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刘备的建业爱民哲学
【发布日期:2009-09-30】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刘备是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但他的出身贫寒,按族谱推衍名义上的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少孤“与母贩履积席为业”。他称帝之后,还被他的敌手写为“贩履积席小儿”,所以刘备虽然辈分属“皇叔”,但这种关系并不为当时的人看得起。刘备之所以能建功立业,完全是他“以人为本”的结果。
建安十三年(208)当时曹操南下,刘备率军撤退,荆州人民跟他走的有10多万,拖家带口,大军一天只能走10多里,部下劝刘备快走,他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日为吾,吾何忍弃去!”在那种防分危机的情况下,万乘之主甘与“赴义之士”同败,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动人的一幕了。
刘备能提出以人为本这个口号,并非突然灵感,而是有深厚儒学基础的,他15岁跟随卢植求学,还多次与郑玄探讨过“治乱之道”。卢植和郑玄都是配享孔庙的大儒。刘备虽然“不甚乐读书”,但深受儒家民本和仁政思想的熏陶是可以肯定的。
刘备与曹操、袁绍、袁术等不同的是,他豪不骄纵霸道能真正折节下士“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谦虚能创造奇迹,同时又是最难达到的美德。许多人一旦上了一个阶梯,就爱自命不凡,骄傲自大、以为高人一等。就免不得意忘形了。当时曹操以骄横的态度对待张松,结果张松心怀怨恨特向刘备。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谦受益,满招损,结果相差太大了。
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信以成之”。意谓出众的领导人时时以正义为心的本质,用诚信的态度来成就事业。“义”还包含有爱民的意思,在那个争城夺地的军阀混乱时代里,能够“爱民”是难得的。刘备败走樊城时,成千上万民众扶老携幼,随他一起撤退,滚:渡江。有人劝他摔掉难民轻装逃走,他始终不肯,他说:“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若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吾不忍也,吾何生哉!”
刘备宽厚待人,爱惜百挫,却树立了鲜明动人的形象,进益州时,庞统主张趁刘璋会宴时演一场“鸿门宴”,刘备坚持整体利益的理念。“放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他立即展开积极的行为识别活动,“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实际上刘备的雄才大略,是统一中华,振兴汉室,一时心切只会因小失大,所以能抗拒诱惑,坚持“仁又战”,充分显示了深远的政治眼光。刘备在树仁义结民心外,还十分重视人才的作用,他起用人才不拘一格,得士者昌,失士者亡,虽然他的地盘和人才基数都不如曹操,却创造了一个足以制衡对手的局面。
刘备是一个“爱民惜物”的“忠厚长者”,一个仁德的开明君主。他当新野牧不久,就造福于民,新野之民就歌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进入西川后得以建立基业,真是“信以成之”。言必行,引必果,取信于民,这才是优秀领导的必备条件。 (吴春荣)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