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延寿村留存古石刻
【发布日期:2024-06-2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吴国柱

 

 

 

延寿桥南桥头石门坊额留存明刻延寿桥铭(南面)


 


明刻延寿桥铭(北面)


 

 

 

“延寿桥”碣

 

 

 

“延寿桥”碣跋

 

 

 

刘克庄墓碑

 

 

 

刘克庄神道碑

 

 

 

“重建延寿桥记”碑刻(左)

 

 

 

《重建延寿桥记》原文

 


 

 

《重建延寿桥诸善信乐捐缘金芳名碑》

 

龙桥街道延寿村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这里留存古石刻较多,有“延寿桥”碣、刘克庄墓碑、明刻延寿桥铭、《重建延寿桥诸善信乐捐缘金芳名碑》、《重建延寿桥记》碑等。现综述之,以存史料。

 

“延寿桥”碣

 

南宋建炎元年(1127),李富、方天贶同建延寿桥。南宋绍定二年(1229),书法家陈宓榜书“延寿村”桥碣,郡守林清之立。旧时碣仆于地,石中断。清光绪三年(1877)重修延寿桥。清光绪六年(1880)三月,扶正桥碣并旁设双石柱加石盖以保护。

延寿村延寿桥南桥头存立一通陈宓榜书“延寿桥”碣,上款“郡守林清之立”,下款“郡人陈宓书”。下有小字跋11行,每行6字,因镌刻浅,大多难辨识。碣两侧立两石柱,上横跨一石,以装饰、加固保护石碣。两石柱上共刻隶书款“光绪六年季春重立”八字。碣加双柱及石盖通高125厘米,宽105厘米。

林清之,字太清。为九牧林蕴公之裔,由莆徙福州石井。南宋绍定二年(1229)以国子博士知兴化军。后其子微自福州回徙莆田。

陈宓(11711230)字师复,号复斋。兴化军莆田县白湖(今荔城区镇海街道阔口村)人。左相陈俊卿四子,朱熹门人。南宋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

 

刘克庄墓碑

 

延寿村村部保存一块明万历十六年(1588)冬重修的刘克庄墓碑,青石材质,宽90厘米,高73.5厘米,墓碑正文“宋工部尚书、赠少师、谥文定、后村刘公墓”,上款“明万历戊子冬”,下款“裔孙元桂等修”。此块墓碑是研究刘克庄晚年归隐延寿村、卒后葬延寿村马坑山西刘的重要实物资料之一。

2020619日下午,莆田市文物局人员从畅林村搬运一通刘克庄神道碑及一只墓前石狮子到莆田市三清殿文物保护管理所内保管。620日上午9点半,我们来到三清殿内先睹为快,我们清洗了神道碑和石狮子,可惜神道碑上没有小字落款。刘克庄神道碑碑文:“有宋工部尚书、赐谥文定、后村刘公神道”。

 

明刻延寿桥铭

 

因石坊门额留存明刻延寿桥铭文字长年受日晒风吹雨淋,刻字有些模糊不清。故谨录黄祖绪著《绶水书香》里所载延寿桥坊门额铭文:“延寿桥南面石坊门,坊额石长2.12米,高0.45米,两面刻字,南面19行,行7字;北面21行,行7字。其南面刻石为‘延寿桥铭’(小字二章):风之灵兮,折木如斧;水至柔也,卷沙而走。绶水巽方,从游洋下,仙脉宝胎,馨异人口,桥为之关,元气吞吐。六百年来,数与缘定,皇皇重修,修我门户。卜巳日革,便无风垢。孚及豚鱼,咸其腓拇。制度惟甘,进退利武,鼎颠否出,蛊器涤活,井甃坎蒲,震涂平铺。既济未济,履困正路。刳木剡木,涣豫远渡,玩占梁成,法坤道溥。(小字‘其一’)……”其背面刻字为:“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岁次丁巳仲冬吉日。兴化知府徐穆,捐俸倡建;同知沈之鍪、通判章大吉、推官晏日启,捐俸同建;莆田县知县董允升,捐俸同建;钦差分守中路地方参将张嘉策,捐俸助建;郡人前广西南宁府通判九十三叟凤山侯清,率士民勒石以志永怀。”

延寿桥北仅存瓜形尖顶石柱一对,上刻“司桥将军”“释迦文佛”字样。

侯清,兴化府莆田县人。侯成志侄。明万历十三年(1185)福建乡试李光缙榜举人。官广西南宁府通判。卒后入祀莆田乡贤祠。

徐穆(15651624),字钦之,号钟汝居士。铜仁府(今贵州铜仁)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任崇德县知县。迁河南原武,以循卓行。万历三十六年(1608),擢南京刑部主客司主事,迁员外郎。万历四十年(1612),出任福建兴化府知府。六年任满,擢升云南按察使司副使。遂寻转河南布政使司参政。再转云南布政使司参政,升云南按察使。卒后,墓志铭由莆田名人林尧俞书丹。

 

《重建延寿桥诸善信乐捐缘金芳名碑》

 

清光绪六年四月立的《重建延寿桥诸善信乐捐缘金芳名碑》,位于延寿桥南桥头几十米的绶溪亭旁,碑宽77.5厘米,高272厘米。碑刻重建延寿桥诸善信乐捐缘金芳名和金额。立碑年间:“光绪六年岁次庚辰孟穀旦”。


《重建延寿桥记》碑

 

清光绪八年(1882),莆田名人郭篯龄撰文、其子郭慎行书并篆额《重建延寿桥记》碑存立于延寿桥南桥头。石碑有残缺字。碑宽77.6厘米,高270厘米。参考黄祖绪著《绶水书香》所载《重建延寿桥记》碑文,并与原碑文及郭篯龄著《吉雨山房文集》卷二《重建延寿桥记》原文相核对,原文与原碑文略有差别,约有十字不同。兹录原碑文如下:


重建延寿桥记


凡为桥于溪者,其易圮往往甚于江河,其源甚高,潦暴发,桥之门不足以泄,则梁柱屡震屡撼,易至于摧,邑北绶溪之延寿桥尤甚。

绶溪之岸南高而北庳,又于其东为之桥焉;则其东泄者弗畅,源于西阻于南,又不得而畅于东,其势不得不趋而专注于北。自宋建炎时制干李公始为之,桥历宋、元、明,圯而修者屡矣!万历时(万历四十年,1612)黄公起龙患其势之日趋,而北始磊石以障其(因碑的裂缝缺15字,根据原文补上:“北,形如八字,曰八字陂。嘉庆间乡先生”)。陈公池养又因其址而增益之,屹若崇墉,修数十丈,可谓固矣!而水以束于八字故逞于桥,又以束于桥,故仍趋于逞于八字。至道光三十年(1850)七月,桥北八字亦圮,桥之存者仅余二门,八字之连于桥者尽坏,且溃而为巨壑。乡人叠石为磴,以通行人。潦至磴没,则以小舟渡之,如是者三十余年。磴者病,涉舟者冒险。鼓山僧净空等募资伐石,立桥址八石梁三十余,卒以资绌中辍。

光绪丁丑(光绪三年,1877)秋,林君有源、林君钟铸、郑君迪光、宋君玉祥始议修之。陈君清华、张君进禄、林君兰春、林君凤苞任募缘;郑君崇能、方君宝成监督其工。罗君大谟、刘君尚文始终赞助,以庚辰年(光绪六年,1880)十一月廿七日竣事,凡用钱六千余缗。为桥高二丈,长三十余丈,广一丈一尺。其八字之陷而为渊者,填之磊石为坝,高一丈一尺,长二十余丈,广一丈五尺,以接于桥便行人也!是役也,筹资施工其难皆倍于昔,而尤难者八字既溃,则无以遏趋北之势,复之又懼其伤于桥也。当始事时,林君有源过余(郭篯龄),假《海塘辑要》,悉心讲求悟夫水之坏堤,其力之大小比例,以其深不以其广,以语诸君。于是变通八字而为之壩,使洪流之满者可以一溢而过,故壩卑于桥者九尺,以减其深。使桥之所受水仅及其半,则桥固矣!壩之形准西法(根据英国韦更斯著《海塘辑要》)为之,斜度若一与三较,使其受水由深渐浅,则壩亦固。视昔之屹若崇墉,益水之深,桥与八字交受其害者有间矣。意者其可以持久不败,而后之重修者易为力欤,非林君(有源)之善悟不至于是,非诸君之择善而从亦不至于是。绶溪之东而会于兰水,以沃附郭之田,以为形胜之助者,将永永无极矣,是不可不书。

光绪八年岁在壬午八月 日立石

郡人郭篯龄撰文  男慎行书并篆额 


郭篯龄(18271888),字祖武,又字子寿,号山民。兴化府莆田县书仓巷人。郭尚先子。官浙江杭州同知,钦加四品衔,诰授中宪大夫。清代易学家、金石碑帖收藏家、鉴赏行家。

郭慎行(18491909),字振德,号幼安,又号心余,星渔、星渔老人。兴化府莆田县书仓巷人。郭篯龄子。光绪乙酉(1885)科拔贡,官县学教谕,敕授修职郎。清末书法家、篆刻家。

林有源,字桃村。咸丰诸生。素精歧黄。光绪三年(1877),有源与林钟铸、郑迪光、宋主辉等倡议修延寿桥。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