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红色交通员黄开达:从烈士之子到68年的老党员
【发布日期:2024-07-2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蔡炜琳/

 

“我父亲和叔叔牺牲后,我就接过了他们的班。”坐在中共福建省委旧址门前,黄开达手捧着他父亲黄富庭的烈士证明书,缓缓地述说着那段难以忘怀的红色记忆。

近日,在仙游县西苑乡革命老区基点村顶东湖村中共福建省委东湖驻地旧址,莆田学院“时光小分队”队员见到了88岁、有着68年党龄的老交通员黄开达。黄老精神矍铄,回忆往事,记忆清晰。

顶东湖村坐落于永(泰)仙(游)德(化)三县交界处的仙游县西北部山区,平均海拔920米。1954年,该村从永泰县划归仙游县管辖,并由“东湖村”更名为“顶东湖村”。东湖村曾是闽中党组织地下联络点之一,也是中共福建省委机关和闽中特委机关驻地,周边县区的游击队领导人都在此地接头开会。

黄老讲到,19325月,父亲黄富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仙游游击队联络员的他,一直负责东湖一带的交通联络工作。

随后黄老展示了一份由福建省民政厅颁发的烈士证,上面显示,黄富庭于19434月被押送莆田笏石,壮烈牺牲。

仙游党史方志网显示,19439月底,中共福建省委机关迁驻仙游石苍高阳南溪的后坑村。12月,迁驻仙游永泰交界的青溪山。从此,中共福建省委工作重点即转到闽中,打通闽中、闽南和闽北各地联系,以牵制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对闽北的进攻,并在驻地周围做群众工作,先后在青溪、芹菜湖、东湖等地建立隐蔽据点,为后来省委机关设在东湖打下了基础。

19446月,驻在德化县坂里的中共福建省委机关和警卫队,面临交通不便、后勤保障极为困难的局面,并获悉国民党保安团已展开搜索。省委领导决定撤出德化,迁往东湖村。

黄老介绍,为了支持中共福建省委和闽中特委的革命活动,东湖村村民自发上山砍树为部队搭建了住所,并提供物资、粮食,协助引路、望风报信。在粮食亩产量不足200斤的情况下,村民送上千斤粮。

黄老自豪地说,东湖村黄氏族人还将祖屋无偿献给党组织使用。这座两层土木结构的祖屋面积85平方米,至今保存完好,成了中共福建省委旧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文物点。

黄老告诉“时光小分队”队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的叔叔黄声琴调任闽中游击队联络员,参加了闽中游击活动。然而,1947年,正在莆田县执行任务的黄声琴不幸被捕,随后在笏石遭杀害,壮烈牺牲。

彼时,刚满10岁的黄开达是家中年龄最大的男性,父亲和叔叔两位烈士一直秉承的“为党为人民”的信念深深刻在了他的心中。少年老成的他在叔叔牺牲后,就勇敢地接触起了游击队的联络工作。

他不仅和父亲一样做交通联络工作,读过两年私塾的他还承担起了党组织交予的宣传工作。“领导人常来这开会,我就负责把会后的指示和文件送到仙游、永泰、德化的村子里去。”

黄老指着前方环抱着顶东湖村的东湖尖山说,“送文件都是夜里走山路,白天藏起来,这样才不会被敌人抓到。”那个年代山区的交通十分不便,加上为了躲过敌人的搜查,黄老说自己只能昼伏夜出,地下情报传递几乎都靠他一步一步走出去送进来。

“这个叫蔡文焕的,他和黄国璋带着游击队去莆田奇袭银行,筹了不少钱回来。”说着,黄老拿出了一个小本子,上面记录的是那时的革命同志。虽然黄老年岁已高,记忆力衰退,但提到这些曾经为了解放事业生死与共的游击队战友们,他还是能如数家珍。

1949811日,永泰县宣告解放。19565月,黄开达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今年已光荣在党68年。

“黄老对党赤诚忠心,他始终贯彻父亲和叔叔教给他的‘为党为人民’的精神,积极投身顶东湖村基础建设工作与民兵建设工作当中,直至今天。”顶东湖村党支部书记黄振朝这样评价老党员黄开达。

“时光小分队”队员与黄老告别时,黄老寄语队员们:“跟着党走,要做一个正派的人。”   (蔡炜琳 徐萍萍 严舒晴)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