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祖泉
林师肇,乳名阿麟,俗名邦尾麟,字香宇(一说笔名香宇)。清光绪八年(1882)出生于莆田县城东门外邦尾村(今莆田市荔城区镇海街道丰美社区)一个农民家庭。其父起早贪黑,靠辛劳耕田来养家糊口。不料,在他6岁时,因为一次行船遭遇了风浪,造成船翻沉没,其父不幸溺水而亡。这一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使年仅22岁的母亲成了寡妇。其母凭着坚毅的性格,勤劳的双手,靠种田和卖荔枝树苗的微薄收入来维持这个家庭,并抚育了两个孩子。他母亲勤劳贤慧、乐善好施、关心他人的良好品德,给林师肇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尤其是童年丧父的不幸遭遇,铸就了他刚强的性格。
林师肇4岁的时候,母亲将他送到本村的祠堂,跟随私塾先生读书识字,接受启蒙的教育。
从八九岁起,林师肇就很懂事,帮助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以减轻母亲的负担。
考入兴郡中学堂
戊戌变法后,废科举兴办新式学堂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清朝廷迫于大势所趋,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宣告废除科举制度。近代莆田第一所新式官立中学堂——兴郡中学堂的诞生,标志着兴化府封建教育体制的基本终结。
清光绪三十年(1904),邑人张琴进京会试,拜见邑人御史江春霖于京城都门,谈及邑郡兴办中学堂之事不可缓,江春霖亦深以为然。同年10月,“江春霖电兴化府宝康设立兴郡中学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宝康调知建宁府,以赖辉煌署知兴化府事,命莆田县宁云汉、仙游县杨文莹合筹经费设立兴郡中学堂”,得调莆田县历年各项罚收款4000元为中学堂开办费,仙游县义仓款1000元、兴安书院移款1000元、擢英书院移款1000元等计3200元,为中学堂经费。
中学堂择擢英书院(旧址在今莆田市实验小学)为堂址,由新科进士张琴主董其事,是为兴化府第一所官立中学堂。同年冬,张琴主董擢英书院院舍改造,彻底改变了封建学校东庙西学制,教室、操场、讲堂(礼堂)、教员办事休息所、学生膳堂、住舍、应接室及贮物室成为学校的基础设施,学校与神庙分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式学校。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院舍改造竣工,学校开始面向莆、仙两县,通过考试的方式招收首届学生。首届共录取考生80名,其中秀才14人。林师肇也被录取为该中学的首届生,时年24岁。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莆田籍监察御史江春霖,因连续上奏弹劾庆亲王奕劻和袁世凯祸国殃民,被革职罢官,返回莆田。邑人为其鸣不平,自发地在城内府学明伦堂开欢迎会。兴郡中学的全体师生,由校监督(校长)张琴带领前往欢迎。此举轰动全县民众,使林师肇清楚地认识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兴郡中学的读书生涯,让林师肇增长了知识,扩大了视野。他的革命思想也在这期间逐渐形成。
早期的活动
清宣统二年(1910)春,林师肇为反抗莆田豪绅恶霸朱训彝等包揽诉讼,欺压华亭乡农民,愤怒不平,遂挺身而出。他在县城文庙明伦堂发表演说,痛斥朱某人的蛮横无理行径,喊出“民权要伸张”的正义呼声,不料遭到朱训彝雇佣的一批打手的行凶痛打,幸亏在场民众奋力抢救,才得以脱险。
同年7月,林师肇联络校内外志向相投的同学杨持平、宋禧生、林尔翰、林震宇等多人,在莆田城内的官场娱乐场所,围捕一批挟妓赌饮的府县僚属幕友李某等人,拘送县衙门,造成震惊一时的“官幕案”,使官府臭名远扬。然而,腐败的官府却是官官相护,知府韩方朴不但强行把被捕的僚属全部释放,还气急败坏地下了一道命令给府县提学使,不许兴郡中学林师肇翌年参加省里的毕业考试,也不允许他回家乡。这实际上就是一道驱逐令,无理将林师肇从兴郡中学除名,并逐出莆田县。最后,校方迫于压力,以言论过激、无事生非等为由,把他开除出校。
八九月间,林师肇在家短暂居住,阅读一些宣传革命的书刊,如莆田革命党人在上海译著的《福建之存亡》等,并拜访黄纪星等师友,共同议论时局及发展前途。考虑到当时福建发动革命的时机尚未成熟,同时受到黄纪星老师的引荐,他准备赴上海了解革命信息,与其母商量后,便筹集一笔路费,乘船远赴上海。
在了解革命信息的同时,林师肇加入了“旅沪福建学生会”的革命团体,参加该革命团体的莆田人还有黄纪星、林君汉、黄主亚、黄胜白、陈柱生、刘匡汉、陈乃元、陈樵、曾育三、林尔瀚、何其伟、陈芑贻、朱唤醒、梁济川、郭振坼等15人。
出走南洋加入同盟会
不久,林师肇从上海返回家里,与母亲商量后,变卖了一些田产作为出国的路费。清宣统二年(1910)10月初,他告别母亲和胞弟,取道厦门乘海轮前往马来西亚闽籍华侨聚居的槟榔屿,谋取出路,伺机成熟时再回国参加革命起事。经过10多天的海上航行,终于在月底抵达该地。登岸后,面对异国他乡,人地两生,举目无亲,林师肇决定投靠由闽粤籍华侨共建的“平漳会馆”,受到接待并安排食宿。数日后,由“平漳会馆”介绍给莆仙籍华侨所建的“兴安同乡会馆”,在会馆的关照下,经接洽与一间莆田籍华侨开的商店订立短期务工合同,暂时安顿下来。
林师肇白天在商店里务工,晚间和闲余时常帮助工友们代写书信,与华侨老板及工友们关系处得非常融洽。由于他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工余时便到槟榔屿城的一些“阅书报社”阅读华文报刊,了解国内的讯息。后来,他受一位华侨同盟会员的推荐,加入了同盟会的外围组织——“阅书报社”。
11月中旬,在槟城清芳阁俱乐部,林师肇和“阅书报社”员工们一起聆听孙中山先生的演说。11月底,林师肇响应孙中山号召,经当地闽籍同盟会员的介绍,正式填表宣誓参加了同盟会。
筹划福州光复起义
清宣统三年(1911)农历3月29日,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了,但它沉重地打击和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和同盟会总部决定采取新的斗争策略,以策动新军起义为主力,同时发动沿江大城市和各省会响应武装起义,以达到推翻清专制统治的目的。
同年5月,林师肇在槟榔屿完成半年的务工合同后,即奉孙中山和槟榔屿同盟会总部的密令,由槟榔屿搭船回国秘密发展同盟会组织,蓄积革命力量,图谋举事。5月下旬抵达厦门港。他先回莆田老家稍作安顿后,随即赴福州南台梅坞桥南公益社同盟会福建支会总机关报到。从此开始全力投入桥南公益社所组织的筹划福州光复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
不久,同盟会福建支会又派遣林师肇回老家莆田发展同盟会会员,建立同盟会组织,委任他为莆田同盟会会长。为此,他回莆田后先与黄纪星等老师、学友进行联络,并经黄纪星介绍在义务小学堂担任兼课教师,作为掩护开展工作,还经常与林奇峰、杨持平等学友保持密切联系,沟通讯息,聚集革命力量。
同年7月,莆田同盟会组织建立后,恰逢莆田义务小学堂开始放暑假,他便返回福州桥南公益社,全身心参与准备省城福州光复举事的有关事宜。此时,莆田籍的涂开渠、林尔瀚、何其伟、陈樵、陈乃元、曾传三、朱焕星、梁济川、陈芑贻等人,也来到福州加入了桥南公益社之革命团体,并承担各自的任务。
鉴于先前历次发动的武装起义均以青年学生和青年志士为骨干力量,于是林师肇决定参加桥南公益社下属体育会的组织建设工作。每天早晨6时至7时半,参加由桥南一带英华、福音、培元等教会学校学生报名参加的体育会的体育锻炼,由桥南公益社聘请一位姓冯的教练传授。除操练体操项目外,还传授一些徒手格斗及使用木棍子、木枪等本领。以利将来发难时,有一支革命力量。每天约有200名学生自愿前来仓山梅坞麦顶操场,进行操练。他与学生们打成一片,建立了友谊。与此同时,他还关注并指导莆田光复起义的准备。
同年8月,林师肇约好友林奇峰来福州南台沟通信息,并委托他先回莆田,联络农民起义领袖黄濂,做好响应福州光复起义的筹划工作。八九月间,同盟会福建支会秘密部署,拟在桥南公益社体育会和教会学校学生中,物色人员酝酿组建炸弹队、洋枪队、救火队等。要装备这些武装队伍,就必须有枪支武器弹药。于是秘密研制手掷炸弹就成为迫在眉睫的事。
林师肇主动向桥南公益社领导表示愿意承担这方面的筹划工作。每天早晨与青年学生一起练操习武,其余时间都和懂得研制手掷炸弹的李质文及工匠们,在仓山孤儿院一起研制手掷炸弹。
同盟会福建支会在认真总结各地起义经验后认为,欲在省城福州举事,必须依靠武装力量,为此则必须竭尽全力对驻福州的新军和警察部队进行策反工作。彭寿松对此做了大量工作,成效卓著。为了方便吸收他们加入同盟会,在福州军门成立了军警特别同盟会,彭寿松为会长。截至同年9月,上至新军第十镇统制孙道仁和二十协协统许崇智,下至中、下层军官部分士兵及警察,多达2000余人加入了同盟会。从而使驻福州新军站到革命派一边,对发动举事非常有利,标志着起义时机已日渐成熟。
投身福建光复行动
武昌起义胜利后,同盟会福建支会认为,响应武昌起义的条件已经成熟,必须在省城福州抓紧发动武装起义。并于同年11月4日,正式组织了学生敢死炸弹队、学生洋枪队、民团联合救火队、学生体育队、民团义勇队、闲散官兵先锋队等,与起义新军协同作战。
11月5日,同盟会福建支会主要负责人郑祖荫、林斯琛、彭寿松、刘通等密邀已加入同盟会的福建新军第十镇统制孙道仁、二十协协统许崇智,在闽江下游魁岐江面一艘夹板船上,举行秘密会议。商讨有关福州武装起义实施计划和兵力部署问题。会议决定,参加起义的学生武装团体及各社团组织,统归同盟会福建支会总机关指挥,具体分工由彭寿松负责抓学生炸弹队,刘通负责抓学生洋枪队,郑福荫和林斯琛负责抓学生体育队等。
会议还决定,起义军司令部设在福州城内花巷,由许崇智担任前敌总指挥,前敌总指挥部设在于山观音阁大士殿(今福州市博物馆),光复后由孙道仁任闽都督。同盟会福建支会总机关将盖有红色“公权”两字的白布臂章,分发给起义人员作为联络标志,并密传口令“子女”两字,为联络信号。起义时间决定在8日晚上举行,军方提出必须等学生炸弹队开进城内后,革命军才发动进攻。
前敌总指挥许崇智察觉旗兵尚未探明革命军的主攻目标,于是当机立断在8日晚,率革命军秘密登上于山。于山是福州城内3个制高点之一,它居高临下,俯瞰旗界将军衙署等军政要地,为敌我双方必争之地。敌人失此一步,在战略上已陷入受困的被动局面。根据前敌指挥部部署,彭寿松当晚率学生炸弹队进城。因旗兵夜禁森严,为避开敌人盘查,绕道而行,至午夜始抵达水部附近的南校场。并在南校场决定,由炸弹队队长林师肇率先示范,带领队员每人投掷炸弹一至二枚演习,以便掌握要领。然后越过敌人封锁线,由水部城门进入城内,途经鳖峰坊、津门楼一带,发现敌人在旗汛口沿街纵火烧民房,便由林师肇队长派20名队员,向敌人投掷数十枚炸弹,给敌人以致命打击,使敌人向西城逃窜。随后炸弹队便登上于山与起义军并肩作战。
当时总指挥许崇智给炸弹队下达的任务:一是发挥手掷炸弹近战的威力,坚决消灭企图进犯于山指挥部阵地的敌人;二是配合起义军步兵攻占将军衙署;三是配合起义军步兵攻占四座城门,并配合守卫四座城门。根据总指挥许崇智下达的作战任务,炸弹队队长林师肇将全体队员临时分成3个作战分队。第一分队40人战斗在于山阵地,由林师肇亲自指挥;第二分队20人配合攻占将军衙署,交由步兵营统一指挥;第三分队10人配合攻占四座城门,交由步兵营统一指挥。
9日拂晓,起义军在于山发起总攻,大炮轰鸣,炮弹击中将军衙署。守军惊慌万状,企图攻占于山,夺取起义军大炮。同时潜入于山东侧附近的鳌峰坊公立法政学堂宿舍(今福州师范学校)洋楼内,利用百叶窗作掩护,疯狂向于山炮兵阵地射击,起义军伤亡10余人。
许崇智一面命令炮兵轰击法政学堂宿舍楼,一面下令林师肇派炸弹队员,奋勇登上法政学堂宿舍楼,选择关键部位投掷炸弹,使该宿舍楼顿时倒塌,敌人狼狈溃散。法政学堂据点被起义军摧毁后,又有一股敌人数百人,从于山后部东侧由吕祖宫冲至八十一阶,妄图登上于山夺取炮兵阵地。许崇智下令总预备队用机枪猛烈射击,并派林师肇率炸弹队员瞄准目标猛摔炸弹,炸得敌人血肉横飞,死伤数十人,其余争相溃逃,战斗打得十分惨烈。
另一股敌人则从于山后部西侧的太平街(今协和医院),企图从于山麓攀登白塔寺,然后登越于山围攻起义军于山指挥部。许崇智率总预备队和林师肇炸弹队迎头痛击,敌人死伤无数,剩下的抱头鼠窜。经过半天多的猛烈进攻,敌人的将军衙署、总督衙署、屏山弹药库、四城门等均被起义军胜利攻占,旗兵各主要据点相继溃败。
于山战役是福州光复起义关系全局的决定性战役。敌我双方对于山的争夺战,不仅时间长,而且战斗场面十分残酷激烈。林师肇率领的学生敢死队,直接以手掷炸弹摧毁了于山东侧法政学堂学生宿舍楼的敌人据点;还以猛打猛冲、敢于近战、不怕牺牲的英勇气概,及时挫败敌人的阴谋,立下战功。充分显示了林师肇果敢、机智、沉着、灵活的指挥才能。
于山战役,学生炸弹队表现出勇敢机智、敢打敢拼、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炸弹队前后共牺牲两名队员(王耀西、黄清铨),负伤一名,对福州光复做出重要贡献。
经过9日上午激烈战斗后,旗兵伤亡惨重,闽浙总督松寿得知大势已去,无可挽回,随即撤行出署,逃至盐道前高开榜画店吞金自尽。下午,敌人先后在水部城上和于山天君殿前,竖立白布旗,表示“请求停火,全部献械乞降”。当起义军同意停火时,数百名不甘心失败的旗兵,又蜂拥至于山脚九曲亭妄图反扑,再次被总指挥许崇智打败。
11月10日,剩下的残敌1300余名,在南校场全部缴械投降。当战事平息后,总指挥部许崇智决定派刚从讲武堂毕业的学生军官和林师肇领导的炸弹队员混合编成若干小队,在旗界进行巡逻并挨户收缴枪械。
11月11日,同盟会福建支会全体人员,由南台进入城内都督府,遂开会商定组织军政府,设立参事员会。推举孙道仁担任军政府都督,许崇智为福建海陆军总司令,彭寿松、郑祖荫、林斯琛为参事员会正副会长。
完成莆田宣慰事宜
省城福州光复,使全省革命形势发展势如破竹,对省属各府、厅、县的迅速光复易帜,产生了榜样效应。11月13日,都督孙道仁得知兴化府在革命党人策动下,于12日宣布易帜。立即派遣炸弹队队长、莆田县同盟会长林师肇回莆田宣慰。
林师肇奉孙道仁都督令,偕同旅省参战的部分同志,于14日赶回莆田,与驻莆新军管带万国发,共同负责莆田光复后的社会秩序。首先组织青年学生到府内遍贴告示,使全城始渐归安谧。并由林师肇邀同邑好友黄纪星,在城内召开庆贺光复大会,由林师肇和黄纪星先后作演说,会后组织带领一批青年学生沿街游行,全城民众欢天喜地夹道欢迎,无不感到扬眉吐气,大快人心。
当时,一些沿街夹道围观的民众,拍手称赞说:“邦尾麟,带领炸弹队入城安民了。”与此同时,林师肇还与黄纪星等人商议成立了莆田治安事务所,推举黄纪星任所长,维持全境秩序。
当莆田光复秩序稳定后,林师肇奉命回福州。
病逝于福州
1912年,林师肇被推举为福建省临时议会议员。次年,续任为省议会议员,其提案多为弹劾事,贪吏惧之。
1914年,北洋军阀派密探四处监视、抓捕杀害革命党人。林师肇也受到通缉,遂于同年春再度逃往马来西亚,伺机东山再起。他先后担任马六甲培风华文学校校长,槟榔屿巴东丁雅勉励青华文学校校长和雪兰莪巴生中华学校校长。他以学校为阵地向华侨宣传革命,为革命筹募经费,对马来西亚华侨华文学校教育做出了贡献。
1917年9月,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军政府委任许崇智为北伐第二路军司令。次年,林师肇奉孙中山指示回国襄助许崇智部军务,出任东路军闽粤第九旅司令。
1921年,林师肇因健康情况不佳,脱离军务,出任福建华侨公学校长,整饬学务,专心治教。时福建省议会恢复,他再度被选为省议会议员。1924年11月,林师肇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病逝于福州,终年4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