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霞琼 摄
红砖古厝、别致洋楼、中西合璧民居……在江口镇东大村,汇集古今中外特色的建筑群吸引了许多游客观光,活化利用起来的家风家训馆、华侨纪念馆,一年一度的“侨家乐”侨乡美食节、新晋网红的溪栖里露营基地,熙熙攘攘的人流为这座历史侨村注入活力。
海棠花红映初心,一壶侨心报桑梓。长久以来莆籍侨胞在异国他乡艰苦创业,凭借着莆田人的开拓精神和商业智慧,在异国的土地上书写坚韧的商业传奇。绵延的岁月里,在侨乡的土地上无数先民漂洋过海、创业他乡、报效故土,而这片土地上的特色建筑正是这饱经沧桑的侨乡文化最好的实物印证。
回望祖国发展的各个阶段,爱国侨胞从未缺席。那他们对祖国的根在哪儿呢?侨胞的根就在华侨华人的祖屋、祖产,对祖国风俗民情的记忆中。
然而几年前,这些侨乡民居基本都是一副破落景象,昔日的“小南洋”也因村中青壮年外出打拼成为冷清的“空心村”。房子没人住,养护也无从谈起,红砖古厝盎然失色。
2019年,作为长期从事侨务工作的市政协委员,郭立红对此感到深深的忧虑:这些镌刻着一代代侨胞在海外艰辛创业和成就辉煌的历程的古厝在岁月的洗刷和历史变革的浪潮中历尽沧桑,珍贵的老建筑与其蕴含的传统文化将面临消亡危险。
有了这样一份使命后,郭立红就结合自身工作,多方走访调研,在不断地了解和交谈中她也渐渐摸索出当前侨房存在一些非常具体的现实问题:一是房屋产权认定难。相当一部分的侨房业主为华侨,难以履行保护的义务,在业主对建筑物的保护并不积极的情况下,权属问题成为政府部门或者其它机构介入特色侨房保护的最大障碍。二是业主管理不到位。侨房所有人的后代,多数都居住于海外或港澳,他们虽有业主之名,却未能尽到全面修缮和保护之责,以致多年来,这部分侨房显得冷清萧条,甚至荒废成为危房。
特色侨房破损、闲置,承载其上的华侨文化也在流逝。华侨为祖国、为家乡所做的贡献正逐渐被淡忘,郭立红深刻地感受到保护和利用“特色侨房”不仅是对特色建筑的抢救,更是对莆田历史文化底蕴的弘扬。希望通过撰写侨房保护的提案来留住侨乡文脉,唤起人们对侨的感恩。
2018年,郭立红在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侨联组讨论时提出保护侨房的这个观点,一经提出就引起会上许多列席的各国社团侨领共鸣,大家纷纷发表对这个提案观点的高度认可,希望提案能够真正的落地生效,切实为保护侨胞乡愁作出贡献。会后,莆田侨乡时报还就此提案做了专题采访,希望通过新媒体传播的方式来宣传保护侨房的理念和目的,也渴望得到各界社会人士在经济上或者政府政策上的有力支持。报道出来以后,许是深深地触动了一些侨胞思念家乡的思绪,很快,就有印尼侨胞委托人找笔者了解关于闲置侨房托管事宜。郭立红再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这项事业的推进迫在眉睫。
为进一步促进提案精准切入生效,郭立红在当年度的涵江区政协会议上提出,被区委主要领导批示并列为重点提案办理。2019年,作为党派团体提案在市政协七届三次会议上作大会发言,2020年确定为涵江区政协专题协商课题,进一步推进。
在提案的推动下,涵江区政府成立了侨房普查领导小组,组织谋划涵江的特色侨房保护工作推进。老房屋修缮费用不菲,导致维修成本进一步提高,一般家庭更难以承受。老旧建筑不成片,很多都是与现代楼房交织建设在一起,很难把这些有历史价值、地方特色的房屋连缀起来,整体开发利用难。
在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建立完善了特色侨房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托管认养、专业代理、置换补偿等有效方式,完成特色侨房的所有权、使用权或管理权等相关权利的认定工作,有效地促进特色侨房的可持续保护和利用。
眼下,我市各地大胆引进社会资金“认养”特色侨房,实现“自我造血,以楼养楼”。采取政府投入与民间投入相结合的保护方式,对社会开放经营管理权,以利于更有效的保护。各县区以侨厝保护、文化赋能、产业支撑为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制定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和建筑导则,按照“集体收储,产权不变,统一运营”的方式,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和引入社会资本,秉持“修旧如旧”原则,将老建筑按风格、年代分类分批修缮。
据悉,仅江口东大村就已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传统建筑10栋,并将这些建筑活化利用起来,改造成华侨纪念馆、民俗馆、游客服务中心、党建+邻里中心、民宿、餐厅、茶室等,由村办企业运营或招商运营,让老建筑焕发新活力,与研学基地、溪栖里露营基地共同丰富了东大村的旅游业态。而古民居的重楼飞檐、青瓦翘脊、立柱雕花等元素,也被设计组合成独特的东大村“乡村字体”,并荣获国际设计奖、东大文创荣获海峡两岸乡创类金奖。
涛声不息的兴化湾听到了海外游子思乡的呼唤,正逐步推进政策实现侨房“根”的守护、“脉”的传承。用心用情保护侨房、做侨乡文化研究,把潜在的侨乡文化资源,转化成侨务资源。保护侨房,用力在侨乡,作用在海外,牢牢地和海外华侨华人的心贴在一起,让他们把根留住,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致公党莆田市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