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老接头户秦文和:夜里扛枪骑马勇夺敌军物资
【发布日期:2024-07-3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龙佳欣/

 

本报讯 在秀屿区月塘镇砺山村,这个解放战争时期党的重要活动据点,依然健在一位已是鲐背之年的老接头户秦文和,他是闽中革命历史的见证者,是如今全村人的骄傲。日前,在砺山村一栋三层小楼里,秦文和接受了莆田学院“时光小分队”的采访。

砺山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东坑联络站旧址康氏民居就在该村。莆田市党史资料显示,19309月,中共莆田总行委决定将沿海革命据点秘密转移到东坑村,并相继派王于洁、苏华、陈建新、黄国璋、潘涛等同志到东坑村从事党的组建工作,继续发展人民游击队和农民赤卫队。19345月,中共莆田县委机关驻地遭到国民党宪兵破坏后迁驻东坑村康梅家中,由康梅和康全兄弟俩负责县委与各地的联络工作。同年,康梅、康乌戈、秦柏三位同志因在革命斗争中表现突出,分批入了党。秦柏就是秦文和的父亲。

秦文和,193312月出生,今年已91岁。他回忆到,1947年,年仅15岁、只接受过小学教育的他,在父亲秦柏和哥哥秦玉坤的鼓舞下,毅然决定追随他们的脚步,响应闽中党组织的号召,加入到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中。当年,游击队的足迹遍及忠门半岛,经常顶风冒雨,忍饥挨饿,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为革命事业东奔西走,不惜流血牺牲,直至取得革命的胜利。

据秦老讲述,作为游击队的通讯员,他白天待在老房子里躲避,直到夜里才扛着枪,从提前挖好的通往海边的地下涵洞逃出去。“当时,要想在国民党的眼线下白天开展行动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大多数通讯员只能选择在夜里行动,以此躲避国民党的眼线。”秦老说道。

年少的他,和游击队的战友们一起分担着接头、联系、筹粮、掩护等工作。“有一次,我们不得不在夜里扛着枪骑着马到七八公里外的双髻山,和战友们冒着生命危险,把国民党反动派白天掠夺走的粮食物资给抢回来,为迎接解放军南下做准备。”这次经历让秦老印象最深刻。

“爷爷早年因通讯员工作的需要,保留了些许当时用的枪支弹药。后来,政府才将爷爷家里保留的枪支弹药收回上缴。”秦文和的孙子秦志军回忆道。

解放后,1950年,秦文和跟邻村的郭瑞玉结婚。随后生下一女一男,一家人长期靠务农为生,家境贫困。“当年的家庭经济条件十分困难,一年只有一瓶食用油和煤油。”秦志军叹道,“小时候,爷爷一家人经常吃不饱、穿不暖。伯伯阿坤又长期卧病在床。我母亲秦美珍每次回想起过去艰难的日子,就止不住流泪,都是伤心的回忆。”

1955年,秦老的儿子秦文水出生。“我读小学三年级时,母亲就因肺病早早去世。此后,父亲就一直和我们一家人住在一起。”

如今,秦老在儿子一家的照料下,享受政府的“五老”补贴,不再愁吃穿的问题。

砺山村村支书郭志仙告诉“时光小分队”队员,作为革命“五老”家庭,秦老一家在砺山村一直起着模范作用,是全村人的榜样。现在秦老也是砺山村最年长的老人。

秦志军介绍,爷爷早年患有风湿、痛风的疾病,如今又患上脑梗,经常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每个月都需要去当地的诊所治疗,以缓解症状。

虽然过去的很多细节已然记不太清晰了,但在其家属的陪同下,“时光小分队”的采访工作进行得较为顺利。为了能更好地将革命故事传播出去,秦老强忍脑梗带来的不适,一边挂点滴,一边坚持完成了全部的采访流程,令小分队队员们感动不已。

采访结束时,秦老不忘嘱托“时光小分队”的队友们,“希望新一代的年轻人,勿忘历史,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做贡献”。     (张荣耀)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