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清代戴昂《丽人图》赏读
【发布日期:2024-06-19】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黄劲

 

 

清代戴昂《丽人图》 

 

20245月,福建博物院扇面藏品展览遴选六十余幅明清扇面书画珍品,包括明代“吴门”“华亭派”、清代“金陵八家”“海上画派”等,展示出既富传统经典,又具个人风格的扇面书画精品。作为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艺术品,扇面书画极具中华民族传统内涵与深厚底蕴,艺术家在特定的小空间中安排画面,精思巧构,既疏密有致而又错综奇突,表现了蕴含魅力的境象。这些突破成规的绘画,使扇子从拂暑招凉的实用畛域提升为抒写性情襟怀、追求美意表达。扇子一般由扇面和扇柄组成。扇面形状五花八门,主要有圆形、方形、梨形、掌形、三角形、六角形,就是“折扇”的扇面。据考证,折扇原是日本所创,北宋时已传入中国,但未流行,宋元时期流行圆形执扇画。明代詹景凤《东图玄览》说:“马远《竹鹤》、马麟《桂花》二册,本是一折叠扇的两面,与今折叠式无异,扇式折痕尚在,皆绢素为之。”马远、马麟(父子)供职于南宋画院,可见在折扇上作画,南宋时期就有了。后来扇子和诗词书画的关系日渐密切起来,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实用工具和艺术欣赏品。明代以后,折扇的诗画艺术渐为世人所重并达到鼎盛时期,凡清高文人雅士,似乎手中常离不开一柄折扇,而扇面往往有字有画。明清时期的扇画内容非常广泛,文人墨客尤精于此道,其中不乏超凡脱俗的传世佳作。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折扇画形式保存至今的清代戴昂《丽人图》,是一套作于戊子年秋的扇面组画,也是戴昂着意仿效黄梅叟之代表作,计有十六页,此为其中最后的一幅。该作品发扬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优秀传统,以宋人笔致勾勒,设色淡雅,画风近似院体。在深入观察、理解客观对象的基础上,经过题材立意、形象塑造和“以小见大”的艺术特点,于咫尺方寸之间感受独特的蕴秀之感。17世纪中期的戴昂(生卒年不详),字少昂,号渔洲,莆田人。画史评其“格调高雅,亚于黄卷(圣谟)”。从画迹看,画法酷似南宋院体而参用元人风格,人物造型娇娆优美,虽不同于唐画中雍容丰肌、充满活力的仕女形象,但也不同于后代某些仕女画的肌黄体衰、孱弱病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审美风尚。正如梁桂元《闽画史稿》中所载,这一时期的莆仙地区余玘(字玉己)、余璧(字子玉)、黄章(字斐士)、林苍(名沧,字清士)、林霞(字九文)、黄士(字翰侯)等同邑人,均善仕女人物画。

细观《丽人图》,题画笔迹清秀,文句流畅详明。左侧以小楷跋诗:“露白风凉,秋庭潇洒,抚景感怀,如何消遣?偶得黄梅叟先生绘《丽人图》三十余帖,澄心细阅,颇领其妙,因以意倣之,作四时景十六帙,应我衡老徐社兄命笔。虽云尘教,亦自作消遣法也。戊子初秋,渔洲戴昂顿识。”下钤白文“少昂”一印,纵26厘米,横54.5厘米。从题跋中不难看出,戴昂对雪景之仕女人物的活动加以观察,以发现其“真性情”,也即抓取能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典型瞬间形象及其特有的神情体态。画面描绘山花烂漫的峰峦里,一位美女头戴斗笠,骑着一匹驴,踏在山林深处间。在那崎岖曲折的山道上巧遇一位农家少女。美人行礼,弄得这位山间捡柴的少女无地自容,羞涩难堪。画面刻意撷取一瞬间的生活场景,表现出贵人与布衣百姓的融合。特别是人物造型生动活泼,姿态各异,形神兼备,衣褶用笔工整细腻、疏密有致,设色淡雅清新;景物的烘托别出心裁,山石、树木勾勒染色,刚柔相济,艳而脱俗,入古出新;远景萧疏,水墨渲染,浓淡相宜,韵味隽永,充分展示了戴昂精湛的笔墨功力及其心中微妙的情感。

作为一种“神韵”的艺术传达,《丽人图》体现了仕女脸部的神情、微妙的眼神以及体态动作本身,作者与古为新,以工兼写的笔墨形象之创造,既重视自身个性、气质、审美趣味的集中体现,也侧重四季环境的象征性描绘。戴昂所临仿《丽人图》扇面虽在咫尺之中却绝不囿于纸幅,开拓了妙趣盎然的画境,给人大气磅礴的感受。仔细揣摩《丽人图》墨迹,可看出戴昂在意临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彰显用笔这一特殊技巧在仿作艺术表现中的地位。

仕女画《丽人图》折扇面,技法与意境和谐统一,山雪素色如同舞台灯光,借助主次人物的动作语言获得了剧情效果。该画面造型形象生动,布局疏密有致,色调清新明朗,“诗书画印”已然融为一体,具有典型的明末清初仕女画的视觉审美意趣。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