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忆李耕老师少年时求学故事一则有感
【发布日期:2010-04-1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李耕老师出生在仙游县度尾中岳凤池村的一个农家里,他的祖父和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工艺、绘画师,少年时代的他,他在家教渊源的薰陶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对画画产生了兴趣,他常常拿着土瓦片、白土丸在庭院埕地上漫涂乱画,有时竟然画出了花样来。李耕的祖父辈俩看到这个时候还有这么一手的玩艺儿,心中觉得惊奇和乐乎乎的,也许我们“凤池”的希望就在这个孩子身上!
李耕祖父辈们除了农田收入一小部分粮食外,大部分是靠他们特有的手工艺(制作灯笼)和绘画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因此,他们一年到头,不是平原,就是山区,为寺庙画神像或给富人画肖像。李耕跟着其祖辈们东奔西跑,那里有时间去上正规私塾学堂呢?但他十分爱画画,也非常爱读书,一边忙于跟家人学画,一边争取找机会读书,他每到一个新地方去画画的时候,总是首先打听那里有无私塾学堂,在什么地方,先生叫什么名字。
我在少年时代,记得曾有一次回家乡过节日时,碰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妈,大家称呼她“仓前妈”。这位老大妈一见我就问:你们是回来过节吗?便拉着我的手到身边来问长问短,问我有没有去读书,顺口就说到她娘家的孙子在仓前书院教书的事情来:“前几年我回娘家去,我那个孙子还在书院里教书,回了家一见是姑姑回来,非常高兴,就给我谈这个那个,还谈起一件最高兴的事情:前几年有一个lsquo;画仕生rsquo;的孩子,很聪明,他跟祖辈们学画,也很喜欢读书,有一天找到书院来要求帮忙他读书的事,这个孩子叫什么名,我老人给忘了。”
过了好几年后,我才认识了仓前书院教书的老先生,他不但很有学问,而且也想把农民耕田的犁、耙农具改造一番。他想在犁壁上按装一把厚厚的竖弓刀,铁耙齿本是四方形的改作剑刀式的,这样就可以把田土块堑的碎碎了。他想的巧妙,也很切实,但他是个老书生,不会自己动手去改造。于是有一天他特地来找我父亲和叔父(铁匠工人),商讨改造犁耙的事情,如果改造成了,这对农民来说,会省了好多好多的耕作时间和劳力啊!我父亲和叔叔就照老先生的意思去试,终于改造成功了。
我祖母早已认识这位客人,便忙着去煮一碗鸡蛋汤,款待这位客人。这位老先生打扮的有点不像和尚又不像算命先生的样子,我很好奇,就一直跟在我祖母身边,很想从祖母的话里得到这位客人的身世及与我家是什么亲戚关系?
就在这位老先生吃鸡蛋汤时,他手指着我又问我祖母说:“这是你的孙儿吗?有没有读书?”我抢着答道:“在店洋尾教堂读私塾,先生名叫太子淡。”老先生点点头笑着说:“有读书就好,要用功读啊!”老先生又接着谈下去:“好几年前,我还在书院读书,当时有一个孩子名叫李耕,他是跟祖父辈学画,也很爱读书,是个聪明懂事的孩子hellip;hellip;”噢!我忽然想起来了,记得那一次回家乡过节日时,“仓前妈”给我介绍那位教“画仕生”孩子的先生,原来就是他。我又去问祖母这位先生名叫什么?祖母小声地对我说:“名叫南生,你小孩子不准乱叫名,没有礼貌,知道吗?”
李耕的名字从此就印在我的脑海里,但还没有见过面!
抗日时期,仙游师范学校迁到度尾石碑兜(现今度尾中学),当时我在师范就读,与李耕老师的长子文琰是要好的同学,有一天星期日,文琰带我到他家去拜访老人家。他很和蔼,平易近人,十分可亲,就这样我每逢星期日便去李老先生家里,看看他怎样打炭稿,怎样落淡墨稿和落墨运笔画画的过程。
(未完待续)(蒋金读)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