家多数取法自魏晋唐代隶书、或效仿同时代书家,而莆田书画篆刻家宋珏则从根本上改变了隶书取法的方向性错误,溯源穷流直接“隶法宗汉”。

宋珏兼精篆刻学秦汉鉨印,突破篆文入印的传统,以八分书入印,自成一派,从而开创篆刻史上的“莆田派”。钱谦益、王阮亭等极为称赏之。

据明末书画家周亮工的《闽小记·印人传》载:“莆田人有宋比玉(宋珏)者,善八分书,有声吴越间,后人竞效之,至用其意于图章,古无是也。”周亮工又言:“以八分入印者,始于比玉,世称‘莆田派’。然考其名印及‘荔枝仙人’别号章,皆汉人矩,不专以八分入印也。”

清代莆田人郑王臣《兰陔诗话》载:“吾莆宋比玉善八分书,有声吴越间,人竞效之,号‘莆田派’。”至清代,“莆田派”(闽派)与“皖派”“浙派”并称为中国篆刻的三家流派之一。宋珏与刘元弼(莆田人)、林之蕃(闽县人)并称“闽中三绝”。

清代海宁周春《论印诗》中云:“闻说莆田宋比玉,创作汉隶入图书。爱奇竟道翻新样,古法终嫌尽扫除。”

宋珏开创自成一体隶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自中唐隶书没落之后数百年式微衰弱的问题,其调整并修正隶书取法的年代方向性错误。宋珏系重新将学习的触角溯源穷流伸向汉代隶书的第一人。宋珏保存了隶书一脉古朴纯正气息,为后代指出隶书学习的溯源穷流,对清代隶书复兴有开拓之功。宋珏开创“莆田派”在中国书法史上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闽派(莆田派)代表人物有宋珏、吴晋、练元素、薛穆生、许有介、兰公漪等。

 

清代隶书复兴的引路人

 

宋珏系引领明末以降、清代隶书复兴的引路人。晚其四十六年出生的清初隶圣郑簠可称为清隶的开山鼻祖。他的学书经历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宋珏隶书独具一格的重要意义:郑氏“初从时人宋比玉(宋珏),见奇而悦之,学二十年,日就支离,去古渐远。深悔从前不求原本,乃学汉碑,始知朴而自古,拙而自奇。沉酣其中者三十余年,溯流穷源,久而久之,自得真古拙,趋奇怪之妙。”(《隶法琐言》)

郑簠从学宋珏到溯流穷源汉碑的转变,印证了学界对书法溯源“隶法宗汉”及“师心不师迹”观点的重要性、正确性。

历代史家、名家评宋珏选录

明代李流芳诗云:“爱君匣里端溪色,更遣烧灯试墨回。”

明代钱谦益诗云:“画船携得砚如规,曾向春红伴画眉。珍重朝来远山色,小鸾(比玉妾)休咏白头词。”

明代钱谦益诗云:“落魄风流迥不群,酒场骚垒自能军。”

明代顾梦游诗云:“君因求友切,去我指吴阊。”

清代周亮工《赖古堂书画跋》称:“比玉,人知其善分书,不知其行楷俱登峰造极,人恒索其分书,比玉亦以汉隶应之耳。”

清代张庚《国朝画征录》言其临摹李公麟《辋川图》,长卷中山石纵笔作褶带皱,虽不设色,略有变通,自立新意,确实体现出传统图式的整合与变异革新的机运。

清代郑王臣说:“比玉诗思轩爽流逸,不在松圆(程嘉燧)、檀园(李流芳)之下。”

清代秦祖永《桐阴论画》云:“诗情画笔,倾倒名流,所写山水,脱尽画史习气,盖由其人品高洁,故落笔清而神腴,简而意足,自有一种高逸之致流露尺幅间,真士人雅构。”

 


宋珏《山楼对雨图》


 

 

宋珏《梧桐秋月图》


 

宋珏 《墨笔松屋读书图》

 

 

宋珏《荔枝图》

  

 

宋珏《山楼对雨图》

 

《山楼对雨图》是明代画家宋珏创作的一幅纸本设色国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宋珏自题:“山雨楼中试墨时,霜豪雪茧对君披。别来对雨遥相忆,添写松间雨后枝。戊申冬孟八日有雨意,午后忽晴予坐长蘅小楼中,出古子石研,试叶道人墨,遂拈高丽纸相对作画,时已渐暝,而予画未意,因携归清凉庵补之。是日忽雨人迹不到,补意。因系以诗,长蘅见之,为一莞尔否。宋珏识事十三日也。”又题:“别君数笔出云峰,来看当年雨里松。十载再来明又别,秋山知隔几千重。丁巳秋八月十一日,重过山雨楼,明日之青溪矣,用长蘅旧韵戏题。珏。”钤印“比玉”“宋珏之印”“宋穀之印”三方。

另,该画作上钤有“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嘉庆鉴赏”“三希堂精玺”“宜子孙”“石渠笈”“宝笈三编”“宋”“二石”等鉴藏印诸方。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