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陈经邦的故事
【发布日期:2009-12-29】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明朝嘉靖年间,在仙游盖尾与莆田华亭交界的地方,有一户姓辛的贫穷农家,夫妻二人相依为命,勤种薄田,节衣缩衣,苦度时光。丈夫年近六十岁了,还是膝下无儿。二人日夜担扰,心里十分焦急。后来听人说莆田东门外梅花亭的观音佛非常灵圣,便一齐前往烧香磕拜,虔诚求子。南海观音见他们诚实厚道,安公守已,年老无依,顿生怜悯之心,当即慨然应允,派遣金童下凡投胎。之后,辛家老婆果然有了身孕。五十几岁的妇人,居然生下了一个胖墩墩的“达埔仔”。夫妻俩人老来得子,欣喜万分,把亲生骨肉视作掌上明珠,寄予无限希望,给他取名叫“辛邦”,寓意为立志兴国安邦,辛勤报效朝廷,为劳苦百姓造福。
辛邦自幼乖巧伶俐,逗人喜欢,从未给父母添麻烦。老辛家熬过了“月里”,已是身无分文,一贫如洗。为填饱腹肚,夫妻二人又早出晚归,下田耕作去了。他们租种的是莆田城里庙前陈家财主的田地。财主听人说,辛家喜得男儿,十分天真可爱;父母不在家时,摇篮会自动摇摆,心中觉得奇怪,亲自登门一看,果然真是如此,绝非凡夫俗子。想起自己老婆生的都是女儿,有心抱养辛家孩子,未知如何?就到城隍庙卜杯。宫公告诉他:辛家生的是贵子,有文曲星辅护,后日必成大器。财主满心欢喜,回家同老婆商量好了,第二天便早早动身到了辛家,说明来意:同情二老穷困、年纪老迈,无力培养孩儿读书成才;愿意从此免去所有回租,代为抚育辛邦长大成器;将来两家父母皆认,安享晚年不必介意。辛家夫妇先是于心难忍,不肯答应;后来经不住陈家财主话语亲切,一片诚心、再三恳求,联想自己对培育儿子确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误其前途岂不可惜?只好收下财主厚赠的礼金,让其抱走辛邦,前往城里而去。
陈家财主将辛邦当作亲生儿子抚养,先是叫他陈辛邦,入学后先生定名为陈经邦。经邦秉性聪明,读书刻苦用功。儿童时代在小西湖“读书园”求学,课业成绩优良,博得先生赞赏。后来陈父听说城外莘郊中社有一家辛氏家族,祖上乃从仙游迁来,正是经邦生父的同宗亲人;陈家的东黄亲戚黄正中,又刚好在中社建立了“锦亭里”学馆,教周边各村少年读书,名气颇大。于是也把陈经邦送往莘郊锦亭里就学。
从城里庙前、后塘经头亭、二亭、三亭到莘郊中社,往返八里多路程,陈经邦日日步行,风雨不误。在黄正中的精心培养下,学问大有长进。几年后,陈经邦慕名前往九华山陈岩寺旁的“琉璃书院”精研历代经典;成家之后,又幽居龟山福清寺继续深造,研读多载。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他辞别家人,取道九鲤湖,求神仙指点玄机后,入京应试,一举中了进士,职授翰林院编修;隆庆时,任东宫太子朱翊钧的讲读官;万历帝时,官至礼部尚书兼学士。
当时,朝政腐败,忠廉正真的陈经邦逐渐受到排挤。在皇帝为太后建起“盖露亭”后,他记起九仙忏语:“官拜盖露亭且止”,就毅然辞官,告老返乡。那年他才四十多岁,重游龟山胜地,见寺宇败落,感慨万千,回想早年间在寺中苦读时许下的誓愿:“若能高中,当助僧人重修刹宇”,于是捐赠重金,发动募缘,并向当朝宰相福清人叶向高等大臣劝化筹资,动工重建龟洋大刹。功德圆满后,又来到梅花亭修建“普照寺”前往仙游重修辛家祖墓hellip;hellip;他“林下”三十余年间,为兴化家乡做了许多公益事业,深受百姓赞扬。 (口述:陈光铸 整理:黄秀峰)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