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学范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一些礼俗变得越来越简单了。就拿婚俗这重要的礼俗来说,与20世纪80年代以前相比,也简化了不少。比如莆仙婚俗中有两个与称呼有关的礼节,现在的情况是一个几乎消失,另一个也减少了。
按照莆仙传统婚俗,亲友送礼日期是新郎新娘婚礼的前一天,即新郎举行冠礼的那一天。而且至亲们那一天都会到达,见证新郎的成年仪式,第二天早上在新郎家吃“上头饭”。亲友们带着贺礼而来,贺礼中必有一块崭新的布料,称为“布联”,就是贺幛。这贺幛是当时最好的布料,而且色彩要偏于明丽,红色,图案是吉利的,以烘托喜庆的气氛。要知道在蓝蚂蚁、布票的年代,人们服装单调,商店里布料的花色品种不多,一块好布料也值不少钱。贺幛一般是长条形的,有的就买毛毯。主人收下礼物后,就把布料取出,挂在大厅上。分成三区挂,面对大门的那一面即福堂那儿,挂父党的贺幛,背对福堂面向大门,左侧墙上挂母党的,右侧挂妻党的。各按尊卑亲疏老少的次序悬挂,不可造次。贺幛是竖着挂的,由于布料多,一般会重叠。布料上要有落款,才知道是谁的。
落款的上款,写着“某某与某某结婚志喜”。下款,就是送布料的人,要写上称呼和名字。因为下款写在一个细长的红布条上,用别针别在贺幛的左末端,人们称这为“尾说”,“说”的莆仙音与“岁”相近,阳去调。写这个“尾说”大有文章。不是直接写相对的称呼,如兄弟、外甥、姨夫,而是另外有一套称呼。这种称呼来自儒家的礼仪。
按照礼俗,婚礼以新郎父亲的名义举行,所以“尾说”的称呼,是送礼人相对于新郎父亲的自称,分成祖党、母党、妻党三大系。祖党上辈称内表叔,平辈为内表弟,小辈为内表侄。母党上辈为母舅,平辈也为内表弟,小辈为内表侄。妻党上辈为愚舅,平辈为内弟,小辈为内侄。母党和妻党的平辈、小辈的贺幛,其“尾说”只能由上辈领,如“母舅某某领长子某某敬贺”“母舅某某领次子某某敬贺”“愚舅某某领长子某某敬贺”,以此类推。其他的称呼还有姻教弟、姻家弟、姻家小侄、外表弟、外表侄、姻眷教弟、姻眷弟、姻眷小侄等。朋友称通家弟,同僚同科为年家弟等。
贺幛挂在厅堂上,花团锦簇,非常漂亮。对于参加婚礼的亲友们,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拥上厅堂看“布联”。女性多鉴赏布料品种的高贵,图案之美丽。男性多看看“尾说”,看看是谁送的,与主人是什么关系,借此可以了解主人家的亲戚关系。大部分人不知道上面古怪的称呼的意义,只是将名字与主人对应起来,才知道原来那称呼是与哪一个普通称呼相对应。实际上,现在的婚礼中很少有送布料的(一般折成钱),有布料也很少挂起来,即使要挂起来,要找一个会写“尾说”的人也是很难的。这种人旧时一般是熟悉礼仪的博学鸿儒,现在很少了。
贺幛挂上,婚礼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马上就到了喜宴时分。当喜宴进行到一半,会暂时停一会儿,按照传统礼俗,这时候举行“勘带”仪式。“勘带”本意是打招呼,在婚礼上其意思是拜见男家亲友。莆仙人称之为“捧称呼”。新郎新娘在主持人带领下,拜见参加宴会的男家亲戚,而对方照例要拿红包给新郎新娘,莆仙称之为“答拜”,其实就是见面礼。所以莆仙也称这个仪式为“答拜”。这个拜见次序是事先拟好的,按照次序,一点也不能乱。拜见的第一个还是新郎的舅舅。亲戚们大部分不坐在固定的地方,有的可能还在厨房里帮忙,有的会故意躲起来。新郎新娘要按次序,到处去找,务必一个一个找到,当面拜见,这也花了不少时间。好在大家都已吃了一些,这时候停一停,乘机敬酒寒暄什么的,气氛倒更加热烈。莆仙人常说“做给人会勘带的”,意思是要把家庭打理到富有,不输给别的亲属,才不会在这拜见仪式上自觉寒酸。
婚俗中的称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莆仙重视礼仪伦常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