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劲
历代出现的妈祖诗词作品,数量多且内容丰富。目前已发掘出来的诗词不少,作者阶层分布较为广泛,有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道士、布衣、闺秀等身份职业,还有朝鲜、日本、越南等外国诗人。以下笔者以妈祖神验传说、妈祖祭祀活动和妈祖信俗风情三个方面分类探析。
妈祖神验传说
从多元的妈祖诗咏来看,分别有救难护航、祈雨救旱、剿寇退敌、助堤止潮、祛疫疗疾等相关内容。例如,南宋陈宓《白湖顺济庙重建寝殿上梁文》所附六首《颂诗》,其一曰:“儿郎伟,抛梁东。猎猎神旂照海红。但见舳舻来又去,密俾造化不言功。”
以上所咏皆为妈祖护佑“舳舻来又去”的神功。为保证海上的交通安全,明朝廷以天妃作为航海事业的保护神,对妈祖形象进行全面、系统的加工塑造。明永乐十四年(1416)四月初六日,朱棣作《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诗》:“湄洲神人濯厥灵,朝游玄圃暮蓬瀛。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
此诗描写湄洲妈祖超时空的神功灵应,赞赏其庇护万民、赐福苍生的品格。
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正月,廖鹏飞《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描述百姓于圣墩庙“岁水旱则祷之,疠疫崇降则祷之”。妈祖升天后,第一次由“夫人”进爵为“妃”——“灵惠妃”,其缘由据载与救旱有关。陈宓《颂诗》其二中有“……肤寸便为千里润,农夫不复卜朝隮”;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黄公度《题顺济庙》有“……万户牲醪无水旱,四时歌舞走儿童”;刘克庄《白湖庙二十韵》诗有“独于民锡福,能使岁有秋”;宋绍熙三年(1192)赵师侠《诉衷情·莆中酌献白湖灵惠妃三首》其二载“……专掌握,雨旸权。属丰年。琼卮玉醴,飨此精诚,福庆绵绵。”等诗句,都说明妈祖具有左右“雨旸”救旱保农之功。后代的《天妃显圣录》“祷雨济民”条载妈祖在生前就能灵验地祷雨济民:“妃年二十一岁时,莆大旱,山焦川涸,农民告困……县尹诣妃求祷,妃往祈焉”,祷雨的结果是“甘澍飘洒,平地水深三尺,西成反获有秋。”
刘克庄《三月二十一日泛舟十绝》之二云:“虽沉璧马计安施,倏忽桑田变渺弥。说与神通君看取,潮头不到艮山祠。”
诗咏的正是妈祖助筑江堤、止潮庇民的神灵故事。陈宓《颂诗》则有“……斥卤弥漫开沃野。黄云收尽月华明,箫鼓声中浑福嘏。”等句,反映了当时兴化平原不少地方仍受海潮侵袭、充满斥卤的景况,后来仰赖妈祖信俗的凝聚力,百姓们通过艰苦奋斗,才有了“开沃野”等美好景象。黄公度《题顺济庙》:“……平生不厌混巫媪,已死犹能效国功。……”概括了林默护佑国民的非凡业绩。南宋姜特立《梅山续稿》中有《海上获捷,祷于庙神,王公方交斗间,贼桅忽倒,赴水死者太半,后请于朝,赐额灵惠》一诗,曰:“直驾楼船捣贼桅,金盘一掷万人开。何当为奏褒封典,酾酒刲羊亦快哉。”
此诗即记其所率官兵在海上剿寇,祷于妈祖庙宇,获胜后,回朝请赐妈祖“灵惠”封号之事实。
古代缺医少药,作为“民之疾苦,悉赖帡幪”(宋吴自牧语)的妈祖,应具有祛疫疗疾功能。南宋李丑父《灵惠妃庙记》:“……食兹土兮以功,羌如山兮如河。嘉仕女兮敬恭,消疵疠兮淳和。……”诗赞妈祖能“消疵疠”神功。时康熙二十九年(1690),释心越作《天妃尊新建开光偈》诗:“神功普覆大千界,圣德昭彰四海春。点出双眸光灿烂,威蒙福利泽斯民。”
有关妈祖的诗歌在文献资料中占有重要地位,真切地反映出妈祖信俗的传播情况。
妈祖祭祀活动
宋朝妈祖祭祀活动,带有浓厚的民间庙会特征。廖鹏飞《圣墩祖庙迎神歌、送神歌》:“……鼓坎坎兮罗杯觞,奠桂酿兮与椒浆。……”宋嘉熙四年(1240),刘克庄《即事十首》载:“香火万家市,烟花二月时。居人空巷出,去赛海神祠。”则描绘出一幅广州城万人空巷,涌到妈祖祠参加迎神赛会活动的通俗画。又如赵师侠《诉衷情·莆中酌献白湖灵惠妃三首》之句:“孚惠爱,备祈禳。降嘉祥。云车风马,肸蠁来歆,桂酒椒浆。”“倾寿酒,诵声诗。谅遥知。民康物阜,雨润风滋,功与天齐。”这些都描述了祭祀妈祖的隆重场面。
元代杨维桢《送僧归日本》云:“……灵妃或过群龙随,月明照见双龙旗。巨艘何啻十余丈,大风开帆秋叶飞。……”描写作者送日本僧人回国途中,在海上受到妈祖保护与帮助,于日本商船上也安放了中国妈祖的神龛及妈祖旗,作为海上航行的护船神。清道光十六年(1836)恩科进士庄俊元五言绝句《题北港朝天宫》:
一
宋代坤灵播,湄洲圣迹彰。
至今沧海上,无处不馨香。
二
德大方称母,封隆特配天。
熙朝祀典重,何事采夷坚。
诗刻第一首落款作“咸丰二年春,庄俊元撰并书”,第二首落款作“晋江庄俊元敬题”,可见,诗歌促进了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得妈祖信俗得到进一步的在地化传播。
目睹台南赤嵌城附近的天妃庙演戏酬神之后,清代郁永河在《台湾竹枝词》中写道:“肩披鬒发耳垂珰,粉面朱唇似女郎。妈祖宫前锣鼓闹,咮囄唱出下南腔。”
清末台湾嘉义诗人苏孝德《北港朝天宫》诗言:“迹著湄洲古,灵昭笨港新。母称天上圣,人仰海中神。香火随缘集,灯旗夹道陈。顾邀慈泽庇,清晏庆长春。”
颔联高度概括了妈祖被人们称为“天上圣母”,是万众景仰的大海女神。为下联描绘隆重、欢乐的妈祖庆典活动作承上启下的必要铺垫,颈联即写每年春节到三月底(俗称北港妈祖进香期),各地善男信女,以及与朝天宫有交香或分灵关系的庙宇,纷纷前往进香拜谒的盛况;尾联表达妈祖敬仰者祈求在妈祖的庇护下安居乐业的虔诚心愿。
现当代台湾的文人墨客对盛大的妈祖文化活动也有所描写,“民酬圣德轮流祭,竞向男屯览胜来”。台中大甲金华山妈祖文物馆中存有蔡振南作曲、洪庆峰作词的《大甲妈祖圣歌》书迹,曰:“大甲妈、大甲妈,信徒诚心兴四海。五十三庄妈祖婆,合境平安顾全台。妈祖灵性人人知,风调雨顺福气来。大甲妈、大甲妈,您的慈悲您的爱,保佑子孙万万代。”诗歌咏赞妈祖庇民恩德。
在迎接神明的过程中,台湾的妈祖敬仰者敲锣打鼓,表达了人们迎接妈祖到来的喜悦之情,也道出了妈祖信俗在台湾受妈祖敬仰者的追捧与敬仰。
妈祖信俗风情
《历代妈祖诗咏辑注》第58页载,早在元至正十二年(1352),元代贡师泰以翰林院待制、国子司业奉旨赴湄洲代祀天妃,作《兴化湄洲岛祠天妃还》,其二写道:“夜宿吴江上,朝行莆海东。地偏原少雪,天阔自多风。不见波涛险,宁知造化功。百年神女庙,长护海霞红。”
句末描述了妈祖在海上救险每着朱衣并以红灯、神鸟显灵的故事,祈求妈祖能长年护佑来往船舶,顺济安康。其中“海霞红”意象,增添了作品的盎然诗意。
《历代妈祖诗咏辑注》载,明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钱薇《天妃歌》云:“峨峨庙貌天妃祠,问祠所自人罕知。尝闻青帝司东土,降主东岳安东陲。东岳行祠乃其故,不识何代称天妃?上元纷然走士女,赛神灯火盈海湄。双旌吸虹霓车驰,恍惚灵变腾光辉。洪涛喷薄几千尺,来如安澜绝鲸鲵。于今祀事率卤莽,神祠弃作牧马陴。腥风忽然吹海立,千艘搏浪来骁夷。一时豕突幸摧殄,父老叹息皆神为。予从海上观秋涛,群黎建庙前致词。陡见长虹动天末,雄风怒浪翻朱旗。此方保障藉神力,举祀食报理所宜。愿得灵祇常护持,海波不动和风嘘。”
全诗歌咏作者家乡妈祖信俗。
林国良主编的《妈祖文化简明读本》第222页载,清朝乾隆皇帝南巡作《惠济祠》:“瑞气扶舆凤阁峨,金堤千裁镇洪河。黄流清汇安澜庆,楚舫吴艘利涉歌。百越乡宁拘地远,六宗功著济人多。彩舟稳渡慈颜豫,神贶欣叨默护呵。”
该诗写春日瑞气升腾,祠阁巍峨,使人感受到稳固的巨堤护卫大河所带来的一派祥和气氛,作者祈愿天妃妈祖永远赐福人间,默默护佑万民。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进士、漕运总督管干珍《卫河棹歌》诗云:“杨柳青边紫色蟹,娘娘庙前百蝠飞,酒酣更买青州面,说饼篷前醉解衣。”写出了杨柳青一带娘娘庙前祥和与热闹的场面,是清代天津妈祖文化鼎盛时期的一个历史见证。
中国曹雪芹研究会秘书长贾镛曾作诗《香心向妈祖》:“妈祖神佑护信民,相传年千庙万千。内心之神就是德,香火迄今印和谐。吾有造福民生宝,曰专利花卉饮料。祈尊恐遭花神护,神神人神协更调。”
以上诸多富于音韵之美的诗歌文学,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描述了妈祖文化的传播情况。这些诗句既是对于妈祖文化的高度概括,又说明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都很重视发挥妈祖信俗的教化功能,希望妈祖精神成为促进国家昌盛、民族团结和群众富裕的推动力。正如,莆田学院刘福铸教授的《朝鲜汉文诗集中的妈祖史料》一文,对多首外国来华使臣作品中的妈祖诗咏体裁进行搜集、考证与分类,探讨朝鲜汉文诗集中的妈祖形象价值。足见诗歌作为妈祖形象的载体,不只是世俗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也足见妈祖信俗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