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柱
▲《真阳太守游记》崖刻
▲《众乐亭》《留别南山》崖刻
▲方希觉等人同游南山题刻
▲方希觉与官员同游碧落洞题刻
▲林有孚题碧落后洞
▲《湛若水全集》第19册第233页
▲《湛若水全集》第20册第494页
▲章楶应方希觉之邀游碧落洞题刻
▲方希觉通天岩题刻
▲方会与李丹同游碧落洞题刻
▲郑汝说等人游碧落洞题刻
2024年7月16日,笔者购买了一本2015年3月第2版的《英德摩崖石刻》。查阅此书,辑录莆籍历史名人留存广东省英德市的摩崖石刻共有9方,其中北宋方希觉、方会计7方,南宋郑起沃1方,明代林有孚1方。这些题名、题诗、题字、记事等崖刻已成为英德市重要的历史文物的一部分,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现将这些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史料价值、书法价值的石刻辑录如下:
方希觉游、董粹刻《真阳太守游记》
位于英德市区南七公里燕子岩山脉南端的碧落洞。崖刻高40厘米,宽124厘米。文录下:
真阳太守方公民先,政成暇日,行野观稼,与庐陵董粹承君、临庆梁迥光远、临川洪敏修时中、清溪李修季长,席碧落洞以饮清初暑也。放吟萧歌,幽响如答;仰挹乳溜,披藓读故篆;窥清浅之潜泳,听荫翳之飞鸣。溪声玲珑,湍激座隅;时叩石鼓,环山皆蓬蓬,乃知人境外乐山乐岳,非弦匏也。已而薄晚,醉相与还,而宾有怅然者日:“屈指日十数,公将北辕。盖识兹会,少慰吾党别后思也。”粹于是著观游之胜,而修书之午,崖阴而刻焉,绍圣三年四月十三日也。异时公廉部专帅旌节南下,定舣舟近寻观前题而解颜。岁月未几,恍若前日事,而旧与游者尚能如今日,复有从公游者否?公世家莆田,希觉君也。
宋绍圣三年(1096)四月,真阳太守方希觉与门人、英州军事判官梁迥,友人洪敏修、李修等人游玩并饮酒于碧落洞之事,描写了碧落洞之圣境,流水叩打岩石、鸟鸣同溪水声应和,为世外仙境,而方希觉即将北归,门人、官场好友依依不舍,于北崖刻之,永垂不朽。后方希觉再度南下,再寻题刻之地,感叹时光之流逝,“恍若前日事”,同游者已难再聚首游碧落洞,有种伤感之情。
方希觉,字民先。莆田人。宋元祐七年至绍圣二年以通直郎知英州(今属广东英德)军州事。勤恤民隐,上宣天子德意,下察民间利疾。因南山唐人元杰遗址,宋绍圣元年(1094)建“众乐亭”,示与众人同乐,亲自踏勘、策划、设计建造,为州人游观。同年四月,因暇日披图牒,询耆旧,遍求南山之景。三年后方希觉旧地重游,写了二首诗《众乐亭》《留别南山》以纪。英州进士李修撰并书《英州南山众乐亭记》鸿文一千两百字,记述方希觉建众乐亭缘由、经过、目的,使南山声赫一时、扬名岭南,吸引后人远道临此观赏,络绎不绝。
董粹,庐陵人。宋绍圣三年四月十三日,其在碧落洞崖阴镌刻《真阳太守游记》。
梁迥,字光远。临贺人。方希觉门人。绍圣年间任英州军事判官。
洪敏修,字时中。临川人。绍圣年间任英州从事。
李修,字季长。真阳清溪(今英德市沙口镇清溪村)人。宋元祐六年(1091)进士。能文善书,蒋之奇对之颇为称道,方希觉知英州时对其尤为器重。
方希觉题诗、梁迥刻《众乐亭》《留别南山》
位于英德市区南两公里处的南山。崖刻高86厘米,宽84厘米。文录下:
众乐亭
希觉到官郡事之余,即新众乐亭,为州人游观之地,因成拙句。
重寻佳景冠南州,天与邦人作胜游。
百尺台成偏得月,四时花放不知秋。
当轩叠嶂高还下,傍槛长溪咽复流。
只道史君能共乐,有谁能会史君忧。
留别南山
希觉及瓜将行,留别南山。
南山陈迹遍搜寻,好景森罗直万金。
别后不知谁念我,经营偏费主人心。
绍圣三年四月望日,门人梁迥谨刻于石。
第一首诗体裁为七言律诗,方希觉在任时建众乐亭,因而赋诗。重寻佳景,四季花开,溪水长流,冠以南州,建亭于此,与众同乐。第二首诗体裁为七言绝句,即时感怀,宋绍圣三年(1096)四月,方希觉即将离去而留别南山,触景生情,赋诗一首。作者在任知州期间,搜寻南山陈迹,成为游玩佳景,而即将远别,“别后不知谁念我”,而作者对此用心良多,眷恋与不舍之情油然而生。
方希觉等人同游南山题刻
位于南山。崖刻高41厘米,宽33厘米。文录下:
太守莆阳方希觉民先,率温陵林棐彦忱、临贺梁迥光远、清溪李修季长同游。绍圣元年十二月望日题。
宋绍圣元年(1094)十二月,英州知州方希觉与同僚林棐、梁迥、李修等人同游南山,题刻于此。
宋同治《韶州府志》卷十六《宦迹录》载方希觉在英州“勤恤民,隐事无不举。尝因南山唐人元杰遗迹,构众乐亭,以示与众同乐之意,清溪李修为之记,祀名宦”。
方希觉与官员同游碧落洞题刻
位于碧落洞。崖刻高128厘米,宽130厘米。文录下:
绍圣元年七月初十日,通直戍、知军州事方希觉率军事判官梁迥,知含光县事初燮,真阳县令何执礼同游。
方希觉于宋绍圣元年(1094)四月到任英州便首先游历了南山并建众乐亭,七月游碧落洞,年底游通天岩。在英州宽和得民,改知南雄,伐石筑陂引水灌田,民感其惠,呼陂曰“连陂”。
宋绍圣元年七月初十日,英州知州方希觉与军事判官梁迥、含光县令初樊、真阳县令何执礼等人游碧落洞,题有石刻留名。
章楶应方希觉之邀游碧落洞题刻
位于碧落洞。崖刻高40厘米,宽29厘米。文录下:
建安章楶,被命守五羊,舣舟江岸,太守方君见邀同游碧落洞,饮饯于此。绍圣二年岁次乙亥八月望也。
宋绍圣二年(1095),章楶知广州,八月十五日左右,乘船游览北江,停靠江岸时,英州知州方希觉邀之同游碧落洞,并饮酒于此。
章楶(1027—1102),字质夫。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宋治平二年(1065)进土,知陈留县。历提举陕西常平、京东转运判官,提点湖北刑狱。宋元祐元年(1086),权成都府路转运使,历知越州、庆州、广州、渭州。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拜同知枢密院。谥“庄简”,改谥“庄敏”。章楶是北宋中晚期的杰出军事家,其在西北取得的一系列胜利,彻底扭转了宋夏战争的格局。其文武兼备,除指挥作战之外,还留有词作传世,著有《寄亭诗遗》《成都古今诗集》六卷。《全宋词》录其词二首。
方希觉通天岩题刻
通天岩,又名九龙岩。位于英城街长岭村委会大塘村东南约两公里处的半山腰上。与碧落洞及游览胜地宝晶宫构成品字形。前洞口向西南,后洞口垂直通山顶,故曰通天岩。崖刻高113厘米,宽195厘米。文录下:
绍圣元年十二月二十日,莆田方希觉率温陵林棐、临贺梁迥、新淦何执礼、郡人李璟、李修同游通天岩。
题名刻在通天岩洞内左侧约60米处的石上,竖书,楷体阴刻,每字约18厘米见方。
方会与李丹同游碧落洞题刻
位于碧落洞。崖刻高60厘米,宽90厘米。文录下:
方会自南海移稽山,郡守李丹同游碧落洞。大观已丑仲秋朔。
宋大观三年(1109)八月初一,方会从广州知州军事调任至会稽任官,离任前英州知州李丹陪同共游碧落洞。
方会,字子元。莆田县白杜(今荔城区西天尾镇溪白村)人。方峤从孙。宋熙宁九年(1076)进士。调扬州(今属江苏)司法参军,移建州(今福建建瓯)教授,大修学政,影响巨大。后朝廷升格十帅府,遴选守臣,命方会知越州(今浙江宁波),充两浙安抚使。任上,修缮城隍,建造楼舡,创造“六花八阵”水战法,防御金兵南侵。宋大观二年(1108)四月以朝请大夫充集贤院修撰,大观三年三月除徽猷阁待制,知广州知州军事,十月再知越州。宋政和二年(1112),召还入对,除给事中,兼编修《国朝会要》,迁工部侍郎,以宝谟阁待制,试太子詹事。宋徽宗曰:“卿坊屋程文(科场范文),士人传诵;浙东政绩,列郡推先。”政和中历太子詹事。累爵文安郡开国侯。卒赠太师。
郑汝说等人游碧落洞题刻
位于碧落洞。崖刻高130厘米,宽116厘米。文录下:
莆阳郑汝说同赵绛夫子周来游。绍定二年冬至日。
郑起沃,字汝说。莆田人。郑伯玉来孙。宋庆元二年(1196)登邹应龙榜进士第。嘉定间知乐安(今属江西)县,历南剑州(今福建南平)通判。宝庆元年至三年知肇庆(今属广东)府,扩建高要学宫,改鼎湖山唐代云栖庵为龙跃庵,府衙内静治堂改鉴止堂。宋绍定元年至四年任广东提举常平。《全宋文》收录其《题名》二篇。
赵绛夫,字子周,宋嘉定四年(1211)辛未科进士。嘉熙间(1237-1240)知漳州府龙溪县。
林有孚题碧落后洞
位于碧落洞内。崖刻高295厘米,宽334厘米。
《英德摩崖石刻》第303页,标题“湛若水题碧落后洞”,有误。据《湛若水全集》第19册第233页收录《送大中丞林石厓巡抚保定诸府提督紫荆诸关,名有孚》,由此首诗标题,获悉林石厓,名有孚,即林有孚。
另据《湛若水全集》第20册第494页收录《同冼秋官奕倩秦教谕志道重观碧落洞石厓旧书碧落后洞四大字》诗一首:“碧落高碧落,去岁来观我。悬厓四字镌,四尺强半大。翠壁与丹崖,表里无不可。石门天凿开,溪槎从下过。用柔以破刚,又以起予懦。镌者好事谁,广文郑文雅。”(原注:英德学教谕郑泮池,实为郑泮)
由此首诗标题及注,获悉“碧落后洞”四大字是石厓(林有孚)旧书,英德学教谕郑泮镌刻。现予以更正标题为:林有孚题碧落后洞。
明嘉靖十九年(1540)重阳后,湛若水同学生、刑部主事冼桂奇,韶州知府符锡、英德教谕郑泮、训导朱孔阳等人游碧落洞,来观好友林有孚题刻“碧落后洞”,留下题名崖刻。
林有孚,字以吉,号石厓。莆田城内仓后街(今荔城区镇海街道凤山社区)人。林元甫子。少有才名。明正德五年(1510)福建乡试黄廷宣榜举人,明正德六年(1511)杨慎榜二甲第80名进士。初授行人,十二月改山东道试监察御史。明正德十二年六月提调南畿学校,独持风裁。明嘉靖三年(1524)伏阙谏“大礼”,疏劾内监芮景贤、勋戚陈万言等人。明嘉靖五年十一月,迁南京大理寺右寺丞,八年(1528)四月升大理寺右少卿。次年,推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等处兼提督紫荆诸关。明嘉靖十一年,疏言镇守内臣之害,得李承勋复议、张孚敬力持,遂革镇守,并市舶守、珠池内臣皆革之,一时称快。同年,因顺天水患改总督南京粮储。著有《四书书经精蕴》《林凌志》《林陂志》。卒后入祀莆田乡贤祠。
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号甘泉。增城(今广东省增城县)人。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
冼桂奇,字奕倩,号少汾,一号秋白。广东南海人。湛若水学生。明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授工部主事,以忤权贵,改南京刑部主事。不久告归,奉母隐居罗浮山青霞洞,建少汾书堂讲学。日与名士游息歌咏。著有《广居稿》《鹤园稿》。