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宗
端午节前,与同事去超市,看到包装精美的粽子,我不禁想起了家乡莆田的端午节。
家乡的端午节,是一曲余音绕梁的童谣。家乡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爬龙船。”这首童谣描写的正是家乡盛大的端午节。端午节又被唤作“五日节”,在老家很多地方,从初一到初五都可以算是端午节,节日的隆重恐怕仅次于春节了。按照传统习俗,端午节第一天,即初一,家乡人要吃“米糕”过节,米糕又称为“碗糕”——即把大米磨成浆,然后发酵,再加上白糖蒸熟,新出笼的米糕热气腾腾,口感松、软、绵,堪称美味。初二包粽子。初三吃螺,指的是家乡海边特产的“小麦螺”,传说脖子短的人,这天吸螺,脖子就会变得修长而美丽。初四在门框两边插上艾草,驱邪消灾。五月初五这天则进入了端午节的高潮——爬龙船比赛。据说有些地方甚至还有“龙鼓诗”——民间艺人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划龙舟时创作的方言俚歌。每年端午节,乡亲们组织龙鼓游唱队举着牌灯,敲打鼓点,行进在大街小巷,祈求乡人平安吉祥。“龙鼓诗”声韵古朴优雅,富有感染力。只是迄今我也未能领略这一盛况,难免感到有些惋惜。
家乡的端午节,是一根牵动乡愁的丝线。仔细想来,我未在家乡过端午节已经有20余年了。儿时的记忆里,每个端午节前夕,外婆都会小心翼翼提一篮筐未煮的“虎蛋”来家里,同时还有给我们兄弟姐妹的新衣裳。据说“挂虎蛋”的习俗还寄托着浓浓的爱意呢。传说很久以前,天上有个瘟神,每到端午节都要来到凡间为非作歹,特别是伤害无辜的小孩,轻则发烧厌食,重则卧床不起。这可把妈妈们急坏了,纷纷到庙里头烧香拜佛。女娲娘娘闻讯后去找瘟神理论:“今后不许伤害我的嫡亲孩儿!”瘟神自知不是女娲娘娘的对手,便问道:“不知娘娘下界有几个嫡亲孩儿?”女娲一笑:“每年端午节,我会让我的嫡亲孩儿在胸前挂上一只蛋兜,不许你胡来。”从此,端午节挂蛋兜的习俗逐渐流传开来。每到这天,母亲们便将蛋煮熟挂在孩子胸前,祈求平安。
那些用五色丝线编织的蛋兜,可以盛满黄黄的鸭蛋和鲜甜的桃子,却盛不下满满的乡愁;当年和小伙伴们非常热衷的“端午立蛋”游戏也早已成了遥远的回忆……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年年岁岁端午节,岁岁年年家乡情!哦,家乡的端午节,又何尝不是这样充满诗情画意,这样让人怀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