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传统失蜡铸造技艺
【发布日期:2024-03-0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朱仁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珠宝属于“传统技艺”这一门类。传统技艺延续着中华文脉,是典型的文化符号,伴随着历史进程,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与之紧密关联。各民族风俗不一,催发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产生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代表性器物。时代变迁让新旧技术更替,手艺人的生存空间被挤压,一些传统技艺面临消亡的可能。

数典不忘祖,逞技溯根源。“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莆田市传统失蜡铸造技艺几经兴衰,薪火相传,正合此意。金银器以金银等贵金属为材料,从其诞生之初就被赋予了远超实用器物的意义。古今中外太多的人对金银饰品情有独钟,全因工匠能利用金银特性施展高超技艺。不仅如此,金银饰品还被赋予了避邪去恶、趋利佑福的寓意。在我国民间,一直沿袭这种以金银饰品庆贺祝福的文化风俗。婴儿满月,长辈会找工匠为孩子打制手镯、脚镯等金银饰品,讨个喜庆;姑娘出嫁,娘家也会陪嫁金银饰品,图个吉利。正是依赖着沿袭至今的民间风俗如源头活水般的浸润,莆田市传统失蜡铸造技艺才得以绵延至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黄金、白银等贵金属珠宝的传统制作技艺依赖这种“基因”而传承至今,有捶打法、熔模法、抽丝编结法以及珐琅彩等等,不一而足。以珠宝模具开发为例,行业内普遍应用的熔模法,即源于焚失法(中国传统失蜡铸造技术)——焚失法最早见于商代中晚期,这种技术在无范线失蜡法出现之后逐渐消亡。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尊盘,就是用失蜡法熔铸的。在2400多年前的战国早期,就已发现我国所知最早的失蜡铸件。

为非遗传统技艺注入新活力,是当下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如今,金银加工的技术日新月异,要想树立我们的民族品牌,就要充分开发当代首饰加工制作的主要工艺技术——制作失蜡法需用的“石膏(蜡)模具熔铸金银首饰模具”。林国庆,是2020年底公布的莆田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失蜡铸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至今他仍然采用传统的、古老的失蜡法工艺制作金银首饰模具,一家人坚守,几代人传承,专门为金银首饰做“嫁衣”。继承和发展传统珠宝制作工艺,显现了手艺人坚守的工匠精神;传统失蜡铸造技艺非遗项目,标定了技艺的核心文化价值;保护传承、发扬壮大古老技艺,具有积极的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

人丁兴旺延支脉,技艺传承有渊源。《钦定四库全书》中,《方舆胜览》这样描述兴化军(莆田古称):“地不大于曹滕,俗已几于邹鲁。”兴化军建立后,著作佐郎段鹏为首任兴化知军,以德化民、提振文风,成为莆田崛起的新起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传统失蜡铸造技艺,在两宋时期获得空前发展,如今莆阳的老街已历经千年风雨,金银工匠云集九头十八巷,仍依稀可见手工业在此繁盛的影子。当时,莆仙人抗元,多次遭受血洗,百业凋敝,而莆仙士子竟誓不仕元、不食元禄,纷纷放弃科举,选择以艺传家,所以才有手工艺流散于今荔城区的黄石、北高和秀屿区的东峤等一带乡镇。这使得一度渐显凋敝的失蜡铸造技艺再次得到“接济”,并有了质的飞跃。明嘉靖年间,因倭寇屡屡犯境,兴化府城十室九空,让失蜡铸造技艺再次陷入无以为继的窘境。清初迁界禁海,又使得活跃于兴化平原沿海一带的手艺人背井离乡,担着货郎担游食四方,艰难谋生。抚今追昔,犹可一叹!

跨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逐步开放黄金加工限制,东峤林氏乘势而上,充分发挥祖传技艺优势,为走南闯北的打金人服务。同时,作为这一传统工艺的继承人,林国庆亦创办了珠宝模具公司,以责任与担当,保护传承并弘扬这一古老的传统失蜡铸造技艺。

以前手工艺从业者社会地位不高、收入有限,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的确立与公示,非遗传承谱系在新时代进一步得到壮大,传统工艺焕发出新的活力。保存非遗传统技艺,讲好中国故事,是传承人下一步所要面对的共同话题。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