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何人贿赂得美官——《宋史·蔡京传》难句解读之一
【发布日期:2010-04-20】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宋史·蔡京传》是研究蔡京史迹的基础史料。因历史背景变迁,时隔千年,一些文句看似好读,欲解其本意并非易事。如传文末段一句总括性文字,曰:“(蔡京)暮年即家为府,营进之徒,举集其门,输货僮隶得美官,弃纪纲法度为虚器hellip;hellip;”(据中华书局标点本)。其中“输货僮隶得美官”一句,学界各有其解。
《二十四史全译》(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下称《全译》)译为“运输货物的僮仆都得到好的官职”。而《莆田史志研究》所刊《lt;宋史·蔡京传gt;译注》(下称《译注》),则译为“只要花钱送礼,书僮、隶役(也可以)得到好官职”。二者对句中“输货”一词,解读明显差异。
汉语古文字一字多义,给古文释义带来不少麻烦。即如“输货”之“货”字,有财物、货币、贿赂、买卖等多种含义。只有从文章的整句、整段来把握,方可准确选择其义。《蔡京传》此句是揭露其见利忘义、贪婪成性、卖官乱法行径。《译注》取贿赂买官之义,是较为贴切词义的。《全译》直译为“运输货物”,虽不背离货字含义,但距传文原意差之远矣。
尽管二文对“输货”一词释义大相径庭,然此句均解读为僮隶求得好官职(得美官),则是一致的。乍看,虽与传文句意大体吻合,可以读通,但与《蔡京传》上文“厮养居大官”(僮仆可当大官)一句,则有重复之弊,由此反证解读可能有误。更为重要的是,两家译文对得美官者为谁?竟然没有真正读懂搞清。
翻阅清人毕沅《续资治通鉴·宋纪》有关蔡京的史料,第九十七卷,于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秋七月,“蔡京移儋州安置,行至潭州(今湖南长沙)死”的记载之下,亦有一段类似于《宋史·蔡京传》末段总括性的文字。文曰:“(蔡京)暮年即家为府,干进之徒,举集其门,输货僮隶以得美官者蹱相蹑,纲纪法度,一切废为虚文hellip;hellip;”。
毕沅不愧为史坛名家高手。他大概亦感到《宋史·蔡京传》“输货僮隶得美官”句有歧意,特略加数字(黑体字者),便将得美官合理又准确地破译了。原来,《蔡京传》所指“得美官”者,并非《全译》、《译注》所解之“僮隶”,而是“营(干)进之徒”,即谋求进身的跑官者;换言之,并非僮隶向蔡京输货(贿买)求得美官,相反,恰是蔡京府上的这些僮隶,成为营进之徒贿买美官的第一对象,或称之为跳板。亦即营进之徒通过贿买(输货)蔡府僮奴,上通蔡京(当然,亦免不了重贿蔡京本人),以得美官。如此,此句与前文“厮养居大官”文字重复之嫌,亦随之化解了。
余又查阅明人陈邦瞻所撰《宋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标点本)卷四十九《蔡京擅国》一节,发现此句文字与《宋史·蔡京传》仅一字之差,即于“输货僮隶”之下加一个“以”字。这可是关键之字,仅此一字便使文句岐意变得如此明晰无疑,真可谓一字定音!与清人毕沅所解甚为一致,且毕沅之改,看来有可能是受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的启发,改作“输货僮奴以得美官者蹱相蹑”,即通过贿买(输货)蔡府僮奴,上通蔡京,以求得美官的营进之徒,接蹱而来。将文句表述得更为详尽。并与“举集其门”相呼应。
至此,《蔡京传》所指得美官者为谁,终于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了。据此,试将该句标点如下:“(蔡京)暮年即家为府,营进之徒举集其门,输货僮隶(以)得美官,弃纪纲法度为虚器hellip;hellip;”。
这种句读,虽非定式,但比之现有《蔡京传》的标点,无疑更有助读者正确解读传文本意。《译注》者别出心裁,对“输货”一语强作句逗,不但背离古文句读的一般规律,更有削足适履之嫌,反而弄巧成拙,致译文走失本意。
毕沅、陈邦瞻对《蔡京传》“输货僮隶得美官”的破解,令余存疑甚久的难题顿开茅塞。既为之欣喜,亦为之生悲。
君知否,《二十四史全译》,乃是一部冠以“国家十五出版规划重点图书、“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重点项目”、“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规划重点项目”的新型古籍,并由前国家最高领导人题写书名。单凭三个“国字号”单位之“重点项目”,其品质与权威性便足以令人刮目相看了。余正是怀崇敬信仰之心,查阅《全译》,求解《宋史·蔡京传》“输货僮隶得美官”之真意,不料却解译得如此浅薄背意,令人大失所望。虽不能以此小小一语之瑕掩其美瑜,却可窥探其学术(古文字)水平之一斑,难免使这部国家级之权威巨著蒙尘,并令参与全译的众多高等学府高职衔学者为之蒙羞,岂不悲哉!难道是什么“大智若愚”罢?
君知否,古籍《续资治通鉴》作者毕沅,是清代乾隆朝的兵部尚书、湖广总督。其身为省部级高官,却博通经史、小学、金石、地理之学,学养甚为深厚。陈邦瞻亦官至兵部侍郎。二人均为饱学之儒官。其名作《续资治通鉴》《宋史纪事本末》,当今已相当易见,一般高校、学术单位更是必备之典籍,甚至随时可从网络上阅读。《全译》的学者们,倘若少一些自负,稍微翻检一下此书,便可避免产生将“输货”直译为“运输货物”,这种近乎笑柄之低级错误。其浅薄骄矜、浮躁之心,亦从中可见一二了。由此进而感到当今学术研究之危机迹像。学养浅薄,文德沦丧,学风浮躁,学问“贬值”,已非个案与局部现象,以至坊间有“一流本科生,二流研究生,三流博士生”之讥。科技是经济增长之原动力,教育乃立国之本。原本清高纯净的教育、学术圣地,却在不少地方日渐沦为商品游戏的会所,以致斯文扫地。岂不悲哉,可不忧哉! (阮其山)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