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并非酒话
【发布日期:2024-02-07】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朱谷忠

 

 

说来好笑,我第一次对酒发生兴趣的原因是由读诗引起的。

记得那时我才十七八岁,在报纸上发表了几首诗后,便一心想当诗人,可谓年少气盛。当时读得最多的是唐诗,写得一手好诗的诗人们,大都是能饮善饮的酒徒。有一天,当我读到李白的“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几句诗后,忽然傻里傻气地想到,自己写不出好诗来,可能与平日里滴酒未沾有关。于是把书一扔,从床底摸出平时积蓄的一元钱,去酒店买了半斤地瓜酒、半斤花生米回来,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气喝个精光。不用说,酒碗尚未放下,便觉天旋地转,终于难以支撑,扑通一声倒在床上。也不知过了多久,又觉胃里有一团火焰要喷出,刚要抬头,就哇一声吐得肝胆俱裂。最后,一歪身又倒在床上,昏沉沉直睡到天亮。次日,仍不能起身,人像散了架般的难受。结果,除了被家人臭骂一场外,可怜心中仅有的一点诗意,也逃得无影无踪了。

从此,我只得对酒敬而远之,心存余悸。但一想到自己不会喝酒,料定将来写诗也成不了气候,又不免在心里连连哀叹。直到后来看到一份材料,说在美国的8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有5个喝酒,其余3个也不是酒鬼,心中这才感到一点安慰。

但作为一个男人,要想一辈子不喝酒是不可能的。比如去参加宴席,你总不能一个人闷头吃菜,对别人的善意劝酒一直无动于衷,那样叫人看了也不习惯。加上我也不是善于安分的人,在酒桌上不喝酒,时间一久,总觉得缺少一点豪气,一点踔厉、激扬的精神,于是又慢慢地显出哥们义气,好歹喝上一两口,或者一杯。事后听着别人的夸奖,觉得又体面了许多。再后来,参加了工作,由于社会活动和个人活动较多,每临饭局,不免也要劝人或陪人喝上一两杯,每次竟然自我感觉良好,如此这般,日久天长,便慢慢又对酒发生了兴趣。

平心而论,酒确不是坏东西。现在有不少学者还认为,酒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试看古今中外,多少庄严的、喧闹的场合,多少风俗习惯,多少婚寿喜宴,甚至外交上缔结盟约,投资上签署项目,都无不供之以酒,这就足见酒的源远流长,也足见人类对酒的特殊感情和普遍认同。而与酒有关的名诗名言,在中外文人的著作中,更是数也数不过来。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辛弃疾的“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等等。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对酒更是赞不绝口:“我饮了一杯马丁尼酒,便会觉得大了一些,高了一些,聪明了一些;当我饮了第二杯,我会觉得超然;再饮几杯,我会觉得我能力无限!”这就难怪世上有许多人一直认为酒与文学天才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因喝酒有过失败的经验和缺乏文学天才的我,还是认为对酒要加一点克制的好,一见酒就大饮特饮,或一味地闹酒酗酒,必定会物极必反。中外历史上因酒误事的记载也不少。在这方面,我倒是十分信奉台湾诗人洛夫的见解,他说:“每次浅尝即止,微醺是饮酒的最佳境界。”试想有客自远方来,或有朋欲往远方之前,大家围坐一起,浅斟慢酌,酒过三巡,叙谈友情;再佐以卡拉OK,任胸中温暖,血气上升,如跨仙鹤,如乘好风,多么解馋尽兴,多么自由快活!除此,我也常常一人独饮。有时妻子不在家,酒兴又起,便往往会丢下手里正忙乎的活计,直奔厨房,搜罗出一些牛肉干、茴香豆一类的东西,再好好坐下来,倒一杯酒,慢慢举起,先是探舌而抿,啧啧有声,随后再夹一块菜肴进嘴,细细咀嚼。接着,又自得其乐地一口口喝下去。这中间,也可以摇头晃脑地背诵自己的诗文,也可以毫不难为情地学唱一些流行歌曲。总之,那份惬心快意,也是文字所不能形容的。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